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51254班甲、乙、丙、丁、戊共有一块蛋糕,现拟分而食之,甲要求等分;乙要求根据食量来分;丙要求按出力大小来分;丁要求根据出资多少来分;戊要求根据高低地位来分。大家因为划分标准不同,争吵不止。“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马克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的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是与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所有制结构和发展经济的要求相适应的。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地位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邓小平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十分重视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反对平均主义原则。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原因: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同时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1、体现公有制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性质的需要;2、平等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经济利益关系:3、保证人民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1、经济所有制结构多样性决定分配方式的多样性。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取收入,参与生产成果的分配。生产要素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也包括人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构成物质要素非物质要素生产资料货币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个体劳动者、被雇用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资本、货币、实物形态资本)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我是一个民营企业家,投资了一家5000万元资产的公司,我公司每年的纯利有500万元,每年我存入银行200万元,这样我还可以坐享银行利息。李某2虽然老李是老板,可我不想坐享其成,我在马路边开了间小店,每个月也有2000元多收入呢。李某的妻子1我是国有企业的工程师,除了工资我还利用双休日为一家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也有一份丰厚的报酬。李某的女儿1。3我是一家私人企业的职员,每月除工资外还炒股,赚了不少钱。李某的儿子1.2我每月靠出租房屋也能获得300元的收入。李某的母亲2(2)实行按成产要素分配方式的意义A有利于促进成产要素市场的完善和发育B有利于推动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优化C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1)1949-1957年。1952年第一次工资改革,统一以“工资分”为计算单位,确定职工,工人的工资等级制度,1957年,全国实行了以工资制取代供给制的工资改革措施,全民所有制职工年平均工资比1952年增长百分之42.8.(2)1959-1978年。在工资政策上,1958年起对工资制度作了改革,取消了计件工资,一律实行计时工资,超额奖改为综合奖。加上文化大革命,职工货币工资大幅度下降,另外由于物价上涨,职工实际工资逐年下降。(3)1978年底-1986年。为打破平均主义,坚持按劳分配阶段。1978年从农村兴起的联产承包制以“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分配方式,否定了长期以工分为标准的平均主义分配,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多劳多得的原则。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的基本经验适用于城市”,企业工资和奖金同经济效益挂钩,企业内部分配扩大工资差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工资收入与本人责任,劳绩相联系,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份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4)1987—1992为突破单一分配方式,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阶段。随着改革的发展,出现承包、租赁按经营成果分配与外资、私营、股份制企业按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等多种形式。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分式不可能是单一的,应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分式为补充。”(5)1993—1996年,为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推动市场经济与非公有经济发展,引起收入分配结构的更大变化。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总结提出: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6)1997年至今,为推行按劳分配对与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阶段。十五大不仅提出个人分配制度实行“把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相结合起来”,并强调“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要素与收益分配。”党的十六大再次明确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并存的分配制度。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比较突出,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所以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的战略部署,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于“先富”与“共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悬殊三个问题。社会主义必须走共同富裕之路,但怎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开放以前,把共同富裕看成是全体人民在同一时间以同等的速度富裕起来,实行“大体平均,略有差别”的政策。平均主义的泛滥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践证明,这一新的认识反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有力地推动了全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进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现阶段收入差距存在的原因其一,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竞争规律的产物。其四,在不同区域和行业之间存在明显差别所造成。仇富现象是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一个客观现象,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现象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根本原因)非法收入现象日益严重(“仇腐”)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仇不均)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完善首先,不断完整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措施和机制。其次,在社会中培育一种体现文明进程的富者文化。第三,在现代致富观基础上塑造健康的社会心理。两极分化存在的可能性多种所有制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存在着产生两极分化的可能性。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承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允许收入差别的存在和在一定程度内的扩大,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愈大愈好,愈大愈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防止两级分化必须收入分配秩序措施: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社会保障: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要求1.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2.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体系3.加强社保基金的筹集和监督4.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完善,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民众从中受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会促进经济增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演讲:王家琦PPT:杨伊阳吴春霞张凌云张雅宁王紫琦
本文标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87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