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石晓平土地经济学第11章土地制度概论
pag.1土地经济学石晓平土地制度概论石晓平pag.2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主要内容1.制度的概念及对土地利用的影响2.土地制度的概念和构成3.我国土地制度的产生与变迁4.不同类型国家的土地制度比较5.土地制度改革及其理论趋势pag.3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1.制度的概念及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制度的概念与分类制度(Institution):中国古代的理解是以法令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规则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解非常的接近诺斯:制度是一个社会里的游戏的规则,更规范地说,它是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概括而论:制度的内涵可概括为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的习惯和规则。pag.4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1.制度的概念及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制度的基本特征制度是人类和自然界以及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产物。制度分为不同的层次人们的惯例、法律和法规等制度具有一定的功能制度帮助人们形成一定的预期制度影响人们的行为制度存在着优劣的区分(合理性)制度依赖于一定的环境而存在外在的权威等pag.5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1.制度的概念及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制度的分类分为正式的制度和非正式的制度正式的制度(Formalinstitutions)人们有意识制定的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军事制度等正式的制度的制度约束是强制性的非正式的制度(Informalinstitutions)非强制性规则,包括人们的习惯、习俗、传统文化等非强制性规则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乡规民约等pag.6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1.制度的概念及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关系相互依托、相互协调举例:土地征用过程中对农民的补偿乡规民约对村级林地的保护、与正式制度的作用pag.7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1.制度的概念及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制度的功能与变迁制度的基本功能保障功能–作为行为规则的制度能够给人类相互关系带来秩序和可预测性–保障收益的合理的分享激励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提供内在的激励机制,自我约束的动力和自我激励的机制举例:班级的制度、经费的管理制度pag.8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1.制度的概念及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制度的经济功能:降低交易成本(Transactioncosts)交易成本的概念提供服务的功能(合约等)为合作提供基本的框架减少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pag.9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1.制度的概念及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制度的变迁: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的过程,一种制度对另外制度替代的过程。制度变迁为什么发生?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制度需求:为了获得现有制度下无法获得的利益,从而产生对新制度的要求。–安徽小岗村的实践(吃饭与生存的问题)制度供给:提供新的制度安排。取决于社会即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较量和对比。–在党的代表中提供农民的比例(按照人口比例产生代表)pag.10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1.制度的概念及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制度变迁的方式:是指制度创新的主体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采取的制度变迁的形式、速度、突破口、时间和路径的总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国家推行的法律等变化)如农业税减免、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诱致性制度变迁:制度创新主体通过捕获制度不均衡的机会,所自发倡导、组织和实施的制度变迁。安徽小岗村的案例、民间的环保运动等pag.11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1.制度的概念及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制度的层次:文化、习俗、宗教宪法、法律等政府政策等社会合约等制度层次划分的依据:影响程度基础性等pag.12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1.制度的概念及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影响土地利用的制度因素非常的纷繁复杂包括家庭、教育、文化、法律等因素pag.13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2.土地制度的概念与构成土地制度的概念:影响不动产资源所有权和利用的制度因素就是土地制度。土地经济学关注与土地利用、占用、处分有关的经济和法律制度土地制度的构成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国家管理制度pag.14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2.土地制度的概念与构成土地所有权制度:社会经济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分为土地公有制和私有制。土地使用权制度: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对使用权利、主体等的规定土地国家管理制度:指国家政权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土地在宏观上进行管理、监督和调控的制度、机制和手段的集合。pag.15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3.我国土地制度的产生与变迁我国土地制度的产生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国家的出现形成了以贵族领主等级占有为基础的土地国有制宗族土地制度井田制(纳贡、助耕公田)pag.16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3.我国土地制度的产生与变迁我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实现了土地的宗族国家土地所有制想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转变周朝后诸侯国形成了土地的私有制“分成制”地租开始出现土地的流转和买卖pag.17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3.我国土地制度的产生与变迁我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秦汉魏晋朝时期的土地租佃制广为流行–土地的兼并趋势比较明显–国家土地所有制趋向衰落北朝、隋唐时期的土地制度–土地立法实现均田制pag.18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3.