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襄城三高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端午节的文化事象节日是一个地域的人们由于自然原因、社会原因在历史上形成的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日子。端午节作为最有民族特色的节日之一,至少已有2000年的历史。如果究其产生原因,历史就更长了,主要有三个来源:(一)应对“夏至”节气的季候变化而引起自然生物性反应,借助巫术进行驱疫防瘟;(二)应对农历“五月初五”具有阴阳交合的数字所引起的心理反应,所采取的祈福禳灾措施;(三)对中华民族龙图腾的信仰而形成的祭祀活动。“夏至”是中华民族对天文学的伟大发现;“夏历”是把阳历和阴历巧妙结合,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这三点,使端午这个节日塑造了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处世精神。“龙”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合圆融的宽广胸怀。这样深邃的思想必须体现到具体人物上才能生动具体,于是各地区就选择了不同代表人物,以便使这种精神人格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有受人尊崇的贤德人物加入节日祭祀名单之中,最后形成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五大节日传说人物。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的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杰出的政治家,因看到国家沦亡而悲愤投河自杀。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名将,因遭到佞臣的诬陷被逼自杀,也是一位悲剧型政治家。陈临是苍梧太守,组织人民开沟设堤,疏导积水解决水患,因公殉职在水利工地,受到人民赞扬等等。从端午节所纪念的历史先贤人物事迹来看,端午节的节日精神首先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一种人生价值观、是一种感情寄托、是我们民族团结的精神旗帜。节日虽然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界变化的应对措施,但节日的发展是靠历史积淀下的人文精神。端午的节日精神最初体现的是“以人为本”,是对人自身的生命关怀;通过不断的发展,上升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爱国主义精神的颂扬。节日文化上属于人们的时间生活,人们用有声、有色的民俗文化事象,度过无形无声的时间。不断反复,达到对节日精神的高度文化认同,形成了一股伟大而又神秘的力量。这力量主要表现在人们共同约定的民俗文化事象中。端午节的民俗文化事象非常丰富多彩,主要反映在五大方面:第一,端午是个诗人节。把一个全民的盛大传统节日和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结合在一起,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浪慢情怀。第二,端午是个体育节。龙舟竞渡反映的是集体主义精神,只有齐心合力才能夺得胜利。除赛龙舟外还有“蹴球”“角球”“赛威呼”等多种多样的体育项目。第三,端午是个卫生节,表现的是对人身体健康的关怀,是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时间。第四,端午是个社交节。重点调节的是以地域为单位的社区人际关系,许多地方赛龙舟均是以乡、镇,村为单位组队进行。第五,端午是个美食节。粽子集中反映了中华美食“食材广泛,烹饪多样,医食同源,口味齐全”的特点。端午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继承它、享受它、发展它。人民是节日的主人,每个人均可以为节日增加色彩。通过端午节的民俗活动要使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文化责任、文化前途更加热爱和明确。1.下列有关端午节节日精神的表述不正确一项的是(3分)2A.“龙”所具有的多元一体,和合圆融的宽广胸怀是中华民族处世精神的一种体现。B.端午节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是在历史积淀下形成的,这种精神最终体现在“以人为本”上。C.端午节的节日精神是一种体现了人生价值观的、寄托人们情感的、体现了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精神。D.端午节既是诗人节、体育节,也是卫生节、社交节、美食节,这表明端午节节日精神已经得到人们的高度文化认同。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至少已有2000年历史的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最具民族特色并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之一。B.应对“夏至”节气的季候变化而引起自然生物性反应,借助巫术进行驱疫防瘟,这是历史悠久的端午节的来源之一。C.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处世精神是由端午节塑造的。D.屈原、伍子胥、陈临等五位受人尊崇的贤德人物被人们加入节日祭祀名单之中,最后形成了端午节的传说人物。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龙舟竞渡“蹴球”“角球”“赛威呼”等多种多样的体育项目反映的是集体主义精神,揭示的是只有齐心合力才能夺得胜利的道理。B.因为端午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代的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我们要继承它、享受它、发展它。C.端午节的民俗文化事象丰富多彩,作为节日的主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它增加色彩,使其更加绚丽多姿。D.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传人,是端午节的主人,明确我们的文化身份、文化责任、文化前途是我们参加端午节活动的最大意义。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立言文,完成4-7题。吴江两节妇者,农家女也。姓许氏,家城西之石里村,长适张文达,次适周志达。岁乙酉,大清兵南下,公卿皆剃发迎降,浸寻①及于吴江。文达固以负贩为生,至是从明之一二遗臣起事,荷戈为小卒,战败不屈死。其家不知其存亡,使志达往侦之,亦被执,令剃发,不从,遂见杀。是时长年二十九,次年十九,相与号泣,备寻其夫尸。会溽暑,尸积城下者累累,皆糜烂不可辨识,乃已。长既丧其夫,又无舅姑,其兄欲迎之归,谢曰:“吾夫虽死,然此固夫家也,义不可以归宁母氏。”