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短文两篇高三语文课件
《孟子》1.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2.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3.王说,曰……4.盖亦反其本矣。5.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6.则苗浡然兴之矣卒,通“猝”,突然。由,通“犹”,犹如,好。说,通“悦”,喜悦,高兴。盖,通“盍”,何不。田,通“畋”,打猎。通“勃”,奋发,振作。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基础知识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孰能一之数词作动词,统一省略句卒然问曰定于一天下莫不与也省略主语省略主语省略宾语民——枯苗君——雨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主来解救——七八月间的枯苗需雨。民之归附仁君——水之就下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运用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1、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其本体与喻体是如何相联的?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梁襄王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精神状态低下,“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态。2、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其形象如何?在孟子犀利、泼辣、不留情面的言辞中,流露着鲜明的爱憎感情,孟子的率真、耿直的性格鲜活地表现了出来。他对这个国君印象不佳,轻慢而藐视。3、孟子见梁襄王后,出来对他人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反映了孟子怎样的个性?他对梁襄王的态度是怎样的?孟子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回答梁襄王“孰能一之”的问话,“嗜杀人者”显然是凶残、暴戾的典型;“不嗜杀人者”乃善良、仁爱者的特征,这种人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在回答梁襄王“孰能与之”时,力透纸背地分析社会现状“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进一步指出暴政无处不在的现实,又以“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一句,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施“仁政”的君主出现后,百姓拥戴的场面,且“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不可阻挡。孟子在文中是以“不嗜杀人者”的话题来抒发所主张的“仁政”思想的。4、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孟子见梁襄王》测试题重点词句翻译①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②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③不嗜杀人者能一之④天下莫不与也⑤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⑥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⑦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接近,走近卒通“猝”,突然恶何,怎么爱好,喜欢;统一归附,跟随牧,养也,人牧指统治者伸长;脖子由通“犹”;就,趋向1.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两组是A.孟子见梁襄王就之而不见所畏焉B.天下恶乎定?以小易大,彼恶知之C.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六王毕,四海一D.望之不似人君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2.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接近,近。B.其如是,孰能御之如果。C.诚如是也,民归之如果。D.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自然而然地。BCD3.通假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卒:通“猝”,突然B.民归之,由水之就下由:能“犹”,如同C.王说,曰:“诗云”说:通“悦”,欣悦’D.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E.吾王之好田猎田:通“畋”,打猎4.与例句红色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又顾而之他A.君臣相顾,泣下沾襟B、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DD《梁惠王章句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仁者无敌阅读寡人愿安承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如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无疑。“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什么态度?翻译下列句子:(1)以刃与政,有以异乎?(2)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第一个制作殉葬用的木偶的人,该会没有后代留下吧?孟子在此表明对以政杀人者深恶痛绝的态度。用刀子和用政治杀人,有什么不同呢?怎么可以使这些老百姓饥饿致死呢?用原句填空措施效果五亩之宅,树之以桑,_________。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_________。百亩之田,勿夺其时,_________。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想一想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王道之成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参考译文•齐国有一个人和一妻已妾共同生活。丈夫每次外出,都(说)是吃饱喝足才回家。妻子闻她跟她一起吃饭的都是些什么人,(他就说)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妻子对妾说:“丈夫(每次)出去,都是酒醉饭饱才回家,问是谁跟他一起吃喝,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可是,从来不曾见有显赫体面的人到家里来。我要暗中看看他到底去什么地方。”•(第二天)清早起来,(妻子)便拐弯抹角的跟踪丈夫。(走遍)整个都城,没有谁停下来与他打招呼交谈。最后(他)走到东门城外的坟墓中间,向那些扫墓的人乞讨残羹剩饭。不够,又四下里看看,到别的扫墓人那里。这就是他天天酒醉饭饱的方法。•妻子回去,(把看到的一切)告诉了妾,说:“丈夫,使我们指望依靠过一辈子的人。现在却是这个样子。”于是两人一起在院子里打骂,哭成一团。丈夫却一点也不知道,还得意洋洋的从外面回来,在妻妾面前大耍威风。情节纲要•齐人对妻子的夸口•妻子的怀疑与妻妾的商议•妻子的追踪和真相的披露•妻妾的羞愧和哭骂•良人无耻得意的丑态良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则尽富贵也瞷良人之所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国中此其为餍足之道也与其妾讪其良人施施从外来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指富贵的人。通“早”。(shàn),讥讽。都城内。满足、饱食。通“返”。窥视,暗中看。通“迤”,逶迤斜行。这里指暗中跟踪。方法。喜悦自得的样子。之1.之祭者,乞其余2.此其为餍足之道也3.而良人未之知也4.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动词,往,到……去。助词,相当于“的”。代词,指妻子已侦察到丈夫“餍足之道”的真相这件事。助词,相当于“的”施1.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2.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六国论》)4.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读yí,通“迤”,逶迤斜行,这里指暗中跟踪。喜悦自得的样子。动词,实行、施行。动词,用。卒1、卒之东郭墦间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3、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4、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副词,终于、最后。名词,兵卒。动词,死。通---猝,突然弈秋课文全译•弈秋是全国著名的下棋高手,让他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聚精会神,一心只听从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表面上也在听,实际上却一心想着有只天鹅将要飞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学下棋,尽管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成绩肯定赶不上人家,(难道)这个人的智慧不如那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惟弈秋之为听鸿鹄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非然也弈,下围棋。秋,人名。因善于下围棋,所以叫“弈秋”。全国教导、指导。完全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天鹅zhuó系在箭上的生丝线。为,通“谓”,认为。是,这个人。不是这样。然,这样。问题•《齐人有一妻一妾》讽刺了官场中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钻营富贵利达的人,揭露他们丑恶的灵魂。让我们明白了人不能为名利而忘廉耻,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价值观。•《弈秋》说明做事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鹜,不要一心二用。1.这两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这两篇寓言故事在《孟子》原文里,都是孟子在论辩的时候用来作为论据出现,有力的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故事中的“齐人”和“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者,都是作者嘲讽的对象,使得作品幽默风趣。2.结合两则寓言,了解《孟子》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找出文中的一个宾语前置句,再举几个相同的例子。•良人未之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夫晋,何厌之有
本文标题:短文两篇高三语文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841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