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一边爱情,一边责任-------连接本我与自我的桥【摘要】:电影《偷情桥》与《廊桥遗梦》都是关于阐述选择爱情还是选择责任的问题,两者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选择就可以看出我们怎样看待着本我与自我。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必要遵守社会的道德规则,然而爱情与责任孰更重要,今天的我们更有必要去深思,探究。【关键词】:本我,爱情,责任,自我,内心审视一、廊桥遗梦与偷情桥中女主人公的比较廊桥遗梦中的女主人公Francesca出生在意大利,随着军官来到了美国依阿华洲的一个荒凉小村庄。后来她成为了他的妻子。从电影展现的画面看出,这个家缺乏一种爱,劳碌的主妇忙着给丈夫孩子做早餐。丈夫习惯于妻子的伺候,享受得有些理所当然,面容僵硬古板,丝毫看不出对妻子劳作苦辛的感激,也许是被生活所麻痹,也许是生来就缺乏一种感性的体贴,他的动作僵直,看不到笑容,更看不到甜蜜。主妇兀自站在桌子旁边,收拾着一切,整理着橱柜,递送着爷俩需要的东西,这爷俩俨然是家里的皇帝,这样的生活缺乏生气。主妇却是柔婉多情的,她深情地望着丈夫,却得不到丝毫回应,她生活在这样一个荒凉的世界,没什么社交,没什么朋友圈子,爱意、思念家乡的苦楚以及处在荒原的孤独又并不为丈夫所理解,对她来说生活就是日复一日的死水。家乡遥不可及,孤独寂寞萦绕身心,异乡的她无法对生活提出反抗,她只有默默接受人生的终点—死亡。而男主人公的出现却带给了她向往已久的生活的激情,他给她拍照,讲述着他的旅行故事,尤其是讲她的家乡,分享着他的理想。她喜爱诗歌,尤其是叶慈的,喜爱着浪漫的爱情,浪漫的世界。丈夫是一个只知道劳作却不懂欣赏,不懂生活情趣的人。她在丈夫面前无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她无奈于自己的处境。表面上看丈夫很满足,有着贤惠的妻子,完整的家庭,可是她,作为妻子的心中的隐忍却不为人知。“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在丈夫面前,她的表面的平静实则蕴藏着逃离生活的风暴。她也有着对生活理想的憧憬,这就造就了她对kincaid的动情。在每天的循规蹈矩的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时刻,我们会感到无聊,感到梦想激情难以实现的难受和痛苦,此时此刻,我们就会依靠梦想着未来的可能的我们最终的生活来维系。从某一方面来说,这种渴望根植于我们自己的内心,它和我们的各自的历史成长以及自身的特异体质(idiosyncracies)是相融合的。(译文)①而在kincaid的面前,她敢于表露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因为kincaid懂,他明白她需要什么,kincaid是一个离婚的带有艺术气息的摄影家,他带着艺术的特有的魅力。Francesca虽然是农妇,可是对待艺术她却有着自己的兴趣和追求,而这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是为他的丈夫所不能理解的。诚如莫泊桑在《漂亮的朋友》中借诺贝尔·德·瓦伦尼之口说道“我们为什么如此受苦呢?因为我们生来是靠物质生活而不是精神生活。思考多了,我们变聪明了,我们生活所需要的条件并不变。这样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比例就会起变化。”Francesca也在这样一种摇摆之中对她的忠贞产生了动摇。如果说前者是一种咖啡式的慢慢含蓄的滋长的爱情,那么我们即将谈到的后者则是一种类似于碳酸饮料的快感和充满刺激感的现代爱情-----《偷情桥》。它的故事的背景有些不同,设置在了一个法国繁华都市和家庭经济危机的对比条件下。女主人公米拉是一个充满风情的法国妇女,她的丈夫不得不为生活而奔波。因此,也没有什么甜言蜜语或者是浪漫的小举动来博得她的欢心。米拉喜爱看电影,而电影正是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它能将人们从繁杂的家庭琐事中解放出来,也能让藏匿于人们心中的久违的对生活的憧憬和理想激发出来。而现实2却是如此残酷,她的丈夫不可能给他提供这样一种条件。所以当年轻有为,又满身散发着新的气息的工程师马迪亚斯闯入她的生活之中时,她的生活就向她开启了另一扇门。