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②政治形势: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①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③思想文化: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尊孔复古逆流(根本原因)(直接原因)1.背景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前期指导思想:代表人物:主要阵地:主要活动基地: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民主和科学《新青年》北京大学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还向青年提出六点希望: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隐退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敬告青年》北京大学北大为什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于1912年改为现名。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京大学从此日新月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后期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李大钊)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前期新文化运动内容指倡导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要求以民主政治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建立名副其实的民主共和国。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陈独秀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李大钊DEMOCRACY指提倡以科学的精神、态度和方法对待传统观念和社会问题,反对愚昧和迷信。我们物质生活上需要科学,自不待言;就是精神生活离开科学也很危险。——陈独秀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鲁迅SCIENCE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①性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③促进了民众的觉醒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②对中国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积极作用:消极影响: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课堂练习:1.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A.确立“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D2.新文化运动中的批孔实际上针对的是A.儒家传统道德B.儒家思想文化C.孔子思想学说D.封建专制皇权A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4.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继续,其含义是A.反对复古尊孔B.主张实业救国C.反对封建主义D.主张民主共和C3.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B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演变派别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实践活动结果及影响阶级属性学习层面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派别代表人物思想主张主要活动结果及影响阶级属性学习层面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编译书籍仿制战舰启迪人们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器物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自强迷梦破灭近代化开端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兴民权君主立宪戊戌变法失败,但促进思想解放资产阶级制度革命派孙中山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新文化运动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思想界空前解放思想文化(05江苏)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或“中体西用”);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器物和技术;维新派:要求变法维新(或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戊戍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领袖: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共同之处:挽救民族危亡。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人们的觉醒(或答救亡与启蒙相辅相成)
本文标题:第2课新文化运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60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