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杜鹃枝上杜鹃啼高三语文课件
杜鹃枝上杜鹃啼周瘦鹃杜鹃花杜鹃花杜鹃花盆景杜鹃,既是花名,又是鸟名。动植物同名,历来少见,惟杜鹃一名而二冠。作为花,它能红艳艳簇满枝头,给春的生意再添几分盎然;作为鸟,它有许多相伴相随的传说。最早的传说在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后来他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悲啼,动人心腑,因名为杜鹃。这传说带着些许的悲哀,些许的凄凉,让人伤神,引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不已,成为久唱不衰的悲苦离愁的寄托。杜鹃,作为花,红艳浓丽;作为鸟,哀鸣声声。若二者同地相处,聚于同一画面,会是怎样一个景况呢?本文就是以“杜鹃枝上杜鹃啼”为篇名,二者并举,引人兴趣。作者周瘦鹃会怎样写呢?有关杜鹃的诗词1.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2.唐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3.唐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4.唐温庭筠《碧磵驿晓思》: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5.唐无名氏《杂诗》: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6.宋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7.宋辛弃疾《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闽宪,别诸君》: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朝来白鸟背人飞。对郑子真岩石卧,赴陶元亮菊花期。而今堪诵北山移。……周瘦鹃简介:周瘦鹃(1895年~1968年),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原名周国贤,江苏省苏州市人。曾任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人民代表、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名誉副馆长。家贫,六岁丧父,靠母亲的辛苦操作,得以读完中学。中学时代即开始文学创作活动,第一篇作品《爱之花》(剧本)发表在《小说月报》上。毕业后不久,即以写作和翻译为职业。1916年至1949年间,在上海历任中华书局、《申报》《新闻报》等单位的编辑和撰稿人,其间主编《申报》副刊达十余年之久。还主编过《礼拜六》周刊、《紫罗兰》《半月》《乐观月刊》等。抗战前夕,上海文化工作者积极呼号御侮,他和鲁迅、郭沫若等数十人发表联合宣言。解放后,一边写作,一边以相当大的精力从事园艺工作。他在自己的庭园里栽花培草,种植盆景,开辟了苏州有名的“周家花园”。周恩来、叶剑英、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多次前往参观,许多外国朋友也不断登门观赏。“文化大革命”中,周瘦鹃被残酷迫害致死。1.体会古今人(中国古人、外国人)赋予杜鹃的文化内涵,做对比、理解。2.感知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有自己什么不同的理解。3.找出表现作者思想的句子,联系语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自读思考深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可是波兰有支名歌《小杜鹃》……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2)往年亡友马孟容兄给我画杜鹃和杜鹃鸟,题诗也有“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之句,句虽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3)看它帮助田家兴农事,食虫蠹,分明是一头益鸟,它的啼声哀切,也许是出于至诚,……(4)……大概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此腔,懒得说普通话了。(5)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了吧。揣摩语言(即反复思考推究语言的意味:1.辨析词句的深层含义;2.品味语言的感情色彩。)应注意以下几点:1、联系外部语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2、联系内部语境:联系中心联系上下文感情色彩强的句子、词语抓住关键词语、句子含义深刻的句子、词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词语杜鹃枝上杜鹃啼(板书)周瘦鹃杜鹃和我的缘分…………笔名来历杜鹃鸟和杜鹃花…………别有情味丰富有趣杜鹃的别名和习性………至诚益鸟真诚倾心的知识的喜爱杜鹃的神话和现状………悲啼变腔杜鹃的趣闻和我的认识…有趣动听啼声并不悲哀——含蓄——婉转——心酸源于心理小结作者在“东拉西扯”,貌似纯知识的介绍中,含蓄地表达了对杜鹃的特殊情感。对杜鹃的感情,虽然谈不上情有多深,但确实是有的。作者说杜鹃与自己最有缘,乃至笔名也取成了“瘦鹃”,加以作者对杜鹃文化如此熟悉,至少说明,作者曾经对杜鹃是怀着深情的。到老年写这篇文章时,也念念不忘;在这背后,可以理解为对中国文化的深情厚意。作者在文章中还表明了另外一种态度,他比较同意西方人对杜鹃的态度,似乎并不觉得杜鹃之悲苦,甚至还可能有欢愉的感觉。作者写了这么一篇文章来表达自己对杜鹃的感情和观点,他有没有想要说服你,甚至一定要你接受的意思呢?你觉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作者并不是要对杜鹃的好恶表态,而是把它当作一种文化现象,通过东西文化比照,持一份理性的态度,作尽量客观的叙说。作此文时已经是饱经风霜的老人,回首往事,超然达观了许多,所以能够作一点理性的审视。
本文标题:杜鹃枝上杜鹃啼高三语文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830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