爱情,就如同福楼拜笔下的爱玛所期待的“应当是突如其来,仿佛从天而降的暴风雨,伴着电闪雷鸣,把意志像树叶一样卷走,把整个的心投进深渊。”米拉也就被这样一种突然的爱情所吸引,她的生命被灌注了新的热情。她们俩拥有一些共同点,例如都对艺术充满了渴望,都向往着浪漫的生活。尽管Francesca生活在农村,但她对于充满激情生活的热情并未减少。她们俩都不甘于将自己的生活葬送于没有任何涟漪的生活的死水之中。她们都勇于去追寻自己的爱情,米拉在偷情败露后敢于面对自己的丈夫,在丈夫说可以当一切未发生的时刻,米拉敢于去阐明自己的爱情选择---要选择跟马迪亚斯在一起。Francesca则是勇于给kincaid一个喜欢的暗示,在双方都意识到爱情已有萌芽之时还邀请他来家里吃晚饭。也就是说,她们都对生活充满了梦想,这也正是她们的可爱之处。人如果失去了对生活得追求,就如同行尸走肉。所不同的是她们的生活背景以及所受到的文化影响,一个生活在了充满传统氛围的法国,一个生长在意大利,却嫁到了充满自由风气的美国。或许她们的最终选择确实揭示出了文化上的差异所带来的婚姻观的选择的不同,但不可否认的还有她们性格上的差异的结果。Francesca比较含蓄内敛,而米拉却是开朗大方,Francesca一定程度上畏惧人言,害怕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但米拉却是无所畏惧。这也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她们俩最终选择的差异。二、她们的最终选择所反映的本我和自我的较量。-----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实践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心理状态由三个系统组成,它们分别为潜意识系统、前意识系统和意识系统。在这三个系统中最关键的是潜意识系统,即本我(有改动),本我按照“快乐原则”行动,总是处于无意识领域,本身包含着根本的性欲。他认为潜意识系统和意识系统的关系犹如一门隔开的两个房间。在潜意识的大房间里,人的本能沸腾着,想方设法要挤入意识系统的小房间里,而意识系统小房间里的意识却又像所有的人一样,必须有作为人的自尊心。因此,当潜意识要从大房间进入意识的小房间时,必须通过两个房间相连的门中间作为“检查者”的前意识系统。它是伦理道德和个人良心的化身,不允许充满强烈本能要求和性欲望的潜意识直接渗透到意识中去。这就是人类在正常状态下的日常意识没有那么多原始的和强烈的本能欲望的原因。但是弗洛伊德也认为,前意识有时也会像白眼巨人一样,虽然永不睡眠,但也有放松警惕的时候。②由此,关键之处在于,她们俩谁在这放松时刻让本我得以占上风。共同之处是她们俩的心理已经出轨。尽管Francesca与kincaid只有4天的爱恋,但这4天已经足以反映出她的出轨欲望。只是是什么让Francesca和米拉的选择产生了差异呢,也许就是一种对待自我的态度。自我,处于意识的光辉之下,负责调节本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本我与外部世界尖锐地对立着,自我一方面要向现实做出某些让步,保护本我不受外界的伤害,一方面又为本我挣得某些好处,满足本我的某些要求。如果说本我代表的是冲动和激情,自我代表的却是理智和审慎,它服从的是现实的原则。如果说本我是一匹野性未驯的奔马,自我则是一位手握缰绳的骑手。③米拉对待自己的欲望是随心的,她不顾及房子里女主人的看法,不顾及出轨后丈夫的态度。而Francesca顾及自己的儿女,害怕肆无忌惮的爱情所带来的潘多拉似的效应。所以Francesca是在本我和自我的较量中,让自我占了上风。而米拉让本我得以得逞,最终冲出了自我的束缚,让爱情成为了她的最终选择。她们的潜意识里都想要背离家庭,前意识却在抑制着这种欲望。这里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超我”的力量。至于超我,则是属于个体意识上的一种约束力量,它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中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一些伦理道德和道德规范,可以看作是人类意识结构中的上层建筑。它所服从的是理想的原则。它作为人类的一种良知,居高临下地对“自我”的行为起着指导和监督作用。④潜意识要想变为前意识就要穿越意识3系统,这里它要克服超我的力量。而这也正是本我和自我的较量。这种较量是异常痛苦的,是内心深处的道德责任与本性的对爱情的欲望的争锋对决。