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简论唐宋科举制度的变迁
1简论唐宋科举制度的变迁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张希清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萌芽于南北朝,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而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1300年之久。在中国科举制度史上,唐宋之际是一个变化更革非常之大的时期。研究唐宋科举制度的演变,对于研究唐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变迁都具有重要意义。科举分为贡举、武举、制举、童子举等等;贡举又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中贡举中的进士、明经两科取士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其影响也最大。现仅举其荦荦大端,简述如下,以就正于方家。一、变“恩归有司”为“恩由主上”: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一)创立殿试制度,由皇帝亲自掌握取士大权唐代贡举考试分为解试、省试两级。解试由州县长官主持,合格者解送至中央参加尚书省主持的考试,称为省试。省试合格,即赐及第;不合格者,则黜落之。唐代省试的取士大权,初由吏部考功司掌管,实际由考功员外郎主管;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改由礼部掌管,实际由礼部侍郎主管。应举人称主考官为“座主”,而自称为“门生”,互相结为以提携与感恩为纽带的密切关系。唐代还大兴“行卷”之风,士人纷纷请托达官贵人延誉,以求及第。宋初承唐及五代之制,仍分为解试、省试两级考试。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创立了殿试制度,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对省试合格奏名举人的覆试,又称御试、亲试、廷试等,是三级考试中最高、最后的一级考试。关于殿试创立的经过,南宋史学家李焘有详细记载。其所著《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十四云:开宝六年(973)三月辛酉(七日),新及第进士、诸科诣讲武殿谢。宋太祖“以进士武济川、三传刘浚材质最陋,应对失次,黜去之”。1武济川是权知贡举李昉的同乡,太祖很不高兴。“进士徐士廉等击登闻鼓,诉昉用情,取舍非当。”当晚,徐士廉被宋太祖召见,“请太祖廷试之,曰:‘方今中外兵百万,提强黜弱,日决自上,前出无敢悖者。惟岁取儒为吏,官下百数,常常赘戾,以其授于人而不自决故也。为天下国家,止文与武二柄取士耳,无为其下鬻恩也。’”2太祖“乃令贡院籍终场下第者姓名,得三百六十人。”“癸酉(十九日),皆召见,择其一百九十五人,并(宋)准以下及士廉等,各赐纸札,别试诗赋。”“乙亥(二十一日),上御讲武殿亲阅之,得进士二十六人……皆赐及第。……自兹殿试遂为常式。”3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说明。第一,殿试制度究竟创立于何时?《通典》卷十五《选举三》云:“武太后载初元年(689)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于是,不少人将武则天的“殿前试人”等同于宋代的殿试。其实,殿试制度始于武后之说是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十四,开宝六年三月辛酉,中华书局2004年,第297页。2柳开《河东集》卷八《与郑景宗书》。3《长编》卷十四,开宝六年三月辛酉,第297~298页。2不能成立的。首先,《册府元龟》卷六四三以及《大唐新语》卷八《文章》均系此事为制举。而制举殿试则始于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其次,即使是贡举,武后“殿前试人”也并非贡举三级考试中的殿试,而实际上仍是省试。正如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卷三○的按语中所说:“殿前试士始于唐武后。然唐制以考功郎中任取士之责,后不过下行其事,以取士誉,非于考功已试之后再试也。”需要说明的第二个问题是,宋太祖为什么创立殿试制度?根据开宝六年(973)及八年的诏书,宋太祖创立殿试制度,似乎只是为了“精辨否臧”、“克叶于至公”1,防止势家垄断科举,“致塞孤寒之路”。2诚然,这无疑是其创立殿试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主要原因并非如此。如张方平在《梁固墓志铭》中所说:“初,艺祖(按指宋太祖)深讲治要,总揽权纲,以谓取士官材,为国基本,乃人主之柄,非下所宜专,始御便殿,亲阅春官(按指礼部知贡举官)所奏名士。