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中历史人民版基础练30含答案
试卷第1页,总2页基础练30班级:姓名:选择题(每题5分,共65分)1.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適(通“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適孽无别,则宗族乱。材料主要论证了A.宗法制的作用B.嫡长子继承制的作用C.分封制的作用D.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2.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把部落和氏族束之高阁吧!”是古代雅典一次改革后流行的谚语。与此谚语流行密切相关的改革措施是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B.建立公民陪审法庭C.设立五百人议事会D.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3.唐高祖明确规定“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太宗两次颁布敕令,禁止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出入市场;武宗亦强调:“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人争业,然后利可均布,人可家足。”这表明唐代A.官员经商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B.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弛C.政府力图维护社会的商业秩序D.注重维持社会的等级制度4.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5.1983年6月邓小平指出,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党的共同语言,也是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自治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统一后的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拥有包括立法和党政军系统在内的高度自治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B.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唯一途径C.大陆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D.统一后的台湾拥有立法和外交自治权力6.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7.1931年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日军侵华的形势制作了“日本帝国主义并吞中国的地图”,要求将地图画于学校、学习俱乐部等公共场所,并吸引附近的群众前来观看,向群众解释地图所包含的意义。这一做法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试卷第2页,总2页A.扩大了抗日根据地的群众基础B.为红军战略转移提供了条件C.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D.促进了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8.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开发落后区域计划”,并在之后的国会咨文中指出,不发达地区必须有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没有这样的经济基础,就无从满足这些地区人民的种种希望。“倘若他们遭到挫折,希望破灭,就会转而追求那些鼓吹通过专制取得发展的‘异端邪说’”。据此可知,这一计划表明A.美苏战略争夺的重点转移到中间地带B.马歇尔计划受援国扩大到亚非拉地区C.美国积极促进战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D.美国将经济援助作为冷战的重要手段9.“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A.调整农业B.美元贬值C.以工代赈D.计划指导10.1915年,中国有学者论到:“德意志、日本之军队,节制谨严,故能称雄于世界;法、美等国则不然,能富而不能强。此无他,一为君主,一为共和故也。”此论A.主张完全照搬欧美政治制度B.意在比较西方各国政治制度孰优孰劣C.逆历史潮流遭先进人士抨击D.反映了民众实现民族富强的迫切愿望1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商品中,生产资料仅占8%左右,而消费资料占90%上,其中直接消费资料又占80%左右,这种结构,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并无根本改变。中国对外出口商品中,农业原料在1893年占15.6%,以后迅速增长,到20世纪30年代占45%左右,而制成品反由占56%退居34%。对此合理的认知是A.自然经济顽强抵制着列强侵略B.民族工业未涉足重工业C.中国外贸的半殖民地色彩浓厚D.近代农业有了一定发展12.在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西方各国经济停滞,物价下跌严重;而在197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却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经济停滞与通货胀并存。这一现象表明A.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丧失B.世界经济体系将各国经济紧密连接C.政府过多干预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D.自由放任政策加剧经济领域的矛盾13.二战结束后,美国主导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对全球经济进行治理。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组建“七国集团”主导了全球经济治理,到1999年成立了有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参加的“二十国集团”。这反映了A.发展中国家开始崛起B.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C.美国丧失经济霸主地位D.世界格局由单极走向多极答案第1页,总2页参考答案1.B试题分析:材料当中“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適(通“嫡”)子,不使庶孽疑焉”,从正面论证了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適孽无别,则宗族乱”这是从反面论证了,如果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故此资料主要叙述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的作用。故此题应选B项2.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十个地域部落取代四个血缘部落,建立五百人议事会,彻底打破部落贵族控制政权的局面,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C选项符合题意。确立财产等级制度适应了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参与政权的要求,A选项排除。公民陪审法庭并未打破部落和氏族控制政权的局面,B选项排除。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说法错误,伯里克利改革时期,规定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全体公民开放,D选项排除。