米拉在这场选择之中决绝的地选择了爱情,当她面对着儿子知道母亲的外遇的眼光,当她面临着丈夫的沉默的愤怒,她依然无法克制内心的对爱情的欲望。最终,儿子成为了偷情桥的支持者。或许呆板的丈夫因为生活的艰辛不仅忽视了爱人的细腻感受,也忽视了对子女的关爱,而人不是机器,不是只要依靠养料就可以过活,他们需要爱,需要爱的阳光,雨露与空气。而这,是粗俗的毫无生活情趣的米拉的丈夫所给予不了的。米拉是一个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物,她就像《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一般,对爱情充满了渴望,没有爱情,她不能活。因此,在这场本我与自我的较量中,她让本我,让这种爱的潜意识所控制,她选择了离开家庭,与马迪亚斯双宿双栖。Francesca同样经历了这场内心深处的折磨,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有两种本能即“性”与“攻击性”,我们的本能欲望控制着本我去实现这种满足感。这种快感可以暂时让人失去理智,失去责任意识,失去人类的道德观念,抑或说是失去一切人类文明中应该追寻的原则。Francesca与米拉的不同之处在于她有着诗人的情怀,却又拥有母性的责任意识。她就仿佛是世外中人与凡尘女子的结合体,她不得不顾及某些东西。在电影的一个画面刻画了她的内心的矛盾,kincaid在最后走之前给了Francesca一个与他私奔的机会,他的车就在前面,而她就坐在丈夫的车里。她的内心起伏跌宕着,她的手已经拉动了门把手,而他的丈夫丝毫不了解妻子的内心变化。最后,就在她下定决心要打开车门时,kincaid的车开动了。或许我们会认为这是所谓的缘分姻缘上天注定,但笔者认为这实际就是一种定局,而且和上帝没有任何关系。或许正是因为丈夫的平淡,正是这种内心激烈斗争和车内的平淡所形成的反差让女主人无时无刻不意识到她是一个有家的人,她怎么能从自己丈夫的车中走出去到另一个只相认了4天的男人的车中去呢?正是这样的萦绕于她心中的想法让她对自己的出轨有着内疚和愧疚,于是自我的光辉就出现了,这样的结局也绝非偶然。她们俩的比较也正符合了弗洛伊德关于精神分析的学说。一个遵从本我,一个不得不顾及道德,也因此增长了超我的力量,让自我恢复了功能。弗洛伊德关于人类心理结构的理论曾在德国文学家赫尔曼·黑塞的长篇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蒙德》有体现。小说写了两位修道士,其中歌尔蒙德感情丰富,欲望炽热,个性突出,生活放荡,显然是“本我”的象征;另一位名叫纳尔齐斯的则热爱知识,崇尚理智,坚持教义,克制私欲,显然是“自我”与“超我”的象征。(黑塞的人生理想)⑤Francesca与米拉在这场本我与自我的较量中的选择也正昭示出她们自我意识的强烈程度。“如果说弗洛伊德的人类心理结构模式是一幢设有地下密室的二层楼房的话,弗洛伊德关注的显然不是第一层和第二层那些较为明亮的房间,他特别钟情的是这座楼房的“地下室”,这层深埋于地下的密室。打开这座密室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它可能是一条通向“地狱”的甬道。”⑥Francesca正是惧怕这种暗流,惧怕这种暗流所带来的可能的地狱般的后果,惧怕这种冲动所带来的可能的于双方而言都不利的后果。正如她自己在电影台词中说到的,“一切都会发生改变,就在我们离去的那一刻”“我们是我们所做的抉择,没人明白当女人做出抉择,去结婚和有孩子,在某方面她的生命开始了,另方面却停止了。你建立了琐碎的人生,而你把个人需要放在了一边,好让你的孩子能成长过活。他们离去时亦把你的琐碎一生带走。你不能再过自己的生活,但不记得是什么让你活着。因许久没人问你,你也没问自己,因你从没想一日你会遇上这样美好的爱情。现在我想永远保留它,我想今生也像现在这样爱你,但若我们走了,我们就会失去。我不能令一生消失了,重新过新生活,我只能抓紧我们两人存于心底的----”她的母亲的责任,作为妻子的忠贞都在让她的本我得到克制,而这也正是我们看到的人性。三、她们选择之后的造成的结果差异以及带给我们的社会反思-----关于内心审视(inner4check)《偷情桥》中的米拉最终选择了背叛丈夫,追寻心中渴望已久的爱情。她的丈夫在面对着自己妻子出轨这一事实时,开始很愤怒,后来慢慢淡定。真正爱一个人是希望她能过得
本文标题:比较文学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26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