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课时训练5苏轼词两首高中语文练习试题
1课时训练5苏轼词两首一、夯基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故垒(lěi)公瑾(jǐn)浪淘尽(tāo)跻身(jī)B.凝噎(yē)纶巾(lún)千堆雪(duī)浣衣(huàn)C.何妨(fáng)蓑衣(suō)酹江月(lèi)粗糙(cāo)D.吟啸(xiào)料峭(qiào)生华发(fā)糟粕(pò)答案:C解析:A项,“淘”应读“táo”;B项,“纶”应读“guān”;D项,“发”应读“fà”。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甘霖元霄樯橹怀瑾握瑜B.湛蓝故垒酒樽故国神游C.萧瑟横溢芒鞋巧然无声D.蔷薇酹酒娇情竹杖芒鞋答案:B解析:A项,“元霄”的“霄”应为“宵”;C项,“巧然无声”的“巧”应为“悄”;D项,“娇情”的“娇”应为“矫”。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时多少豪杰一时:当时,那个时候。B.料峭春风吹酒醒料峭:形容微寒。C.早生华发华发:花白的头发。D.回首向来萧瑟处萧瑟:形容冷落的样子。答案:D解析:D项,“萧瑟”在此处的意思是“风吹雨落的声音”。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浪淘尽B.樯橹灰飞烟灭C.卷起千堆雪D.云树绕堤沙答案:C解析: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C项无词类活用现象。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赤壁》正在如火如荼地上演,戏中的俊男美女自然是争夺眼球的法宝,但真正让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那涵括在内的国人挥之不去的“赤壁情结”。①星移斗转,岁月飞逝②在烽火硝烟的三国年代,赤壁是奠定魏蜀吴鼎立之势的“武赤壁”③神州文武两赤壁,至今仍令人神往流连④君不知赤壁也还分“文武”一说⑤在云淡风轻的北宋,赤壁则是旷世文豪苏轼笔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文赤壁”A.④①③②⑤B.①③④②⑤C.④②⑤①③D.④①②⑤③答案:C2解析:根据内容,下面五个句子的中心是“文武赤壁”的相关知识,其中③④两句均在同一句内涉及两者,而且第③句是总结句。②⑤分别介绍了“武赤壁”和“文赤壁”的来历,分别照应第④句,根据第③句的“至今”一词,第①句应在第③句之前。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羽扇纶巾,谈笑间,。(2)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3)江山如画,。(4)人生如梦,。(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6),何妨吟啸且徐行。(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答案:(1)樯橹灰飞烟灭(2)惊涛拍岸(3)一时多少豪杰(4)一尊还酹江月(5)一蓑烟雨任平生(6)莫听穿林打叶声(7)也无风雨也无晴二、延伸阅读(一)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第7~8题。临江仙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注:①縠:读“hú”,指有皱纹的纱。7.苏东坡用词极为准确传神,请以“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中的“恨”为例说明。答案:此句当着眼于一个“恨”字,抒发了词人历尽宦海浮沉之后对世事纷扰的怀疑厌倦以及无法解脱而渴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解析:这两句奇峰突起,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发出了对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8.词人是怎样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四者结合起来的?答案:“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是叙事。“长恨”二句,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抒情兼议论。“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时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解析: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词人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9~10题。蝶恋花王诜①小雨初晴回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②小。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注:①王诜:开国功臣之后裔,宋神宗熙宁二年娶英宗女蜀国公主,为驸马都尉。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以讽刺新法之罪名被逮入狱(乌台诗案),王诜受牵连致遭重谴。哲宗元祐元年(1086)始得召回。②钿:镶金的花型首饰。9.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构成怎样的意境?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答案:词的上片描绘了园林中初晴晚照、金翠楼台,池塘处杨柳袅袅、嫩荷无数之景,可见此园林之富丽,春意之盎然,给人一种景色怡人的感觉。解析:起笔“小雨初晴回晚照”写雨后初晴,夕阳返照的景象,暗寓作者久遭迁谪始得召还的人生。终见天晴固然可喜,可是夕阳黄昏,亦复可悲。这亦喜亦悲之情,全融于这初晴晚照之中。“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中,楼台本已巍峨壮观,以“金翠”二字状之,气象更加富丽堂皇。如此金碧辉煌的楼台,沐浴于晚照霞辉之中,其倒影又映现于荷池之水面,楼台本身与其倒影遂构为一亦实亦幻的庄严景观。“杨柳垂垂风袅袅”词人更3以如画之笔,渲染出池塘上一片春色。杨柳垂垂,原是静态;风袅袅,则化静态为动态,姿态具动静相生之妙。10.词的下片写到作者重回旧时官邸,其内心感受如何?结合上片看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答案:下片写出七年的迁谪生活给作者带来了无尽辛酸,此时物是人非,朱颜已老,更让作者感到凄清孤寂。从全词看,作者运用的是乐景衬哀情(反衬)的手法。解析:下片句首“似此”二字,已暗将此美好的园林与自己之间推开一段距离。“流落”二字,写尽七年的迁谪生涯,所包蕴的无穷辛酸,又岂是“归来”二字所形容以尽的。重到了旧时园林,已物是人非,经此重谴,园林纵好,也只能是“心情少”了。至此,由极写富丽之景一变而为极写悲哀之情,真有一落千丈之势。坐到黄昏,极言其凄寂况味。园林依旧,朱颜已改,人生到此,复何可言。(三)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第11~12题。观书有感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琴诗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11.这两首哲理诗各揭示了什么道理?答案:朱诗说明大战船自在航行,有其自身的规律,离不开必要的条件,硬是用人力“推移”,即使发挥了冲天干劲,也无济于事。苏诗说明,只有好的客观条件或主观条件,还不能取得好效果,只有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效果。解析:朱熹的诗是说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浮了起来。而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苏轼在诗中思考的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其实,琴之所以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12.这两首哲理诗表现理趣的方法各有不同,试作分析。答案:朱诗有鲜明的形象,由形象本身来体现理趣。苏诗用两个假设、两个提问表现理趣。解析:朱诗以行船为例说明道理,苏诗则是以两个“若”引出的疑问句来阐述道理。三、语言运用13.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要求:扩展句子的谓语,扩展后的语句要有体现苏轼人生历程的内容,并要运用比喻、排比、比拟三种修辞中的一种,30字以上。苏东坡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走来。答案:苏东坡系着眉州父老的期望,携着黄州、惠州、儋州的风情,带着文章太守的英气,唱着“大江东去”的壮歌,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走来。解析:扩写的目的是通过补充相应的内容,使原文丰富、形象或深刻。解答此题,要注意分析题目的具体要求。在扩写时,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筛选苏轼人生历程的有关信息,同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规范和形象、生动。14.一天晚上,云淡风轻,苏轼、黄庭坚和苏小妹对月赏梅。苏小妹轻吟一联:“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黄二人细细咂摸,顿时为之绝倒。请用简练的语言描摹该联的意境。不超过50字。答案:纤弱的柳枝因风儿的轻拂相偎而摇曳生姿,素雅的梅花与朦胧轻笼的淡月相融一色。解析:“扶”“失”是关键。“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扶”字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的“失”字,非常贴切。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两句诗的感染力。4
本文标题:课时训练5苏轼词两首高中语文练习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958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