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十二章国际货币制度
第一节国际货币制度第十二章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的含义与内容国际货币制度是是指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间发挥其职能作用所确定的原则、协议、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国际货币体系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确定国际支付手段及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2.国际收支调节机制3.汇率制度的安排4.国际间金融事务的协调与管理根据国际货币制度演变过程,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国际金本位制时期,从1816年英国实行金本位制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结束。第二阶段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起始于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终止于1973年。第三阶段是牙买加货币体系时期,始于1976年1月IMF临时委员会的牙买加协议的正式签订日。第二节国际金本位制第十二章国际货币制度国际金本位制度是以黄金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制度。英国于1816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度,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和日本等国相继仿效,因此许多国家的货币制度逐渐统一,金本位制度由国内制度演变为国际制度。国际金本位制按其货币与黄金的联系程度,可以分为: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一、金币本位制金币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货币金属进行流通的货币制度,它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金币本体制有三个特点: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出入。由于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金币的面值与其所含黄金的价值就可保持一致,金币数量就能自发地满足流通的需要,从而起到调节货币供求的作用,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由于黄金可在各国之间自由转移,这就保证了外汇行市的相对稳定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统一,因而金币本位制是一种比较健全和稳定的货币制度。国际金本位制崩溃的原因世界黄金的产量跟不上世界经济的增长;较发达的国际通过贸易顺差积累大量的黄金,使黄金分布非常不平衡。到1913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国五个国家的黄金存量达到了世界黄金存量的2/3,这就使其他国际的金本位制难以为继。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银行券发行日益增多,黄金的兑换趋于困难,黄金的输出入受到严格限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各国便终止银行券与黄金的兑换,禁止黄金输出,从根本上破坏了金币本位制赖以存在的基础,导致了金币本位制的彻底崩溃。二、金块本位制与金汇兑本位制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受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影响,加之黄金分配的极不均衡,已经难以恢复金币本位制。1922年在意大利热那亚城召开的世界货币会议上决定采用“节约黄金”的原则,实行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实行金块本位制的国家主要有英国、法国、美国等。在金块本位制度下,货币单位仍然规定含金量,但黄金只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而不再铸造金币和实行金币流通,流通中的货币完全由银行券等价值符号所代替,银行券在一定数额以上可以按含金量与黄金兑换。金汇兑本位制又称为“虚金本位制”,其特点是:国内不能流通金币,而只能流通有法定含金量的纸币;纸币不能直接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外汇可以向该外币发行国兑换黄金。实行这种制度国家的货币同另一个实行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并在该国存放外汇和黄金作为准备金,以便随时干预外汇市场。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都是被削弱了的国际金本位制。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迫使各国放弃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从此资本主义世界分裂成为相互对立的货币集团和货币区,国际金本位制退出了历史舞台。第三节布雷顿森林货币制度第十二章国际货币制度一、布雷顿森林货币制度的建立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崩溃后,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金融一直处于混乱状态。各国纷纷加强外汇管制,实行竞争性贬值和外汇倾销,这就是当时所谓的以邻为壑的货币战。为了克服混乱的国际货币关系同国际贸易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二次大战末期,美、英等国经济学者与专家着手拟定建立战后国际货币制度的方案。•1944年7月,44个国家的300多位代表出席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城召开的国际金融会议,这次会议上确立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设计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时,英、美两国分别提出了各自的方案,即英国的“凯恩斯计划”和美国的“怀特计划”。•由于美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实力,美国的“怀特计划”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发挥了主导作用,形成了一个美国居于统治地位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二、布雷顿森林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布雷顿森林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以作为国际协议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国际金融机构它建立了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货币事项进行国际磋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国际协商与合作提供了适当的场所;对各成员国的汇率政策进行监督;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融通资金,成为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基金组织的各项规定,构成了国际金融领域的纪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国际金融与外汇交易的秩序。(二)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协定》确认了美国政府在二战前规定的美元对黄金的官价,即1盎司黄金=35美元,美国政府承担其他国家政府或中央银行用美元外汇随时向美国按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规定美元直接同黄金挂钩。美元就成为一种关键货币,它既是美国本国的货币,同时又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力的来源。“双挂钩”示意图•《协定》还规定:各国货币规定金平价,并以此确定对美元的比价,从而确定了其他货币通过美元与黄金间接挂钩的关系;各国货币均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关系,汇率波动范围不得超出货币平价的1%,各国政府有义务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实现汇率的稳定;•会员国只有在国际收支出现“基本失衡”时,经基金组织批准才可以进行汇率的调整。•这些规定说明,布雷顿森林货币制度下的汇率制度是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三)国际收支的调节•弥补国际收支逆差,为会员国融通弥补逆差所需的资金是国际货币制度顺利运转的必要条件。