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人民版高中历史重点知识归纳历史规律提升材料题成绩
1(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1.本单元所选题目是依据新课标要求,选取适当图文材料,创设历史情景,启迪考生思维。主要涉及材料解读、信息处理、分析理解、评价应用等能力;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及其它政治措施的演变、特点、作用和历史影响等基本知识,并直接或间接与现实问题或社会生活相联系,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教学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应用性功能。2.重点主要是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措施及影响、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表现及影响。难点主要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3.复习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重点问题:从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历史影响;归纳北宋初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比较明清时期的中国和当时西方政治状况,分析不同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比较不同时期中央制度、地方制度的异同,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等内容。本单元制度概念较多,复习时要注意对历史概念内涵、外延的把握,要特别突出对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科举制等历史概念的分析理解,应从概念制度的前因后果、发展过程、历史特点等方面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本单元与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联系密切,复习时应重视将主干知识与现实社会热的联系起来综合理解。如选官制度与公务员制度、监察制度与反腐倡廉、中央对地方管辖措施与国家统一等。一、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统一的一般规律(一)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统一的一般原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我国封建社会,出现过四次大统一的局面,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及一些局部地区的统一,其出现的原因有其规律可循:1.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2.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融合的加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加强是基本原因。3.长期的分裂割据混战,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人民渴望统一是重要原因。4.分裂时期局部统一的实现,为大统一提供了条件。5.前代政权进行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大统一奠定了基础。6.统一王朝的建立者个人的雄才大略也起了重要作用。以上一般原因前四点可看作是统一的客观因素,后两点可看作是统一的主观因素。同时以上一般原因也可看作是分裂时期孕育着统一的一般因素。(二)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统一的一般影响1.政治:保持了社会的安定。2.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3.民族关系:加强了民族融合和各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对外关系:促进了对外交往的发展,对抵御外来侵略,提升国际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5.科技文化教育:有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三)中国古代统一能成为主流并维持的一般原因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加强。2.儒家的“大一统”思想。3.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4.一批杰出帝王的努力与奋斗(四)对中国古代国家统一的认识1.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2.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3.中国古代统一王朝对后世的影响深远。4.中国古代统一的范围不断扩大。2二、中国古代封建国家分裂的一般规律(一)中国古代国家分裂的一般原因中国封建社会,出现过三次大分裂,即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其出现的一般原因在于:1.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是分裂出现的根本原因。2.地方割据势力的恶性膨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削弱是重要原因。3.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削弱了中央集权。4.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民族矛盾尖锐并激化。5.民族融合不稳定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够发达。(二)中国古代封建分裂割据给社会造成的一般影响1.影响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2.影响人民的生产和社会生活。3.阻碍生产力的发展。4.各民族融合不断加强。5.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扩展。6.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对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分裂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而应作具体的分析,既要分析国家分裂给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也要看到国家分裂过程中历史的客观发展。三、中国古代封建治世局面出现的一般规律(一)中国古代封建治世局面出现的一般原因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过许多盛世局面,教材中提到的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及康乾盛世等,这些治世局面出现的一般原因在于:1.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环境。2.新王朝的建立者体验了农民战争的威力,吸取前朝覆亡之教训,注重调整生产关系和统治政策。3.统治者初履皇位和个人特有的经历,致使其有较好的个人政治品质。4.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融合的加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5.对外关系的发展,中外交流加强的作用。6.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7.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生产活动。(二)对中国古代封建治世局面的一般认识1.作为盛世景象下的劳动人民相对于其它时期而言,生活状况的确有些改善,剥削也有所减轻。2.在封建治世之下,仍存在严重的封建剥削和压迫,并在特定地区和时期存在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3.治世实质是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的结果,并不能消除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四、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一般规律(一)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一般原因在整个封建社会中,每一封建王朝,无时不处于治乱兴衰交替的周期中,这是任何封建统治阶级都逃不脱的。