3.C依据材料中“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人争业,然后利可均布,人可家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唐代政府对于商业的监管行为,从另一个侧面再现了政府力图维护社会的商业秩序,禁止政府官员凭借政治特权与民争利的史实。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的监管,但是并没有体现官员经商行为得到有效控制,排除;B项,依据材料信息不足以得出“‘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的结论,排除;D项,材料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秩序的维护,而不是强调对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排除。4.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革命的火焰”是1924——1927年间的国民革命运动,它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D项正确;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在国民革命蓬勃发展之际,国民党右派叛变了革命,国共合作破裂,故A项错误;革命的果实落入国民党反动派之手,当时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C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运动5.A由材料“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可见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故选A;由“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党的共同语言”可见两岸执政党的合作而不限于国共两党,排除B;大陆主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绝不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排除C;外交权只有主权国家才有,台湾回归后,将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可以有立法权,但不具有独立的主权,排除D。6.B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源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故A错误。英国发动战争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侵略中国是必然的,费正清的观点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抹杀了战争的实质,故B正确。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错误。材料虽然体现了全球史观的角度,但鸦片战争对中国而言毕竟是侵略战争,《南京条约》也属于不平等条约,不能说是正确分析,故D项错误。7.D1931年中共尚未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故A错误;红军战略转移在1934年,材料内容与红军战略转移无关,故B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故C错误;中国共产党将“日本帝国主义并吞中国的地图”向群众宣传,这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故D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答案第2页,总2页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931年后,中国共产党……吸引附近的群众前来观看,向群众解释地图所包含的意义”,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范围和民族意识等方面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8.D题干只是阐述实行“开发落后区域计划”的手段与目的,并没有与其他区域的对比,因此不能就此直接得出战略重点转移到中间地带的结论,故A项错误。“开发落后区域计划”并非马歇尔计划的延伸,它是一个全新的计划,又名“第四点计划”,故B项错误。美国为落后地区提供经济援助是希望受援国在美苏争霸中站到自己一方,根本上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而不是为了世界经济的均衡发展,故C项错误。由材料“倘若他们遭到挫折,希望破灭,就会转而追求那些鼓吹通过专制取得发展的‘异端邪说’”一句可知,美国援助落后地区是害怕这些地区最后会投靠苏联,故D项正确。点睛:“马歇尔计划“表面上是一项纯经济援助计划,但实际上同样是为了压制共产主义的发展,进而从政治和经济上取得控制西欧的主导权。9.B根据材料中的提示可知“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即为经济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是在国际贸易中的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美元贬值有利于刺激出口,这样可以把国内过剩的商品倾销到其他地区以转嫁经济危机。其他三项更多着眼于稳定国内社会秩序、刺激就业、恢复生产等。因此B项正确。10.C从材料看到,该学者倾向于君主制,联系当时时代背景可知,这属于逆历史潮流的观点,C项正确;A项说法从材料不能得出,排除;材料主要说明君主制的优势,并非比较西方各国政治制度孰优孰劣,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众的迫切愿望,因此D项错误。11.C从材料看到,中国进口商品中消费资料居多,出口农业原料不断增长,说明中国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这是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因此C项正确;A项说法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B项说法过于绝对,因此B项错误,排除;中国出口农业原料不断增长,说明中国日益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无法体现近代农业有了一定发展,因此D项错误。12.C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对经济过多的干预是导致经济滞胀出现的主要原因,后西方各国纷纷放松对经济的干预,最终促使经济的复苏,C选项符合题意。市场的调节机制是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A选项说法错误。材料未涉及各国经济联系密切,B选项排除。二战后,各国的经济指导思想是凯恩斯主义,D选项排除。13.B由材料可知,世界愈发呈现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特征,而这种抱团行为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故选B。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崛起,且材料还包含了发达国家的“七国集团”,排除A;美国现今为止,依然是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的发展趋势,而不是政治发展趋势,排除D。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人民版基础练30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97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