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 中国现当代文的学名著导读课程作业
第1页共9页《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课程作业1简答题:《故里三陈》在表现人物上的独特手法。考核的知识点:掌握《故里三陈》在表现人物上的独特手法。《故里三陈》是汪曾祺的小说,汪曾祺在“小说散文化”方面的努力却是自觉的。正如他在《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中所说:“我的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这倒是有意为之。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可先读读这部作品,这是一气哈成的三个独立的短篇。答案提示:1、视觉化,即他笔下所写,大体是可见的,他尽可能不直接描写心理。2、淡化主题。在汪曾祺的作品中,塑造有个性的人物基本上不是他的艺术追求,所以他的作品大体没有思想主题。他的作品基本上没有矛盾,没有戏剧冲突,更没有戏剧高潮,甚至没有大部分小说通常具有的吸引人的故事情节。所以他的作品就呈现出“散文化”、“笔记小说”的特点。3、特殊的语言魅力,汪曾祺的小说明显不注重细节描写,而主要致力于白描式的勾勒,这使他的小说节奏紧凑如行云流水,语言朴素如疏云淡月,语言富有韵律,而颇有情致。4、小说空白的艺术。简答题:简析《棋王》的语言风格。答案如下:①小说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简洁的白描,略带幽默感,避免情感的过分外露。②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作品大量使用动词,很少用形容词;句式简短,避免用长句有关。分析题:莫言《透明的红萝卜》核心意象是第三节出现于黑孩幻觉中的“金色的红萝卜”。联系这一意象感受小说所传达的情绪、感觉。形象所包含的丰富意蕴成了作者要传递给读者的主要信息。主人公黑孩不仅为小说提供了故事内容,而且也为观察与他相关的其他人的活动、心理及关系提供了视角。黑孩从小就失去父母亲的爱,在继母的打骂中艰难和小心地求生。这种残缺的生命经历使他从小就有别于正常儿童。他性格冷僻,从不与人交流,甚至从不开口讲话。他生活在自己孤独凄凉的内心世界里,甚至常常忘记外界的寒冷和疼痛。邻村的菊子姑娘以近乎母亲般的关怀疼爱唤回了黑孩内心深处早已泯灭的温情。他对菊子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迷恋,但这种迷恋是深藏不露的,甚至有时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例如咬伤菊子的手。其实,黑孩内心深处是十分珍惜这份宝贵的感情的,他希望能够维护,并永久地占有。可他不知道该怎样做,只是潜意识地通过砸碎手指,烧伤手掌等令人心惊胆战的自疟行为来引起菊子的关注。但是,第2页共9页真正能得到菊子爱情的是带自己来的英俊结实的青年小石匠。黑孩的幻想一点点破灭,他不得不寻找其它载体。终于,他在一个红萝卜上实现了感情寄托。那是一个透明的红萝卜,那萝卜晶莹剔透,尾巴上的根须像金色的羊毛,体内“荡漾着银色液体”,他感到兴奋和激动。这种情感体验是与菊子带给自己的感觉完全相同,黑孩顺利地实现了情感载体的转换。但是,好景不长,即使是这种虚幻的人间温暖,黑孩也是没能永久地保存。暗恋菊子而追求无望的矮丑的小铁匠把那颗珍宝般的红萝卜夺去,狠狠地扔到夜色笼罩的河水里。美妙的情感体验和幻想又一次被彻底毁坏了。最后,在小石匠和小铁匠的殴斗中,恼羞成怒地小铁匠误伤了菊子一只美丽的眼睛,菊子和小石匠便消失了,工地上只留下黑孩那孤独无望的身影。黑孩还是一种象征,一个特殊的艺术形象。他饱受人间苦难,他以惊人的适应力和承受力顽强地活着,显示了对恶劣环境的超越和征服。这也正是那个时期中国农民普遍具有的伟大性格和力量。因此,黑孩是二十世纪中国农民的真实缩影。莫言对这篇小说的构思是新颖别致的。他颠覆了主题先行的创作模式,首先捕捉的是一个金色红萝卜的意象,然后内心产生一种感受,这种感受不断膨胀,最后成就全篇。这是一种“内省型的思维方式”,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且感情真挚。听听莫言自己的解说:我这篇小说,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段农村生活。刚开始我并没想到写这段生活。我想,“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农村是那样黑暗,要是正面去描绘这些东西,难度是很大的。但是我的人物和故事又只有放在“文化大革命”这个特定时期里才合适。怎么办呢?我只好在写的时候,有意识地淡化政治背景,模糊地处理一些历史的东西,让人知道是那个年代就够了。我觉得写痛苦年代的作品,要是还象刚粉碎四人帮那样写得泪迹斑斑,甚至血泪斑斑,已经没有多大意思了。