至太宗遂以为常。”3由此可见,宋太祖创立殿试制度,主要则是鉴唐之弊,收揽威权,在收兵权之后,把科举取士的大权也收归皇帝亲自掌握,变“恩归有司”为“恩由主上”4,使贡举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以防止知贡举官与及第举人结党营私,从而巩固和加强赵宋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二)废除“过堂”和“谢主司”,改为“朝谢”唐代进士放榜后,须先到中书省都堂谒见宰相,称为“过堂”。其日,新及第进士随同知贡举官至中书省,宰相们站立于都堂门内。堂吏通报:“礼部某姓侍郎,领新及第进士见相公。”状元乃出列致词云:“今月日,礼部放榜,某等幸忝成名,获在相公陶铸之下,不任感惧。”5然后,自状元以下,一一通报姓名。“过堂”之后,还要向知贡举官谢恩,称作“谢主司”。“谢主司”一般在知贡举官的府第或贡院举行。第一次谢恩数日之后,还有再次谢恩,称为“曲谢”,以确立和加深座主与门生的关系。宋代为了防止知贡举官与及第举人结为朋党,明令禁止及第举人向知贡举官谢恩。宋太祖建隆三年(962)九月一日,诏曰:“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既擢第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将惩薄俗,宜举明文。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6于是,宋代废除了“过堂”和“谢主司”,新及第举人不再向宰相、知贡举官谢恩,而是诣閤门,向皇帝谢恩,称作“朝谢”,也称作“门谢”。7状元要代表新及第进士上谢恩表,显示新及第进士是“天子门生”,以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三)创立“特奏名”制度,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唐代开科取士,及第者固然欣喜欲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8而落第者则“失意容貌改,畏途性命轻。时闻丧侣猿,一叫千愁并”,9甚至铤而走险。如黄巢屡举1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选举》七之一《亲试》,中华书局1957年。2李焘《长编》卷一六,开宝八年二月戊辰,第336页。3张方平《乐全集》卷三九《梁固墓志铭》。4《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二二《贡举杂录》。5王定保撰、姜汉椿校注《唐摭言校注》卷三《过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51页。6《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一~二《贡举杂录》。7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二《选举五》,中华书局1986年。8孟郊《登科后》,《全唐诗》卷三七四。9孟郊《下第东南行》,《全唐诗》卷三七四。3进士不第,与王仙芝贩卖私盐,最后起兵造反。宋朝为了笼络下第士人,遂在礼部“正奏名”之外创立了“特奏名”制度,即凡解试合格而省试或殿试落第的举人,积累到一定的举数和年龄,不经解试、省试,即由礼部特予奏名,直接参加殿试,分别等第,并赐出身或官衔的一种科举制度。因为是皇帝特予推恩,故也称“特科”、“恩科”。据统计,有宋一代,特奏名出身者约有五万人,占整个科举及第人数的45%!其目的就在于使广大应举人虽然累举不第,但仍有积以举数和年甲而获得一官半职的可能,不至于完全绝望,铤而走险。正如南宋人王栐所说:“唐末,进士不第,如王仙芝辈唱乱,而敬翔、李振之徒,皆进士之不得志者也。……故圣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自是士之潦倒不第者,皆觊觎一官,老死不止。……英雄豪杰皆汩没消靡其中而不自觉,故乱不起于中国,而起于夷狄,岂非得御天下之要术欤?!”1这样,科举制度不但是选拔统治人材的制度,而且也成为笼络广大士人的工具。《唐摭言》卷一云:“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其实,只有在宋代创立特奏名制度之后,才使科举真正成为“赚得英雄尽白头”的长策,进一步起到维护王朝统治的作用;只有宋代帝王,才更有资格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在这一点上,唐宗是稍逊色于宋祖的。正如苏轼所说:“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艺祖皇帝深知此理者也,岂汉唐所可仰望哉?!”2二、公开、平等、择优:科举考试方法的完备(一)公开考试:宋代一般士人与有官人、工商有奇才异行者、宗室子弟等均可应举在唐代,一般士人均可以参加贡举考试。