我国土地制度的产生与变迁我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宋辽时期的土地制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垦田法–方田法和限田法清朝出现的定额地租的方法pag.19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3.我国土地制度的产生与变迁我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太平天国时期耕者有其田中华民国的土地制度平均地权的思想防止土地的集中保障佃权、减轻税负等做法pag.20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3.我国土地制度的产生与变迁新中国的土地制度的建立国家土地所有权的建立早期的土地革命–没收土地、土地国有(1927年)–1950年中国土地改革法–通过没收、征用等方式将土地收回,并分给农户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自耕农制度–农村互助组的出现和壮大(所有者不变)–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1.2亿个农户,占整个农户数量的96.3%)–自然灾害的出现(天灾人祸)–1961年初《农村人们公社工作条例》,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土地的所有制建立pag.21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3.我国土地制度的产生与变迁新中国的土地制度的建立国家土地所有权的建立早期的土地革命–城市土地的获得»没收、社会主义改造等–保留了部分的私有土地»到1980年左右才实现全部国有化pag.22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3.我国土地制度的产生与变迁改革开放后的土地制度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93.4%的农户参加了包干、包工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就是自己的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出现了多种的变化–两田制、三田制、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等多样化的农村土地制度pag.23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3.我国土地制度的产生与变迁改革开放后的土地制度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1982年深圳,对外资和合资企业的土地使用费额的收取1987年深圳土地拍卖随后对宪法和相关条例的修改2006年所有的经营性用地进入招拍挂的渠道pag.24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3.我国土地制度的产生与变迁改革开放后的土地制度城市保持土地的国有分离土地的使用权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耕地占用审批权上收、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多样化的土地处置方式(抵押、租赁等)土地储备等制度的推出pag.25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3.我国土地制度的产生与变迁改革开放后的土地制度目前的土地制度仍然在不断的演进和变化农村土地承包法2003年物权法的实施等2007年–请参阅相关的文献和报道启示:发展中国家制度变化的过程?pag.26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4.不同类型国家的土地制度的比较不同国家的土地制度俄罗斯联邦美国法国日本pag.27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4.不同类型国家的土地制度的比较不同国家的土地制度俄罗斯联邦苏联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就废除了土地的私有制–苏联革命前期为封建帝制所统治–根据1917年11月8日的由列宁签署的土地法令,苏联的全部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业集体化进程(1932年结束),集体农庄数量超过2万个,组织起来的农户数占61.5%–1953年前后集体农庄改为国营农场,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效率并不高–后来在1987年左右也在探索进行全面的改革,包括土地制度的改革,主要是‘还土地给农民’,生产效率上升20世纪初苏联解体,1991年俄罗斯联邦成立,1993年实行土地改革,由原来的单一土地国有制想土地个体所有制、地方土地所有制和土地共同所有制转变pag.28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4.不同类型国家的土地制度的比较不同国家的土地制度美国美国是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典型–没有经历封建制度的过程–通过夺取殖民地获得了大量的土地,成为‘公有地’,然后向移民地价拍卖,土地私有化实现–但目前美国仍然保留32%的联邦所有–州政府所有10%–私人所有58%–农业土地利用是典型的大规模的农场»大规模的农场的变迁也经历了从小变大的过程pag.29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4.不同类型国家的土地制度的比较不同国家的土地制度美国近年来土地利用制度的变化–土地利用从上世纪70年代起关心土地利用中耕地的减少、土地质量的退化、土地景观等问题–70年代出现耕地危机–如何在私有产权情况下关心环境和生态的问题–各种规划与区划等实施,加强土地利用管理,为了公用事业等的发展对土地利用与形式进行限制–土地转让收益税等制度,防止土地投机pag.30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4.不同类型国家的土地制度的比较不同国家的土地制度法国欧洲大陆国家、法国大革命前教士贵族等占据了大量的土地法国大革命建立了自耕农的土地制度到上个世纪的50年代,开始推行政策扶持中等规模的农场发展–20世纪50年代通过法兰西银行收购濒临于破产的小农场土地,转卖给经营有方的大农场–成立土地整治和农村建设公司,利用国家资金优先购买市场上的土地,经过整治转让给需要土地的农民,以发展中等类型的家庭农场–到1987年,已累计收购土地1100万公顷,约占法国耕地的1/3–至今法国仍规定拥有20-40公顷土地和两个劳动力的中等农场,在土地购买、贷款、税收上享有优惠政策,并有土地的优先的购买权–在这个过程中法国也抓住现代化的进程,将农业人口大量的转移到非农产业,促进了农业的突破性进展pag.31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4.不同类型国家的土地制度的比较不同国家的土地制度法国1986年法国的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的比率由二战前的40%左右下降到10%,农场的平均规模1949-1986年则由14公顷扩大到28公顷法国和英国相比英国是资本主义历史最早的国家,人口在80年代和法国相当,法国国土面积大于英国3000多万公顷但农场的平均规模英国为63公顷,约相当于法国农场规模的2.3倍英国多为企业化的租佃制的大农场1986年英国的农业劳动力为5%左右pag.32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4.不同类型国家的土地制度的比较不同国家的土地制度日本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较晚的国家历史上直至幕府德川时代,最有权势的德川家康一家10余代占有1/10之一的国家土地,其余为260多个大小领主所有,林地属于皇室自1867年明治维新推翻德川幕府政权后,工商业才渐次发展,日本进入现代化,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势力强大但农村依然人口众多、农场面积狭小,有约半数的土地为不从事耕作的地主所有,佃农与半佃农的农户约占70%,农户十分贫困二战后,美军占领期间,日本国会于1946年通过“农业土地调整法”及“自耕农建立法”,实施了两项的主要的土地政策–转移耕地所有权至实际耕作者–改善租佃条件,由政府参与土地转让,一方面向地主购买土地,另一方面将土地卖给农民,加快了耕者有其田的改革–至1975年自耕农的数量占全国总农户的数量的84%,加上半自耕农合计在96%以上pag.33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石晓平4
本文标题:石晓平土地经济学第11章土地制度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85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