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福建省厦门翔安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高中语文练习试题
1考号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座号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厦门市翔安第一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期中考试卷语文科考试时间:2011年11月3日8:00~10:30满分150分一、积累与运用(共38分)1、根据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4分)yì()范xuè()起而飞咬文jiáo()字尺dú()cén()寂zīzhū()()必较一cù()而就2、在下面的空格处填上合适的内容。(共10分,每空1分)⑴,风飘飘而吹衣。⑵,亦崎岖而经丘。⑶,彩彻区明。⑷渔舟唱晚,。⑸外无期功强近之亲,。⑹,谨拜表以闻。⑺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⑻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共12分,每题1分)⑴生.生所资⑵违己交病..⑶善.万物之得时⑷川泽纡其骇瞩..⑸穷睇眄..于中天⑹不坠青云之志....⑺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⑻彼且恶乎待.哉⑼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⑽形影相吊.⑾听臣微志,庶.刘侥幸⑿才高八斗....4、下列对各句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宾主尽东南之美②恭疏短引③猥以微贱④臣具以表闻⑤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⑥或命巾车,或棹舟⑦愿陛下矜愍愚诚⑧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⑨屈贾谊于长沙⑩雄州雾列,俊采星驰A.①②⑦/③⑥/④⑤⑨/⑧⑩B.①③⑤⑦/②④⑨/⑥⑧⑩C.①③⑦/②⑤⑥/④⑨/⑧⑩D.①③⑥⑦/②⑤/④⑨/⑧⑩5、对下列两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③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A.①②句的“且”字相同,③④句的“而”字不同。B.①②句的“且”字相同,③④句的“而”字也相同。C.①②句的“且”字不同,③④句的“而”字相同。D.①②句的“且”字不同,①②句的“且”字不同。6、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A.都督阎公之雅望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C.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7、课内文言翻译(共6分,每小题3分)⑴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⑵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二、经典与名著(共18分)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8分)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①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②:‘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③,庶民子来④。王在灵囿,麀鹿攸伏⑤,麀鹿濯濯⑥,白鸟鹤鹤⑦。王在灵沼、于牣⑧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⑨:‘时日害丧⑩,予及女(同“汝”)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注释]①沼(zhǎo):水池。②《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故称《诗经》,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期的作品,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小雅、大雅、颂四类。此章所引为《大雅•灵台》。③勿亟:是说文王不加督促。④子来:是说百姓就如同子女来为父母出力一样。⑤麀(yōu):雌鹿。攸伏:是说母鹿安于它原来所在的地方,没有被惊动。⑥濯濯:肥大而毛有光泽的样子。⑦鹤鹤:形容洁白的样子。⑧牣:充满。2⑨《汤誓》:《尚书》中的一篇。《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事迹著作的汇编,是儒家经典之一。《汤誓》这一篇,记载商汤讨伐暴君夏王桀的誓词。传说,夏桀曾自比太阳,说太阳灭亡他才灭亡。此章所引是百姓诅咒夏桀的话。⑩时:这。害:同“曷”,何时的意思。⑤女:同“汝”,你。8、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问孟子,贤人是不是也以拥有珍禽异兽为乐。B.孟子回答梁惠王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拥有珍禽异兽为乐,不贤的人就拥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C、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因为周文王能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D.如果国君不能与民同乐,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但如果拥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也是一辈子能享受到快乐。9、上面选文中,梁惠王和孟子的话题是什么?孟子从中得出什么主张结论?你从现代的视角会得出什么新结论?(5分)10、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A.孙坚从皇宫废墟的井中捞出一枚玉玺。他相信这是自己将要当皇帝的预兆,便托病辞归江东,别图大事。不想事情泄密,袁绍向他讨取。他离开洛阳,袁绍还写信给荆州刘备,教他拦截孙坚讨玉玺。孙坚对他们均发誓说,如果拿了玉玺,“死于刀箭之下”。B.公孙瓒战败,吕布举画戟要刺。张飞挺丈八蛇矛上阵来战吕布,接着关羽也舞着青龙偃月刀来夹攻。两人仍战不倒吕布。这时刘备掣双股剑来助战。三人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吕布力穷而退,刘、关、张紧追至虎牢关下。C.刘备尽迁新野百姓入樊城后,曹操欲攻樊城。刘备便带着相随的新野、樊城百姓,滚滚渡河。及至襄阳蔡瑁、张允不开城门。