就我所知,即使在“文革”期间的农村,尽管生活很贫穷落后,但生活中还是有欢乐,一点欢乐也没有是不符合生活本身的;即使在温饱都没有保障的情况下,生活中也还是有理想的。当然,这种欢乐和理想都被当时的政治背景染上了奇特的色彩,我觉得应该把这些色彩表达出来。把那段生活写得带点神秘色彩、虚幻色彩,稍微有点感伤气息也就够了。2、看了小说,听听莫言自己的解说,黑孩幻觉中的“金色的红萝卜”,联系这一意象感受小说所传达的情绪、感觉是什么呢?答案参考:①那是一个透明的红萝卜,那萝卜晶莹剔透,尾巴上的根须像金色的羊毛,体内“荡漾着银色液体”,在带着一些神秘色彩、虚幻色彩中,透明的红萝卜象征欢乐和理想,即使在温饱都没有保障的情况下,生活中也还是有理想的。透明的红萝卜实现了黑孩的感情寄托。注意体味小说结尾时直接透露出的情感——“他恍惚看到阳光下的萝卜地一片通红,好象遍地是火苗子”…,“他看到一个孩子正跪在那里,举着一个大萝卜望太阳。孩子的眼睛是那么大,那么亮,看着让人难受”……“黑孩钻进了黄麻地,象一条鱼游进了大海。扑簌第3页共9页簌黄麻叶儿抖,明晃晃秋天阳光照。黑孩——黑孩——。”由“阳光”、“通红”的土地、“孩子”以及“寻找”的动作,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的画面,给了你怎样的感觉?②莫言的这篇作品,是凝聚着作者的追求的,一种风格上的追求,美学上的追求。读了后感觉到一种很浓的气氛,一种很有色彩的调子。让人感觉到这个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荒凉感,一种心灵上的荒凉感。作品中所描写的野性的情爱、传统的重荷,以及人们在穷困的、重压下的、简单的追求,全都笼罩在一种淡淡的哀愁之中。作品中描写的那个地方,空气好象不大流通。萝卜地、地瓜地、黄麻地、铁匠铺、桥洞、河水;石匠、铁匠、姑娘、孩子,就呼吸着不大流通的空气,在这种色彩斑驳的环境中生活着。我想,这种气氛,这种意境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我觉得作者在景物描写上也好,在心理刻画上也好,全部采用的是一种类似白描的手法,感情冲得很淡,从而造成一种看不见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也许是使作品产生朦胧气氛的原因。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作业2简答题: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色。考核的知识点:掌握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色。答案提示:①小说注重情绪的表达,而不是故事情节,“散中有凝,追求内在的神韵”。②汪曾祺看重人在自然背景中的活动,写景就是写人。③民间风俗、民间游戏成为小说中的独立因素。④小说语言表现为少浮辞、不渲染、简答题:简析《十年一梦》反省历史的方式及反省历史的基本态度和立足点。答案提示:①作品反省历史的方式。从解剖自己开始,正视个人在历史的非常时期的复杂体验。这其中的一个关键性的悖论是:作为人类理性和社会良知代表的“知识分子”,文革中怎么会成为“奴在心者”的“精神奴隶”。文章在面对这一悖论时,呈现自己的心灵痛苦和逐渐“觉醒”的精神历程。第4页共9页②作品在反省历史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和立足点。即不是简单地把自己看作历史的“受害者”,而是对社会负有责任的“文化英雄”。这一点决定了文章的写作动机、关注的主要内容以及行文风格。③文章中提到的“用‘造反派’的训话思考,却得出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结论”这样一种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要求和“受难”意识之间的困境。对这一层次的思考,将揭示出了“梦”之所以成立的内在逻辑,以及作者在反省历史时无法解脱的矛盾。分析论述题:阅读《我与地坛》(全文见教材)1、分析《我与地坛》的叙述风格。2、分析《我与地坛》中第五、六、七节对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追问和思考。答案提示:1、《我与地坛》是史铁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多年来他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地坛”既是具体的活动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又等同于“世界”或“人生”。注意这一空间的象征性。2、文章的叙述风格。其一是倾诉的语气。文章的大部分都是向老朋友讲述自己生命体验的那种娓娓而谈的风格,但到第七节,倾诉的对象忽然转为地坛。这种因为情感强度的加重而导致的叙述方式的变化。其二是冥想的氛围。