中国封建王朝衰亡的一般原因在于:1.是封建统治阶级腐败的必然结果。如皇帝腐朽.重用奸佞.宦官.外戚专权。2.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和割据性。3.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削弱其统治。4.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不能解决的锢疾。5.自然灾害往往加剧衰亡。6.农民起义往往直接导致王朝的瓦解或灭亡。(二)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一般影响1.频繁的王朝更替使社会发展的进程一次次被打断,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2.某些新建立的朝代,由于统治者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五、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规律(一)总体特点:高度稳定、陈陈相因,继承大于变革,因袭多于创新。(二)具体规律和特点:1.政治专制集权与社会管理分散(1)政治统治高度集权,社会管理高度分散在中国古代,凡是统治需要的,都控制得十分严密,权力十分集中;凡是社会需要的,却又太松散。费正清先生把中国古代的政府称之为“自私自利的政府”,即政府自身的统治能力很强而社会事务的管理能力很弱。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一是诅咒集权,一是抱怨分散。前者如历代对秦始皇专制的抨击,后者如孙中山对中国社会一盘散沙的感叹。(2)专制集权极端强化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①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朝废相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③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2.家国统一(1)家国高度一体化中国历史上的政权,都是高度家庭化的政权,国君犹如家长,官吏犹如家仆,民众如奴婢。历代政治家,都信奉治家与治国一理,而且把这一信条当作神圣不变的法则。(2)政治制度家庭化秦始皇统一后,宗族式的政治结构转变为家族式的政治结构,官僚家人化,有利于皇帝控制。家奴宦官往往超过朝官。秦汉三公九卿制,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隋唐三省六部制,皇帝家仆正规化,政权化。明清取消丞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则是把皇帝的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的最终完成方式。3.政治制度伦理化(1)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自先秦起,中国就有以伦理治国的传统。“以礼治国”“立爱唯亲,立敬唯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实际是以强权推行政治伦理化。魏晋以后,强调以孝治天下,在家为孝便是在国为忠,忠孝一体化。明清,忠孝合一成为中国政治制度牢不可破的内容之一。(2)君臣关系、官民关系=父子关系。对“君”的崇敬是由对“父”的崇敬引申和扩展而来的。统治者被喻为民之父母。“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先秦时期,君主的权力还不是特别大。孟子曾说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主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贼”。秦以后,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君”和“官”就有了对“臣”和“民”的绝对支配权,天下成为就皇天之天下也。皇帝上为天子,下为黎庶父母。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4.层级体制与垂直体制(1)层级体制秦始皇统一以后,以郡县制为基础,建立了一统帝国的层级体系。此后,层级越设越多,构成了一整套复杂的国家政务系统。秦汉实行郡县两级制,西汉时,就出现了封国尾大不掉的局面。到东汉,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宋代起,地方行政层级越设越多。明清时,政权结构已经层层迭迭,层级之上再加层级。如省级在布按二司之上再加巡抚,巡抚之上再加总督。(2)垂直体制行政区划过大,势必会加大地方实力,导致地方对中央的抗衡。因之,缩小行政区划,就成为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常用措施,汉武帝的“推恩令”就是明显一例。几乎所有的统治4者都愿意缩小地方政府的行政区划,这必然导致地方政区机构增加,加大统治难度,但又不愿冒着丧失权力的危险去简化机构。对此,较有作为的帝王大都采取垂直监控办法来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统治。宋朝时期,垂直体制显著加强,如宋代的通判。明清两代,垂直体制被进一步加强。最典型的就是明代的厂卫制度和清代的密折奏事。厂卫制度以“缉访”的形式,使皇帝的监控能力能够垂直达于各个行政层级;密折奏事则能使有关官员超越层级而同皇帝建立直接联系。至此,垂直关系对层级关系的控制达到了高峰。垂直系统的设置是出于皇帝专制的需要,其官员均来自于皇帝的亲信。他们行使的权力,均是代行皇帝权力。但是,皇帝为了防止自己被架空,总是把垂直体系中的官员的地位压得很低,使垂直体系中的官员大都处在“位卑权重”的状况之中。例如,汉代的御史大夫低于丞相,刺史低于郡守。唐代的中书省、门下省官员低于尚书省官员,明初的内阁,起初连正式身份都没有。六、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般评价1.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进步作用,其一般表现为:(1)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3)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4)有利于推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2.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起消极作用,其一般表现为:(1)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为受到压制和打击。(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二)中国古代的经济文明1.本专题重点问题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的主要部门及其主要成就。难点问题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形成的原因、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阶段特征、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原因。2.通过对新课改地区近三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经济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出现过,大多以“三农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设置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古代农耕经济,涉及的知识点有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生产、商品经济、城市发展、对外贸易及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等基本知识,并直接或间接与现实问题或社会生活相联系。主要涉及材料解读、信息处理、分析理解、评价应用、计算比较、论证阐释等方面能力。3.预测高考,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可能出现;从内容看,古代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的相关政策及对人民生活、生产产生的影响,将会成为命题的切入点。此外,关注社会的公平公正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从民生、平等、市场、开放、交通、文明等崭新视角审视古代经济的发展。4.学习中要注意了解不同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状况及生产关系的
本文标题:人民版高中历史重点知识归纳历史规律提升材料题成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76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