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0年滚动测试高中历史人民版限时训练4含答案
试卷第1页,总2页限时训练试卷4班级:姓名:选择题(每题5分,共65分)1.杨宽在《战国史》中写道:“‘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文化学术相应地发生变革,得到进一步发展,士就大为活跃起来……”这()A.推动了思想上的“百家争鸣”B.有利于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C.有利于程朱理学的发展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改革2.韩非子认为战国时期的君臣是买卖关系,即“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更明白地说就是“主卖官爵,臣卖智力”,并强调“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的说法反映了当时()A.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雇佣关系B.君臣之间互不信任、互相利用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D.周代的世禄制已退出历史舞台3.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民国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变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样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由此可知,梁启超认为孔子()A.注重美育对道德教化的作用B.注重道德,维护天理C.注重发展私立教育,有教无类D.注重用仁爱之心调节社会关系4.下表中言论与人物对应正确的是()言论人物A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孔子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韩非D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者。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董仲舒A.AB.BC.CD.D5.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出()A.礼乐制度分崩离析B.学术适应现实政治需要C.士人阶层日益崛起D.各家思想大多源于儒墨6.诸子百家中有人说:“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直躬)’。……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某子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某子以为孝,举而上之。”该思想家最有可能是()A.孔子B.荀子C.老子D.韩非子7.孔子开创私人讲学方式,创立儒家学派,打破了贵族垄断文教的局面。到汉代,教育又为儒家所垄断。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儒家()A.倍受统治者的推崇B.遭遇到佛道思想的冲击C.逐渐走向腐朽堕落D.吸收了其它学派的主张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试卷第2页,总2页8.中国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在西汉确立,它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变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A.儒学内部的改造B.统治集团的斗争C.董仲舒的努力D.其他学说的衰落9.晚清由在乡官吏和科举出身的士绅建立起来的地方武装,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即便曾国藩、李鸿章掌握一地财权、军权甚至部分人事权也没有形成地方割据。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缺乏封建割据的经济基础B.晚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C.科举制度强固了中央权力的合法性D.地方武装军事实力不够强大10.张中秋教授对汉代法律文化阐述:道是第一要素,德是二要素。道是方法、秩序恰当,重在秩序。德是生,表示对生命的重视。这说明汉代法律文化()A.产生的根源是儒家思想B.追求秩序和重视生命和谐统一C.重视道与德的对立统一D.蕴含核心精神是道德人文主义11.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A.使儒学正统地位逐渐确立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C.有利于培养大批技术人才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12.董仲舒认为天有独立的意志,它不仅能以“美祥”来为帝王歌功颂德,还能以“妖孽”、“灾害”、“怪异”等来“谴告”、“惊惧”人事。此思想()A.有利于遏制君主暴政B.说明“天”为君主服务C.神化了皇权专制统治D.强化了君臣的尊卑关系13.2008年初肯德基在早餐时段开始卖油条,一些汉堡店也开始迎合各地民众口味而兼卖适合当地口味的食物,这些汉堡店还提供新式文化空间,供当地青年学生聊天、读书、看报……这些现象表明()A.全球化促进多种文化的交流B.人们日益追求生活质量C.外来文化开始向地方化发展D.世界各地民族文化趋同试卷第3页,总2页参考答案1.A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为私学创造了成熟的文化环境,有利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与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无关;C选项错误,程朱理学出现在宋代,与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无关;D选项错误,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与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C根据题干可知,韩非子主张国君对于各级官吏可随时任免,从基层发现、选拔有才能的人,有利于打破贵族权力垄断,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A项,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和雇佣关系并不发达,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君臣之间不信任,排除。D项,从世禄制向俸禄制的转变也不是非常彻底的,战国时代各诸侯国内部还有封君制,故排除。3.A根据题干“如果让孔子当民国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样,将教育部变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可知,题干中梁启超认为孔子重视美术、戏曲演出、改良戏曲、音乐会等对教育的影响,据此可以联系到孔子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维护天理是理学家的主张,排除;CD项,注重发展私立教育,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方面的主张;注重用仁爱之心调节社会关系是孔子“仁”的思想。二者都与题干中“教育美术部”不符,排除。4.B结合所学,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故B项符合题意。A项是法家的思想,排除。C项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排除;D项是宋明理学的内容,排除。5.B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诸子百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的宗旨,说明其学说服务于政治的需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学派内的分化,这与礼乐制度的分崩离析没有直接关系;C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日益崛起,但与材料主旨不符;D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并非大多源于儒墨两家。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6.A材料通过两个小故事反映了孝的思想,这是孔子主张的孝的表现形式,体现了孔子的仁礼思想,故A项正确。荀子主要是人定胜天思想,老子是无为思想,韩非子是法家思想,均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CD。7.D结合所学可知,从先秦至汉代,儒学不断变化发展,汉代吸收法家、阴阳家思想,使儒家正统地位确立,故D项正确。A项,秦朝儒家受到打压,排除。B项,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汉代以后儒家成为主流思想,排除。8.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在西汉确立,变为官方学说,其主要原因是儒学内部的改造,吸收法家、道家等思想,适应了大一统和专制集权的需要,故A正确;统治集团的斗争与儒学的改造没有直接联系,故B排除;董仲舒的努力属于个人原因,故C排除;其他学说的衰落,是“罢黜百家”的后果,不是主要原因,故D排除。试卷第4页,总2页9.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晚清地方武装均由科举出身的士绅组建而成,且并未形成割据局面,原因在于科举制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由科举出身的士绅深受传统儒家忠义观念影响,故C项正确。A项,从“曾国藩、李鸿章掌握一地财权”可知地方具备割据的经济基础。B项,题干信息不能说明晚清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D项,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均为地方实力派系,排除。10.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道重在秩序。德是生,表示对生命的重视”等信息可知,汉代法律文化追求秩序和重视生命和谐统一,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汉代法律文化产生的根源是小农经济;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道与德的对立关系;D选项错误,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道德人文主义。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1.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太学子弟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结合所学可知,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因而儒学在入仕中获得了特殊地位,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这使得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不是材料中措施实施的结果;B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精英教育世俗化;C选项错误,太学教授的是儒家经典,不是科学技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2.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如果帝王对国家治理的好,天就会以“美祥”来褒奖,如果治理的不好就会以“怪异”来“谴告”,这就是要求帝王能够行“仁政”爱百姓,因而有利于遏制君主暴政,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天有独立的意志”可知天不是在为君主服务,而是君主服务于天;C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要求帝王避免受到天的“谴告”,不是神化皇权专制;D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等级尊卑关系。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3.A【解析】肯德基和汉堡店的变化表明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只有适应当地的状况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全球化客观上促使多种文化出现了交融的趋势,故A项正确;BC项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错误,错误在“民族文化趋同”。
本文标题:2020年滚动测试高中历史人民版限时训练4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96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