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610课语文选修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学案
1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6课春江花月夜一、整体把握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同学们认为,此诗应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答案第一种:此诗应分为三个部分。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恨,讴歌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概而言之,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第二种:从整体上看,全诗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从开头到“但见长江送流水”,主要是由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蒲上不胜愁”至最后,诗人驰骋想像,将人们引入一个情思更为浓郁的诗境,感受游子、思妇的两地想念、相思之情。二、细部探微1.诗中“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承上启下,紧承上句“望相似”而来,由上半篇的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2.翻译下列诗句。(1)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汀上白沙看不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月照花林皆似霰。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照在她的捣衣砧上,卷不走,拂不掉。(2)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和在一起,看不分明。(3)月光照在鲜花、树林上,就像雪珠一样洁白晶莹。一、中心主旨这篇作品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合为一体。作者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2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的意境。二、写作特色1.景、情、理完美结合。全诗将写景、抒情、议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写出了春、江、花、月、夜五种美景,以月为主要描写对象,在抒情和议论时也紧紧地围绕着月光来展开。从人之初与自然之初的关系加以探讨,堪称是宏大的议论,但不空洞生硬,而是由江月生发。同时,抒发的是人间最常见的离人思妇的相思之情,亦是人间最普遍、最永恒的感情,且能把这种感情完全置于月夜之下来发挥。2.本诗具有韵律美。本诗韵律饶有特色,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以平声起首,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三、文白对照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月亮出来了!在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光照在鲜花、树林上,就像雪珠一皆似霰;样洁白晶莹;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和在一起,看不见。不分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畔什么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照在她的捣衣砧上,卷不走,拂不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3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水送落花。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限路。的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满江树。情思满江的树。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霰.(xiàn)发酵.(xiào)参与.(yù)同仇敌忾.(kài)B.滟.滟(yàn)内讧.(ɡōnɡ)恪.守(kè)垂涎.三尺(xián)C.碣.石(jié)谄.媚(chǎn)懦.弱(nuò)莘.莘学子(shēn)D.扁.舟(piān)创.伤(chuànɡ)联袂.(mèi)戛.然而止(ɡá)答案C解析A.“酵”读jiào;B.“讧”读hònɡ;D.“创”读chuānɡ,“戛”读jiá。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B.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答案D解析A.升—生;B.婉—宛;C.装—妆。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愿逐.月华流照君逐:逐渐B.月照花林皆似霰.霰:雪珠C.青枫蒲上不胜.愁胜:承受D.应照离人..妆镜台离人:离家在外的人答案A解析逐:追随。4.下列语句有误的一项是()A.因一双臭袜子发生口角,武汉工程大学一男生龚某用水果刀于5月8日将同宿舍室友刺死,再次上演了“马加爵”的悲剧。B.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山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温家宝总理亲认总指挥,乘专机赴灾区指挥部署防震救灾工作。C.象征着“和平、友谊和进步”的奥运火炬,于2008年5月8日17时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峰顶。D.胡锦涛于2008年5月8日访日期间,和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签署联合声明:确认中4日不构成威胁,中日领导人原则上隔年互访。答案B解析“指挥”和“部署”语意重复。二、文本阅读阅读课内文段,完成5~6题。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5.这段诗歌共描述了哪几种景物?答案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6.“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一段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索,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又何其短暂;而整个人类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感情哀而不伤,充盈着热烈、达观之气。三、课堂延伸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7~8题。月夜杜甫今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②湿,清辉③玉臂寒。何时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注①鄜州:现陕西省富县。②云鬟:妇女的鬟发。③清辉:指月光。④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⑤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7.赏析诗中“月亮”这一意象的作用。答案在中国民俗和古典诗歌中,月亮是团圆的象征。唐代诗人张九龄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脍炙人口。杜诗《月夜》描绘的是一幅月圆人不圆的画面,作者借“月亮”意象至少有三个作用:①勾起诗人对妻儿的思念之情;②颈联对月下妻子的描写,渲染了妻子思念丈夫的凄楚的氛围,增强了感染力;③表达出明月千里寄相思的主题,给读者创出了很大的想像空间,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8.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主客移位的表现手法。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杜甫为安史叛军所捉,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当时其妻小寄居在鄜州羌村,作者望月思家,写下这首名篇。首联想像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二联用小儿女“未解”“忆”,反衬妻子“独看”的“忆”;三联设想妻子独自看月而孤独地久立的形象,进一步映衬妻子思念自己的深情,从对面透过一层的写法,表达自己的思家之情;因两地看月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结束这种相思之苦的强烈愿望,于是结句反问:“什么时候,我和你能倚着帏幕看月,那时你我都不用因分居两地看月相思而泪流不止了。”这就是巧用主客移位的写法,使全诗之情缠绵悱恻而不衰飒颓唐。四、语言运用9.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3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删改个别字词)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那姣好和媚人的被中国人寄托了无尽的美好想像和幸福向往的在人们心目中是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的明月常常在皓月当空、清辉泻地的夜晚激起异乡游子炽烈的乡思。答案(1)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的明月是多么姣好和媚人!(2)她常常在皓月当空、清辉泻地的夜晚,激起异乡游子炽烈的乡思。(3)人们把她看做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对她5寄托了无尽的美好想像和幸福向往之情。10.把下面一句话加以扩展,强调一首好诗,给你带来的好处。一首好诗,往往总是最大限度地刺激和调动你的想像。答案一首好诗,往往总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刺激和调动你的想像。给你一朵浪花,叫你去想像大海的浩渺;给你一钩弯月,叫你去想像夜空的深邃;给你一颗露珠,叫你去想像黎明的清新。第7课夜归鹿门歌一、整体把握从《夜归鹿门歌》的题目就可看出,这首诗有纪实之意,诵读全诗之后,概述这首诗描写了一件什么事?用原文的诗回答,并加以解释。答案“余亦乘舟归鹿门”,我也乘着船,要回到鹿门去。二、细部探微1.宁静、清幽之地,作者却说道“惟有幽人自来去”。这句中的“幽人”是指谁?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案这里的“幽人”既是庞德公,又是诗人自况。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的来来去去。像当年庞德公也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心中是多么的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2.作者渐行渐远,江上的喧闹已然远离,作者由江上到达了山间,那山间的景象又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将这山间之景和江边之景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答案山中之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树影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使人陶醉了,不知不觉间到达了“庞公栖隐处”。此处是“岩扉松径长寂寥”,景色是何等的宁静、清幽。江边之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寺之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一、中心主旨孟浩然四十多岁赴长安谋求政治出路,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回到家乡决心以庞德公为榜样,隐迹山林,以表现自己的隐士情感。本诗借回鹿门的所见所感抒发自己隐居的幽雅兴致,也透露出了孤寂无奈的心情。二、写作特色本文运用的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对比。开头两句,以山里钟声和天色将晚表现静的一面,用渡口争渡表现嘈杂的一面,两相对照,更显隐者的超俗清静。三、四两句则用村人的忙碌和诗人的闲适作对比,突出了他的隐士风范。三、文白对照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黄昏,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6喧。河喧闹不已。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
本文标题:第610课语文选修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847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