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第六单元古诗二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电子教案
1第六单元⑫古诗二首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7个生字。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古诗的韵律美。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说到池塘、荷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课题:古诗二首)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题目,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2.思考一下,简单说说你从古诗《池上》《小池》中读到了什么,这两首诗分别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小池。(初夏)3.简介两首古诗的作者。4.自读课文,学习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古诗,同时用圆圈在文中圈出生字词。5.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指名读。注意读准翘舌音:“首”,平舌音“踪”。2(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3)同桌交流,再读古诗,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三、学习第一首《池上》——古诗深析,吟诗炼字,体会意境(一)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小组内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3.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二)《池上》前两句——小娃偷采莲。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句诗。(三)后两句——景美童心纯。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的形象,练习读出情趣。四、熟读成诵1.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熟读成诵。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检查朗读两首诗。2.说说古诗题目的意思。3.检查背诵《池上》。3二、学习第二首《小池》——古诗深析,吟诗炼字,体会意境(一)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小组内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3.集体交流,了解《小池》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二)学习《小池》。1.在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泉眼树荫小荷蜻蜓)2.理解《小池》前两句,读中悟情。(1)你知道泉眼是什么吗?(泉水的出口)。泉水是怎么流的呢?(无声、惜细流)无声指泉水流得很慢。惜指爱惜,谁爱惜谁呢?泉眼爱惜甘甜的泉水,舍不得多流一点儿。(2)宁静优美的景色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舒缓,爱惜)找生试读。(3)泉眼在作者的头脑中如此舒缓而美丽,那作者又是怎么想象池塘边的大树的呢?(树荫照水爱晴柔),爱指喜欢,谁喜欢谁呢?(树荫爱晴柔)倒映在水面的树荫喜爱这晴天风光的柔和。3.借助插图学习后两句。出示插图,哪两句诗写了图中的景色,说出理由。4.背诵古诗。同桌互读,男女生比赛读,教师说意思,学生说诗句等方式引导背诵。三、指导写字(1)出示生字卡片:“首、采、无、树、爱、尖、角”,指名认读、领读。提示:①“采、爱、尖、角”都是上下结构,上小下大。“采、爱”同有“爪字头”,两个“爪字头”有异同,“爱”的“爪字头”比“采”的稍扁,撇也稍平。②“树”字是左中右结构,书写要紧凑,部件之间要穿插避让,“木”和“又”的捺都应变成点。③“首、无”都是独体字。“首”字的第三笔是长横。“无”最后一笔竖弯钩从第二横下方竖中线起笔,弯钩伸展超出第二横。(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四、课后延伸1.齐背古诗《池上》和《小池》。2.课下收集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4板书设计⑫古诗二首
本文标题:第六单元古诗二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电子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899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