但是,现任官员、工商业者和宗室子弟不得应举。在宋代,则打破了唐代的这些限制。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四月,敕曰:“礼部应进士举人等,自今已后,如有试官及不合选,并诸色出身人等,有应举者,先于举司陈状,准例考试。……其正员官,不在举限。”3就是说不在职的各种有出身的人,可以应举,而现任在职的“正员官”不得参加贡举考试。(但现任在职的正员官,可以参加制举考试。)宋朝则规定,由恩荫补官或科举入仕的现任在职的有官人,也可以再参加贡举考试。宋人将这种现任有官人的贡举考试,称作“锁厅试”,意思是锁上其官府的办公厅而参加科举考试。如元绛(1008~1083),在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应进士举,因殿试用韵有误,赐同学究出身,后授官为淮阴县主簿。天圣八年(1030)锁厅应举,赐进士及第,升任江宁府观察推官,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唐代规定:“工商不得入仕。”4而宋太宗淳化二年(992)三月十一日诏曰:“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5此例一开,实际上对工商杂类就没有限制了。出身工商之家者,更可以参加科举。如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连中三元的冯京(1021~1094),据说就是一个商人之子。6甚至僧人、道士之子也可以参加科举。如北宋进士杨何,其父即1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第1页。2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一,第2页。3王溥《唐会要》卷七六《贡举中·进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634页。4杜佑《通典》卷十四,中华书局1988年。5《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四之一五。6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四《冯三元》云:“其父商也。”中华书局1983年,第192页。4曾为道士,其母曾为尼姑。1在唐代,宗室子弟不得参加科举。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十一月创立了宗室应举制度,形成“宗子三科”,即宗室非袒免亲(五服以内的近亲)赐名、授官后,可以像有官人一样锁厅应举;袒免亲(五服以外的远亲)不再赐名、授官,可以像一般士人一样应举;非袒免亲无官者,可以像特奏名一样应举。此后,每榜都有不少宗室子弟应举登科。如据《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是榜宗室登科者为17人;据《宝祐四年登科录》,是榜宗室登科者则为84人。宋太宗的八世孙赵汝愚(1140~1196),即于孝宗乾道二年(1166)锁厅应举,殿试第一,因系宗室有官人,而降为第二,以榜眼赐进士及第,后官至右丞相。(二)平等竞争:严格考场规则,公正、准确评定试卷宋代在考试方法上,采取了一系列防止徇私舞弊的措施,力求“公平竞争”。这主要表现在严格考场规则、公正准确评定试卷等方面。(1111)严格考场规则为了防止徇私作弊,以便应举人公平竞争,宋代规定了各种考场规则,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锁院以防请托。唐代后期,请托之风盛行,弊端百出。“贡举偎滥,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2北宋初年,为了杜绝请托之弊,乃创立了锁院制度。宋太宗淳化三年(992)“正月六日,以翰林学士承旨苏易简等权知贡举。易简等以贡举重柄,义在无私,受诏之日,五人便赴尚书省锁宿,更不归私第,以杜绝请托。物论嘉之”。3“后遂为常例”。4锁院之制不仅实行于省试,也推广于解试与殿试。考试官从受命之日起,到放榜之日止,一直锁宿于试院。这样,就隔断了考试官与其他臣僚的联系,使权臣近侍等人的请托难以得逞。正因为如此,锁院制度一直为元、明、清所沿用。第二,别试以避亲嫌。从唐代中期开始,即创立了对考试官亲戚另外选官别试的制度。《新唐书·选举志》云:“开元二十四年(736),礼部侍郎亲故移试考功,谓之别头。”即对省试知贡举官礼部侍郎的亲戚故旧另设考场,由考功员外郎进行考试,称作别头试。但时行时废,尚未形成定制。到宋代,别头试则普遍实行于解试、省试,专门派遣考试官,单独设立专场,另外规定录取名额,成为一种回避亲嫌的考试制度。殿试系由皇帝亲自主持,皇帝即是主考官,无须避亲,因此无别头试。但到宋宁宗开禧二年(120
本文标题:简论唐宋科举制度的变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2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