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6单元子路实战同步练习高中语文练习试题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练习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居.则曰居: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B.夫之晒.之晒:笑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C.端.章甫端:端正舍瑟而作.作:起D.吾与.点也与:赞成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解析:选C。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这里作动词用,穿着礼服。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解析:选B。B项,名词作动词,其余均为名词作状语。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B.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C.大块假我以文章..D.况阳春..召我以烟景解析:选C。“文章”在本句中应解释为“大自然中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等”。4.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余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居则曰:“不吾知也。”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C.异乎三子者之撰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解析:选C。C项,介宾短语后置,其余三句均是宾语前置。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2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旧时栏楯,亦遂增胜.胜:优美的境界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乳:喂养C.一日,大母过.余曰过:路过D.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制:格局解析:选C。C项,过:探望。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某所,而.母立于兹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B.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是以.区区不能废远C.顷之.,持一象笏至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解析:选D。A.而:通“尔”;表转折。B.以:介词,来;介词,因为。C.之:音节助词;助词,的。D.所: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7.下列各项中全能表现“居于此,多可喜”的一项是()①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②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③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④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⑤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⑥解析:选A。A项,“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为过渡句,之前所谈为“可喜”之处。8.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志”,古代杂记类文体,主要是叙事写人、写景状物,内容庞杂,要求围绕所记对象特点,既写其形,更传其神。B.本文用细节和白描手法,抒发对项脊轩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了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C.本文文眼是“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文末有“何谓阁子也”相呼应。D.本文最后用写景语结束全篇,把悠悠不尽的感情轻轻收住,引发读者凄婉惆怅的共鸣。解析:选C。C项,文眼应是“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赠四山童先生七十寿序3[明]吴廷翰先生与予交最早,而亦最久。予少先生七岁,自十五六时,即与.先生同笔研。三十后奔走旅食,去先生者十余年。迨.归休,又二十年。中间赖以周旋规诲者,盖五十年如一日也。每与先生言,未尝不悚.听。得其手书,未尝不佩服,正襟以读也。先生负性甚刚,遇事果决无滞,人有过,面折之不少贷;或与谋议,则开心见诚,负屈者辄伸之,少有不平,若使之必直而后已。闻时事有疵,必加详驳,虽朝议阙失亦然。曰“如吾意则当如何如何”,观其辞旨气象,如“古人引裾折槛,剖心漆身”。使得志,皆能为之,将必以矫矫之声闻于天下也。惜也.时格以脂韦软熟①为文,而先生谠直无所依违,以故不能作举业语,遂弃之,曰“焉用是儿女子为哉”!予每观天下人才,多为一时风气所移.,日以披靡,间有特立独行能不为俗所变者,率皆沉滞。予取友四方,见其瑰玮卓荦、聪明特达、负经济之才、淹贯之学者,云集雾滃,予敢少之哉?然而直节不挠,正论不阿者.,则固凤毛麟角矣。而使先生遂不能一振以见,予又以慨时格之未足以尽人才,岂独为先生哉?今先生养高遵晦,偃仰林麓,躬耕以自给,或饭牛而.