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六第2课神权下的自我课时训练
1神权下的自我1.这是一个多姿多彩而变化万千的时代,和中国的战国时代最可相比拟。这个时期……有不少是中世纪的,有不少显然已是近代的,但也有不少为这个时期所特有。这个时期上承中世纪,下启近代,同时也自成一个时代。这个时代最可能的特征是()A.人文主义B.蒙昧主义C.理性主义D.浪漫主义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那时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答案A2.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人文主义者说:“我几乎愿意再年轻几岁,这是因为我相信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这句话体现了()A.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B.重视物质享受、追求贵重金属的时代特征C.批判宗教信仰、追求个性自由的强烈愿望D.追求理性、自由、民主、科学的生活态度解析B、C两项与材料不符,排除。追求理性、自由、民主、科学的生活态度是启蒙思想家们的追求,排除D项。从材料“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中可以看出人文主义者乐观进取的精神,正确答案为A项。答案A3.著名史学家钱乘旦对欧洲近代某一思想解放运动有过这样的评价:“它促成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兴起和西方支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格局的形成。几个世纪以来,它被誉为西方文化的世俗化决定性阶段和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的发展的起点。”下列有关这一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强调人的价值,是人文精神的起源B.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C.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D.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构想解析从材料中“促成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兴起”“西方支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格局的形成”“西方文化的世俗化决定性阶段和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的发展的起点”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是B项。答案B4.英国哲学家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B.“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C.“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利”解析宗教改革时期强调“因信称义”,即只要内心信仰就可以得到上帝的拯救,故A项符合题意。答案A25.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据此判断以下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评述,错误的是()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B.把信仰本身树立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C.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开始人自己同上帝直接对话D.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解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不是要抨击基督教和耶稣,而是抨击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以建立一个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廉价教会,核心是“因信称义”,他不是清除宗教影响,只是清除天主教的影响,故选D项。答案D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材料二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荀子》材料三我是你养育的,是个血肉之躯,而且活得不错,仍还年轻,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讲,你都不该责备我有着青春的欲望,而这种欲望是受神秘力量支配的呀。——《十日谈》材料四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哈姆雷特》材料五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中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2)材料三和材料四表达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区别何在?说明了什么?(3)比较材料二、材料五中荀子和麦迪逊观点的异同。参考答案(1)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2)共同主题:肯定人,讴歌人性(人文主义)。区别:前者强调人性的本能和欲望;后者强调人的理性以及人性的高尚和尊严。说明:对人性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3)同: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异:荀子更强调礼仪教化;麦迪逊强调通过立法限制统治者,保障公共利益。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六第2课神权下的自我课时训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65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