为此,《基金协定》规定:设立普通贷款帐户,向会员国提供贷款,用于会员国弥补经常项目收支暂时存在的赤字。(四)取消外汇管制《协定》第八条规定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的货币措施,要在兑换性的基础上实行多边支付。允许对国际资金流动进行控制,各国均严格限制资金的国际流动。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为稳定国际金融和扩大国际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一,国际储备能随着国际贸易的增长而不断增加。在战后黄金产量增长停滞的情形下,美元的供应可以弥补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际储备的短缺问题。第二,汇率可以相对稳定,这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通。第三,基金组织在促进国际货币合作和建立多边支付体系方面也起了一定作用,有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增长。第四,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助长了美国的对外扩张。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布雷顿森林货币制度存在着一些严重的缺陷:•美元成为一种关键货币,既是美国本国的货币,同时又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力的来源。其一,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的储备资产,必然给国际储备带来难以克服的矛盾——特里芬难题。•战后,由于黄金生产的停滞,美元在国际储备总额中的比重显著增加,而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要求国际储备相应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储备的增长需要依靠美国国际收支逆差输出美元;随着流出美国的美元数量的增加,这必然影响到美元的可兑换性(按固定价格),诱发人们对美元可兑换的信心危机。•如果美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又会断绝国际储备的来源,导致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即国际经济学界称为的“特里芬难题”。•即任何一国货币单独承担国际储备资产都回避不了“顺差”-无清偿力解释,逆差-货币信心动摇的困境。•其二,国际收支调节机制效率不高•布雷顿森林货币制度过分强调汇率的稳定,各国不能利用汇率的变动来达到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而只能消极地实行外汇管制,或放弃稳定国内经济的政策目标。前者必然阻碍贸易的发展,而后者则违反了稳定和发展本国经济的原则,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可见,缺乏弹性的汇率机制不利于各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其三,国际收支调节的不对称,逆差国负担过重。•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是布雷顿森林货币制度赖以存在的两大支柱。•20世纪50年代以来,上述种种缺陷不断地动摇了布雷顿森林货币制度的基础,从而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初陷入崩溃的境地。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1949年美国拥有当时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量的71.2%,达245.6亿美元。•同时,饱受战争创伤的西欧、日本为发展经济需要大量美元,但又无法通过商品和劳务输出来满足,从而形成了普遍的美元不足。•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国际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黄金储备开始流失,1960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到178亿美元。•与此同时,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开始恢复,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出口大幅度增长,国际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从而爆发了第一次美元危机。•1960年10月,国际金融市场上掀起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巨大风潮,伦敦金融市场的金价爆涨到41.5美元一盎司,高出黄金官价的18.5%。•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扩大了侵越战争,国际收支更加恶化,黄金储备不断减少,对外债务急剧增加。•1968年3月,第二次美元危机爆发,巴黎市场的金价一度涨到44美元一盎司,3月14日,伦敦黄金市场上的成交量达350~400吨,美国的黄金储备半月之内即流失了14亿美元。•危机导致一些金融市场纷纷停止或关闭,“黄金总库”被迫解散,美国与有关国家达成了“黄金双价制”的决议,即黄金市场的金价由供求关系自行决定,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仅限于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向美国兑换。•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状况继续恶化,1971年5月爆发了新的美元危机,美国的黄金储备降至102亿美元,不及其短期债务的五分之一。•美国政府遂于1971年8月15日宣传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中一条是对外停止履行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切断了美元与黄金的直接联系,从根本上动摇了布雷顿森林货币制度。•美元停止兑换黄金以后,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极度混乱,西方各国对美国的做法表示强烈不满,•经过长期的磋商,“十国集团”于1971年12月通过了“史密森协议”。•其主要内容是:美元贬值7.89%,黄金官价升至每盎司38美元,西方主要通货的汇率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并规定汇率的波动幅度由货币平价的上下1%扩大为不超过平价上下的2.25%。•此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并未好转,1973年1月下旬,国际金融市场上又爆发了新的美元危机。•美元被迫再次贬值,跌幅为10%,黄金官价遂升至每盎司42.22美元。•第二次美元贬值之后,外汇市场重新开放。然而,抛售美元的风潮再度发生。•为了维持本国的经济利益,西方国家纷纷放弃固定汇率,实行浮动汇率。•西欧经济共同体作出决定,不再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实行联合浮动。•各国货币的全面浮动,使美元完全丧失了中心货币地位的作用,这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的彻底瓦解。第四节牙买加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货币制度崩溃后,国际货币金融领域动荡混乱。美元的国际地位不断下降,国际储备呈现多元化,许多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全球性国际收支失衡现象日益严重,西方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1976年1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就许多有关国际货币制度问题达成协议,并建议修改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条款,汇率制度和黄金问题是会议讨论的重点。•1976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理事会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会修改草案,并送交各成员国完成立法批准手续。•1978年4月1日,修改后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正式生效。•由于这个协定是在牙买加会议上通过的,所以称为“牙买加协定”,国际上一般把牙买加协定后的国际货币制度称为“牙买加货币制度”。牙买加协定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取消平价和中心汇率,允许会员国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国际货币基金
本文标题:第十二章国际货币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1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