歌,或披蓑而卧,或负斧而樵,或举艇而渔,随其所之,无不如意,则与徇时遂好,兀然而丧其所守者,所得孰多少哉?先生居于江之滨,足不履城郭,人罕见其面。予尝以大雪造其庐,乃与予道寒暄,语少年事,历历不忘,甚款洽。曰:如我平生交,惟子知我,亦惟我知子。予曰:“先生知予,能以道义相益予者多。予知先生,而竟不能一援手以益,奈何?”曰:“子知我,我岂用世之人哉?”相与嗟叹久之。因设榻,予以事亟.归,则谓之曰:“今年先生寿七十,四月八日当复来,为数日欢。”先生许诺。既而予绊不果行。乃陈君继直,予中表兄,先生之妻兄弟也。谓予当有言。予让不获命,曰:“是岂可属之他人哉?”乃历叙先生之生平如此。陈君持往以贺曰:“是不独为先生寿,可以观志士之风,君子之交矣。”先生姓童氏,名贡。字宗夏,别号“四山”云。【注】脂韦软熟:脂韦,油脂和软皮。《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絜楹乎?”后因以“脂韦”比喻阿谀或圆滑。软熟,谓性情柔和圆熟。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迨.归休,又二十年迨:等到B.每与先生言,未尝不悚.听悚:恭敬C.予每观天下人才,多为一时风气所移.移:推移D.予以事亟.归亟:急切解析:选C。移:改变。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惜也.时格以脂韦软熟为文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自十五六时,即与.先生同笔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C.或饭牛而.歌,或披蓑而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然而直节不挠,正论不阿者.,则固凤毛麟角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解析:选D。代词,…….的人;语言词,引出原因、解释等。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童先生为人正直诚恳,喜欢评议时事和表达自己的见解,言辞忠诚激烈,但也正因为其性格耿介不能或不愿写出迎合世俗喜好的文章,最终没能完成举业。B.作者与童先生从十五六岁时就相识相交,五十年来从未分开过,因而相交甚厚;同4时作者也从童先生那里得到很多规劝教诲,对童先生敬佩有加。C.作者对童先生隐居山林的生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作者认为童先生与那些委屈自己,曲全世俗的喜好,却不能保住自己的性格操守的人相比,是值得的。D.童先生了解作者,并能够在做人的道义方面给作者以帮助和引导;作者了解童先生,却感慨不能给童先生什么帮助,虽有作者自谦的成分,亦可见两人的君子之交。解析:选B。B项“五十年来从未分开过”与原文“自十五六时,即与先生同笔研。三十后奔走旅食,去先生者十余年。迨归休,又二十年”相矛盾。12.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先生负性甚刚,遇事果决无滞,人有过,面折之不少贷。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予尝以大雪造其庐,乃与予道寒暄,语少年事,历历不忘,甚款洽。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先生性格刚强,办事果断不犹豫,别人有了过错,当面批评不宽恕。(2)我曾在大雪之际拜访过他家,他与我互致问候,我们谈及年轻时候的事情,都历历在目,谈得非常融洽。参考译文:童先生与我交往最早,而时间也最久。我比童先生小七岁,我自十五六岁时,就和先生一同学习。我三十岁后远走他乡谋生,离开先生十余年。等到退休回家,又有20年没有见到。这中间依靠他照应教诲,五十年如一日。每次与先生交谈,未尝不恭听。得到他的文章,无不佩服,正襟而读。先生性格刚强,办事果断不犹豫,别人有了过错,当面批评不宽恕;有时和人讨论问题,开诚布公,别人心里有解不开的事,就耐心解说,还有不理解的地方,一定让人理解后才算结束。听到时事有不好的地方,一定加以批评,即使是朝廷政事缺失也是这样。常说“按照我的意图这件事应该这样这样,”你看他讲话时那语气气势,就像“古人引裾折槛,剖心漆身”的直谏之人那样慷慨。如果让他做官,我想他一定做成他想做的事情,将必以不同凡响之声闻于天下。可惜当时的人以阿谀、圆熟作为文章风格,而先生为人正直无所依顺,因此不能在科举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就被社会抛弃,而先生却说“我哪里会参加科举考试那种小孩子做的事呢”!我分析天下人才,做人风格多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改变,一天天颓废,偶尔有特立独行能不为俗所变者,一概被社会排斥。我交友四方,见到许多瑰玮卓荦、聪明特达、负经济之才、淹贯之学者,他们人才济济,我哪敢小看他们?然而他们中正直,有操守,不屈不挠,坚持己见,不阿谀奉承的人,本来就凤毛麟角了。这样的风气使得先生不能独抒己见,一展才华,我又感慨这样的社会风气造成了人不能尽其才,我哪是只为先生一个人抱不平呢?现在先生韬光养晦,在山林间偃仰高歌,躬耕自给,放牛而歌唱,或披蓑卧在那里,或扛着斧头进山砍柴,划船钓鱼,随波漂流,无不如意,那么,他的行为与那些随波逐流,茫然丧失其操守的人相比,人生所得谁多谁少呢?先生居住在江边,足不出户,从不进城,人们很少见到他。我曾在大雪之际拜访过他家,他与我互致问候,我们谈及年轻时候的事情,都历历在目,谈得非常融洽。他说:“在我生平交往的人中,只有你了解我,也只有我了解你。”我说:“你了解我,你能够在做人的道义方面给我很多帮助和引导,我了解先生,却不能伸出援手帮你一把,咋办?”他说:“你了解我的,我哪里是做官之人?”我们相互感叹了很久。他于是铺床让我住下来,我因为有急事须要回去,我对他说:“今年是先生七十大寿,四月八日那天我再来祝寿,那时我们再痛饮几天。”先生答应了。不久,我因公务缠身,没有成行。至于陈继直,是我的内表兄,也是先生之妻兄弟。他认为
本文标题:第6单元子路实战同步练习高中语文练习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847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