叙述内容追随着叙述主体的观察和沉思,对感性的一己体验做了思辩性的抽象思考,同时采取了舒缓的句式和富于诗意的意象作为基本表达方式,这使文章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沉思默想的氛围。3、这篇文章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对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追问和思考。文中涉及的健全/残疾、幸运/不幸、生/死、苦难/救赎等一系列生存悖论,尤其是第五、六、七节中表现出的一种广漠而悲悯的类宗教情怀,这是作者超越困境的方式,也是作者借以俯瞰(回顾)人生和人世的立足点。也可以说,这是这篇文章得以产生的原因。《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课程作业3第5页共9页简答题:简析昌耀《凶年逸稿》的时代特色,并与同一时期的诗歌如“政治抒情诗”等进行比较,以领会昌耀诗歌创作的独特性。答题思路如下:1.了解诗人昌耀和《凶年逸稿》的创作背景。昌耀原名王昌耀。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师文工团。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1955年调青海省文联。1958年被划成右派。后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1979年平反。后调任中国作协青海分会专业作家。1982年后参与“新边塞诗”运动,是新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之一。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很多诗作以不分行来表达,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昌耀于2000年3月患癌症后在医院跳楼自杀。2.朗读和感悟《凶年逸稿》。《凶年逸稿》作于中国历史上的灾荒年代。一个被命运放逐的诗人,卓然而立高原,独行漠野大荒,走向黄河长江的源头,寻找那条根。驻足并凝视,冥想并低吟,浓酽的汉文化融入高寒土地,生长起雄性美诗篇,漠风与诗意的奇异组合,共同构成了最终的昌耀。注意体味诗歌所表现出的独特性。答案提示:①这首写于1961—1962年,是当代中国历史上的灾荒年代,副标题“在饥谨的年代”即源于此。②联系作品的写作年代,一是《凶年逸稿》表现出对时代的评价,如诗中“这是一个被称作绝少孕妇的年代。/我们的绿色希望以语言形式盛在餐盘/任人下箸。我们习惯了精神会餐”这样的句子;③另一方面是,与同一时期的诗歌如“政治抒情诗”等相比较,昌耀诗歌创作具有独特性。而从昌耀个人的经历来看,写作这首诗时,正是他被打为“右派”后在祁连山区服苦役的时期。在大多数有类似经历的作家停止创作的时候,昌耀不仅坚持创作,而且保持了良好的创作力,并没有因为时代或经历的酷烈而丧失发现诗意的能力,或降低诗歌创作的水平。在这一点上,昌耀是非常独特的。简答题:分析翟永明《母亲》在抒情方式上的特点。参考答案提示:第6页共9页①这首诗以女儿对于母亲的认同作为基本视角,展现“成长”历程中所经历的内心伤痛。这种感受世界的方式曾被理解为诗歌中的“女性意识”。②这首诗的叙述方式带有“自白诗”的倾诉性,但其表白并又并非仅仅是对情感的直接宣泄,而是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又包涵着对这种情感或经验的富于张力的分析和评述。如“那使你受孕的光芒,来得多么遥远,多么可疑,站在生与死/之间,你的眼睛拥有黑暗而进入脚底的阴影何等沉重”,即是对“听到这世界的声音,你让我生下来”的分析和评述。这样一种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不同于经验性情感的抒发,而呈现出更复杂的语义内涵和情感表达的厚度。分析题:试析《春天,十个海子》情绪基调,诗人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答题思路如下:1、了解海子及《春天,十个海子》创作的背景。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975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写诗。1983年秋北大毕业后在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1982年开始写诗,1989年3月26日于山海关卧轨自杀。海子留下了200万字的遗稿,死后由友人编辑
本文标题:中国现当代文的学名著导读课程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974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