次事其姑甚谨,姑怜而欲嫁之,涕泣被面谢曰:“新妇所以不死者,将代吾夫以事其母,讵可失节他适?”久之,姑得疾,且危,赖妇以存者又七年。及姑濒死,诀曰:“我死,依尔姊居。”既丧,家财归于周氏子弟,遂依姊以居;各处—室,各奉其夫之主而祀之。两人固农家女,善治田,共种田三亩以自给;舍旁有隙地,度可容两棺,为生圹②以待3死。吴俗多淫祠,好佛,妇人贫无依者,多为尼。有一老尼,教两人剃发以从其教。长曰:“不可!妇人之发,奈何与男子同去之?”次曰:“吾夫以不剃发死,而吾反剃之,何以见吾夫于地下?”岁甲戌,长年八十,次年七十,尚躬耕如曩时。乡之人悲之,请闻于有司,以旌其门。两人泣且谢曰:“吾姊妹不幸遭多难,廉耻自爱,何旌之有也?且又无后,将旌之以为谁荣乎?”乡之人卒不能强也。赞曰:吾尝读《顺治实录》记载,知大兵之初入关也,淄川人孙之獬即上表归诚,且言其家妇女俱已效国装。之獬在明时,官列于九卿,而江淮之间一介之士,里巷之氓,以不肯效国装死者,头颅僵仆,相望于道而不悔也。呜呼!彼孙氏之妇女,视许氏二女何如哉?注释:①浸寻:逐渐。②生圹(kuàng旷):人未死时预先准备好的墓穴。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共3分)A.长适张文达,次适.周志达适:出嫁B.义.不可以归宁母氏义:道义C.涕泣被面..谢曰被面:掩面D.请闻于有司,以旌.其门旌:表彰5.下面各句都能直接表现两节妇“守节”的一项是()(共3分)①亦被执,令剃发,不从,遂见杀。②涕泣被面谢曰:“新妇所以不死者,将代吾夫以事其母③善治田,共种田三亩以自给④吾夫虽死,然此固夫家也,义不可以归宁母氏。⑤各处—室,各奉其夫之主而祀之。⑥乡之人悲之,请闻于有司,以旌其门。A.③⑤⑥B.①②④C.②④⑤D.①③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共3分)A.作者所描述的许氏两姐妹,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甘愿为自己的丈夫守节的思想,而且也具有继承丈夫的反清之志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B.由于天气炎热,许多堆积在城墙下的尸体都糜烂了,许氏两姐妹最终因无法辨认出各自丈夫的尸体只好返回,她们的哥哥和婆婆都劝她们改嫁。C.清兵南下的时候,明朝的那些高官都剃发而降;当投降之风逐渐蔓延至吴江的时候,许氏两姐妹以及他们的丈夫都奔赴抗击清兵的前线。D.许氏两姐妹的丈夫都是由于拒绝剃发,也就是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最终被清军处死;与淄川人孙之獬及其家人的做法相比,他们的气节是值得肯定的。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久之,姑得疾,且危,赖妇以存者又七年。(5分)(2)吴俗多淫祠,好佛,妇人贫无依者,多为尼。(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7~18题。(11分)春思二首(其一)4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8.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5分)9.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6分)三、名句默写(11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1分)(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3),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4)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5)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6)宜鼓琴,;宜咏诗,;(《黄州新建小竹楼记》)(8),彩彻区明。,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9)渔舟唱晚,;雁阵惊寒,。(《滕王阁序》)5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周瑞家的与平儿忙起身,命刘姥姥“只管等着,是时候我们来请你”。说着,都迎出去了。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只听远远有人笑声,约有一二十妇人,衣裙窸窣,渐入堂屋,往那边屋内去了。又见三两个妇人,都捧着大漆捧盒,进这边来等候。听得那边说了声“摆饭”,渐渐的人才散出,只有伺候端菜的几个人。半日鸦雀不闻之后,忽见二人抬了一张炕桌来,放在这边炕上,桌上碗盘森列,仍是满满的鱼肉在内,不过略动了几样。板儿一见了,便吵着要肉吃,刘姥姥一巴掌打了他去。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刘姥姥会意,于是带了板儿下炕,至堂屋中,周瑞家的又和他唧咕了一会,方过这边屋里来。只见门外錾铜钩上悬着大红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毡条,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靠背与一个引枕,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雕漆痰盒。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看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凤姐儿笑道:“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厌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刘姥姥忙念佛道:“我们家道艰难,走不起,来了这里,没的给姑奶奶打嘴,就是管家爷们看着也不象。”凤姐儿笑道:“这话没的叫人恶心。不过借赖着祖父虚名,作了穷官儿,谁家有什么,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俗语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何况你我。”说着,又问周瑞家的回了太太了没有。周瑞家的道:“如今等奶奶的示下。”凤姐道:“你去瞧瞧,要是有人有事就罢,得闲儿呢就回,看怎么说。”周瑞家的答应着去了。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些闲话时,只见周瑞家的回来,向凤姐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
本文标题:河南省许昌市襄城三高2011201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中语文练习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835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