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天净沙秋思》,下面我将从教材研读、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天净沙秋思》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其中一篇,这篇作品是元曲中一首脍炙人口抒情作品,被人们誉为“秋思之祖”,它在思想内容、遣词造句、艺术表现等手法方面都有值得学习品味的地方。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才是最为关键的。适合的教学方法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感受作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功底,感受作者将情与景高度融合的艺术手法,感受一个长期漂泊天涯的沦落人内心的愁苦孤寂的心情。根据新课标提倡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知识积累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本科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读了教材,确定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接下来,谈谈这节课的教法和学法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我准备采用品词析句法,想象感悟法,多媒体辅助法及“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议议、想想、自主探究感悟来读懂课文。围绕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导入课堂上课伊始,我用多媒体出示一幅符合课文情境的图片,请大家欣赏,然后问学生,如果给这幅图配首诗,应该是什么诗呢?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同学们,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看作者都写了什么?用图片渲染氛围,语言创设情境,课未入而情已开,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揭开课题后,进入第二环节。二.介绍体裁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了解课题。马致远,著名戏曲作家,晚号“东篱”,现北京人,《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其次通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有什么特点?通过预设学生会回答: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我们把它叫做元曲,是元代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我引导学生通过注释,了解天净沙是曲牌名,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这么看来,“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三.诵读感知在诵读感知这一环节中,我将要完成以下几个教学活动: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曲,教师提出问题,从秋思二字可以猜猜,这首曲写的事哪些内容?通过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秋天里的想法以及秋天里的景物。2、我们刚刚已经猜到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以及秋天里的景物,那么你们知道文中哪几句谢了秋天里的想法,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呢?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并划出相关句子。学生通过读文,很快就能找出描写秋天里的想法和秋天里的景物的语句,即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来表达想法。3、那么,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很快就能总结出答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4、分析景物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先以学习第一组景物为例:藤、树、鸭(多媒体出示)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触,那么加上这枯、老、昏这几个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启发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可能会说: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与凄清。此时我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没有生命力的感觉,故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如果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在学生感受这种荒凉的情景的时候,我指名学生再次朗读此句,边读边感受这种荒凉的情景,最后班级齐读。5、再次以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其他景物,并深入体会这些秋天的景物带来的真实感受。6、接下来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小桥流水人家”,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在学生陷入思考中时,我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7、此时,再次提出问题,我问同学们:每当放了学夕阳西下的时候,你们在干什么?学生会回答:在家里吃着热腾腾的饭。那么你们看看作者在哪里,在干什么?学生找出句子:古道西风瘦马。原来,作者伤心的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程度可以用断肠来形容,表达作者痛苦到了极点。这样说是不是太夸张了?那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当时作者的处境吧。(用多媒体出示马致远的写作背景)8、最后,我们来读课文的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人在天涯,他感慨家乡太远,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飘零。让我们再次体会马致远的思乡之情,再齐读这首曲。(生齐读)四.作业背诵《天净沙·秋思》,背诵中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感受作者漂泊不定的生活带来的悲凉。五.板书设计
本文标题:《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809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