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高三语文课件超然台记高三语文课件
苏轼(一)背景介绍•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为新党所不容,被排挤出朝廷,先任开封推官,继任杭州通判。“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求为东州守”。宋神宗熙宁七年,被批准改任密州太守。第二年,政局初定,他便开始治园圃,洁庭宇,把园圃北面的一个旧台修葺一新。他的弟弟苏辙给这个台取名叫“超然”。故此,苏轼写了这篇《超然台记》。这是政治失意后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本文说明超然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无所希冀,无所追求,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能成为一个知足常乐的人。这是用庄子“万物齐一”的观点来自我麻醉,以旷达超然的思想来自我安慰。管它什么祸福,什么美丑,什么善恶,什么去取,通通都一样。自己屡遭贬谪,每况愈下,也就不足挂齿,可以逆来顺受,无往而不乐了。•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词与辛弃疾齐名“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米芾.蔡襄.黄庭坚共称“北宋四大家”•在文艺理论中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作者简介——文学成就“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方方《喜欢苏东坡》•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丧母守孝•熙宁二年(1069)反对变法卷入党争。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密州、徐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入狱后,受尽凌辱,酷刑棒打,几致死地。历时五个月,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将苏轼贬到黄州。作者简介——生平经历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他没有俸禄、生活困苦、衣食不足,而且受到监督.没有住的地方,只好暂居庙里,后来得了一块荒地,耕种,造屋。•元祐元年(1086)重获启用官至礼部。旧党执政。受到皇太后重用保护,苏轼被调回京都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后自请外任杭州太守。后被召回京师,担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绍圣元年(1094)又遭贬职惠州儋州。皇太后驾崩,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元符三年(1100)渡海北返次年病逝。66岁死于常州。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苏轼问余平生功业,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探讨:引来墨客小人的诽谤围攻,一再遭贬仕途坎坷的原因?“弟弟苏辙说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这场可耻的围攻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当了急先锋。”——《苏东坡突围》余秋雨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命运多舛,生活坎坷。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为什么?作者的复杂思想: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斥低劣小人”。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倒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方方《喜欢苏东坡》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浪漫的诗人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1、正字音玮丽()啜漓()舟楫()采椽()杞菊()期年()眩乱()撷取()秫酒()瀹()潍水()餔糟()园圃()脱粟()wěichuòjíchuánqǐjīxiéshúpǔsùbūxuànyuèwéi2、重点实虚词•(1)苟有可观,皆有可乐(2)人之所欲无穷•(3)美恶之辨战乎中•(4)如隙中之观斗•(5)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6)始至之日,岁比不登•(7)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8)物有以盖之矣•(9)又乌知胜负之所在•(10)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11)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12)释舟楫之安•(13)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14)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15)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16)而城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也•(17)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1.凡物皆有可观2.斋厨索然,日食杞菊;日以反黑3.餔糟啜漓皆可以醉4.以福可喜而祸可悲5.南望马耳、常山;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北俯潍水,慨然太息6.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7、背湖山之观3、词类活用8、余既乐其风俗之淳9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10.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11.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12.闻而赋之13、且名其台曰“超然”4、通假字(1)餔糟啜醨,皆可以醉(2)而庇采椽之居(3)出没隐见特殊句式1.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2.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3、推此类也,则安往而不乐。4、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5、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结构思路第一段:从正面论述超然物外的快乐。说明“吾安往而不乐”的理由是“凡物皆有可观”。第二段:从反面论述不超然物外必会悲哀的道理,“忧乐出焉”的原因是“物有以盖之”。第三段:叙述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乐的情景。第四段:交代台名的由来,再次点明文章的主旨。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⑵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⑶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我从钱塘调任到胶西地方来做知州,舍弃乘船的安逸,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山、常山时隐时现,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思考:本文被视为“一字立骨”的典范,全文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是怎样围绕这一个字展开的?明确:本文用“乐”字贯穿全文,先写超然物外,就无往而不乐,不超然物外,则必悲哀,正面写乐,反面写悲,悲是乐的反面,终不离乐字。再写初到胶西之忧,再写初安之乐,治园修台,登览游乐。以游去衬托乐,愈显出更加可喜可乐。以乐开头,以乐收尾,全文处处见乐。★苏轼的人生哲学洒脱无拘随缘自适超然物外乐观旷达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本文标题:高三语文课件超然台记高三语文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982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