刘备又担心因夺城而伤害百姓,转而望江陵而走,襄阳百姓多有相随。刘备带领百姓,扶老携幼,行进缓慢,很快被曹操赶上。D.赤壁之战后,周瑜为夺得刘备占领的荆州,假意要求借道去攻打西川,以便乘机夺取荆州,不料被孔明识破,兵败而归。后周瑜又向孙权献计,假意要将孙权之妹嫁与刘备,待刘备来东吴后逼其归还荆州。但在孔明安排下,东吴弄假成真,“赔了夫人”;在刘备回国途中,周瑜又阻拦失败,因而“折兵”。周瑜因此被气死。E.“跃马过檀溪”的是刘备,“威震逍遥津”的是张辽,“百骑劫魏营”的是甘宁,“抬榇决死战”的是庞德,“拔矢啖睛”的是夏侯惇。11、名著简答题。((共5分,任选一题,100字左右)(1)简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所谋划的一个精彩计策。(2)《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中,关云长说:“昔战国时赵人蔺相如,无缚鸡之力,于渑池会上,觑秦国君臣如无物;况吾曾学万人敌者乎!”小说作者在这一回里也引“后人有诗赞关公曰:‘……当年一段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这一回中所说的“尤胜相如在渑池”指的是什么事情?关云长又如何显示他的“英雄气”的?请简要叙述。三、课外古诗文阅读(21分)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蝶恋花·留别吴白楼①(明)边贡亭外潮生人欲去。为怕秋声,不近芭蕉树。芳草碧云凝望处,何时重话巴山雨?三板轻船频唤渡。秋水疏杨,欲折丝千缕。白雁横天江馆暮,醉中愁见吴山路。注:①是作者的友人吴一鹏,字南夫,号白楼。⑴简析“三板轻船频唤渡”中“频”字的艺术效果。(3分)⑵“何时重话巴山雨”一句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3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秦伐韩,军于阏与(阏yù与:古邑名,在今山西和顺西北)。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侯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斧质之诛。”赵奢曰:“胥(通‘须’)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打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用事者:主事的人B.王用之治.国赋治:管理C.秦军鼓噪..勒兵鼓噪:击鼓呐喊D.赵奢既已遣.秦间遣:派遣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故以羊易之也.B.又召乐乘而.问焉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C.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老D.先据北山上者.胜古之学者.必有师1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赵奢“胆识谋略不凡”的一组是(3分)()①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②国赋太平,民富而府库实。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④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⑤坚壁,留二十八日不得,复益增垒。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A.①②④B.②⑤⑥C.①③⑤D.③④⑥16、将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3分)译文:②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3分)译文:四、现代文阅读(共1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7—19题。关于精神李书磊初夏季节,日里夜里总传来孤单而嘹亮的鹧鸪声。“惟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鹧鸪在中国古诗中是感伤的象征,声声鹧鸪曾唤起一代代文人的多少愁怨。认真追究起来,中国古典文学对我产生过最深刻影响的精神不是别的,而是感伤。喜或者怒最多只及人心而已,感伤却能彻骨。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诗经》到厚地高天、痴男怨女的《红楼梦》,至少在初涉人生的少年时代,是这一以贯之的感伤传统以它有毒的甜蜜滋养了我的情感。当然,最使我倾心的还是那不知出处的《古诗十九首》。惟其不知出处,那些文字才更显得神秘而有意味。“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人生苦短、天地苍茫的痛楚不断地袭上心头,使那无所依凭的凄凉与空虚挥之不去。教科书里说《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人生的自觉”,我觉得这断语下得贴切。好像是过去的人们一直都没心没肺却也兴致勃勃地存在着,去打仗,去婚嫁,去种去收,去生去死,至此才猛地恍然大悟,发现了人的真实处境,不禁悲从中来。从此这感伤情绪就一发而不可收。后世的感伤文人我最喜欢的有两位,一是李后主,一是秦少游。他们把《古诗十九首》那种无缘无由、无端无绪的感伤具体化也情景化了。李后主丢失了江山,秦少游丢失了爱人,这种人间最根本的丢失使今生今世变成了他们的伤心之地。李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与秦词“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这同样美丽的句子正可以互相印证。我们看出这种感伤既是他们对人世的控诉又是他们在人世的寄托。他们玩味甚至珍惜这种感伤就像珍惜与生俱来的病痛……感伤的文人对人世必有的丢失总是耿耿于怀,对人生必有的缺憾不能报之以坦然;然而他们不安于生命的定数又无可奈何,他们对世界有太强的欲望却只有太弱的力量,他们既不能战胜世界也不能战胜自己。这正可以说是一种孱弱和病态,这种病态对于少年人却有无法抵抗的传染性。我那时候对4感伤一派真是入迷得很。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许是因为生命个体所秉承的趋向健康的自然机缘;我的这种感伤病在某一天霍然而愈。我对李后主和秦少游再也没有那样强烈的共鸣了。我转换了兴趣,竟喜爱起了苏东坡的达观。苏东坡无论在怎样失意的情况下都能保持心情的平和,都能欣赏身边的风景。他在赤壁赏月,在西湖种柳。一派诗心;贬谪黄州也能“长江绕郭知鱼美”,贬谪惠州地能“日啖荔枝三百颗”,对生命的喜悦甚至表露出这样直接的口腹之快。他放弃了对生命的无限欲望,放
本文标题:福建省厦门翔安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高中语文练习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842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