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中历史人民版基础练4含答案
2019年5月13日高一历史限时训练试卷班级:姓名: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75分)1.中国古代长期稳定性引起来英国史学家汤因比的关注:“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的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此处所说的“精神文明”应该是指A.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B.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C.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念D.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2.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这种状况的出现源于A.五口通商改变了中国外贸布局B.政府放弃闭关政策C.中国自然经济解体D.世界市场初步形成3.美国中华会馆主席张自豪说:“1997年有30万港人移民海外,但在这10年间,回流香港的人潮又高达30万,即是说当年外流的港人在十年中陆续回港。”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中央政府的支持B.“一国两制”的保障C.海峡两岸关系稳定D.投资环境的好转4.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一边倒”外交方针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完全是一条政治路线。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由此可知“一边倒”A.保证了中国外交的独立性B.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孤立C.表明中国对国际局势的态度D.强化了意识形态的外交5.古罗马时期,一高利贷者对一欠债人的儿子(作为抵押品的债务奴隶)滥施暴行,愤怒的群众汇聚起来,促使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下列有关这段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A.罗马法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紧张程度B.奴隶地位有所改善C.材料体现的是公民法的内容D.奴隶的斗争推动了罗马法的完善6.从5世纪到15世纪,英国国会只有在国王需要的时候才召开。在亨利七世统治的24年中,国会只召开了七次,伊丽莎白一世在位的45年中,国会只召开了10次”。1694年英国制订了一个《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材料表明A.君主立宪制的确立B.国家权力重心发生转移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D.国王统而不治局面形成7.1850年以后,工人工资提高了,工会也成立了;到1870年,在几个主要的欧洲国家里,工人经常能够获得较好的工资和劳动条件,由于获得选举权,逐步形成工人阶级政党,工人阶级开始通过政党而进行活动。上述现象A.证实了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必然性B.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得到不断发展C.奠定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D.标志着资本主义代议制开始确立8.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一改此前20多年来对美国的“低姿态”,更加注重本国的利益,而不是美国的感受。促使日本对美姿态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中美关系的逐渐改善B.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发展C.日本综合国力的增强D.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9.《皇朝续文献通考》中提到,农民经常因为缺乏其他副业收入而很难养家糊口,就种田而言,一亩之田,耒耜有费,籽种有费,罱斛有费,雇募有费,祈赛有费,牛力有费,花费大约需要一千钱。据此可推知A.古代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性B.官府的盘剥是小农贫困的根源C.工商业收入是小农主要收入来源D.商品经济是农业经济重要补充10.《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西)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适得其所欲。”由此可见西汉初期A.禁止商品流通B.在政治上采取了歧视商人的政策C.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商业的发展D.我国对外贸易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11.下列符合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史实的是①汉代丝绸之路开通②唐朝改府在广州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③南宋时,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④元代广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2.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评价错误的是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有利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D.使小农经济解体13.钱穆在《中国经济史》中指出:“汉、唐两代经济政策不同,汉代对大商贾重征商税,不许社会有大富之现象。但唐代每丁给田80亩,每家100亩,给予人民最低限度的生活……如欲富裕,则亦不加限制,听任人民各自……发财。”这一变化说明A.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B.封建大一统政权强化C.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14.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江苏松江、太仓一带出现了“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的现象。福建漳州、同安一带的土布原畅销于台湾、辽宁等地,此时也是“壅滞不能出口”。外国纱棉布的冲击,使这些地区出现了纺、织分离和耕、织分离。材料说明A.民族工业产品占领市场B.中国市场已被全面打开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自然经济逐步走向解体15.1894年,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侨商张弼士创办“张裕酿酒公司”,在直隶等地专利15年,免税3年。当时该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洋务派提出“自强”的口号C.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华侵略16.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体地位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7.从1927年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开始走下坡路,到全面抗战爆发前,财政部长宋子文已占有公司半数的股份并控制了该公司。材料反映出中国民族工业A.对近代化的推动收效甚微B.受到官僚资本主义的威胁C.在国内缺乏发展壮大的机遇D.受帝国主义压迫难以发展壮大18.1949年5月,刘少奇在天津与资本家座谈中指出:“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经济,我们容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不是消灭”“今天在我国资本主义的剥削是有功劳的,是进步的”“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今天是功大于过”。刘少奇的“天津讲话”A.体现出右倾错误倾向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C.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D.严重损害了工人阶级的利益19.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A.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0.1911年11月初,《申报》因报道革命军失手汉口而激起民众的愤怒,致使该报社橱窗被输毁。《中外日报》《新闻报》等报也均因为刊载革命军失败的消息而导致报社被捣毁。这说明当时A.新闻界极度缺乏民主革命意识B.清政府加紧对革命军镇压C.民主革命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D.新闻造假遭到民众的抵制21.在评价早期殖民活动的作用与后果时,有学者指出“有受益者,也有受害者”。以下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为西欧国家提供海外市场,促进其资本主义发展B.奴役殖民地人民,给他们带来深重的灾难C.对西欧国家和殖民地的发展的影响主要都是积极方面的D.推动了资本三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22.“英国人安东尼·培很是一名奴求贩子,从1768年开始从事黑奴贸易……尽管很多黑人死于途中,每趋利润仍高达百分之儿百。这样在八年中,他竟赚了76000英镑,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他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几年以后发展成为英国最大的铁厂之一,他本人也成为著名的企业家。”对这段材料的认识最准确的是A.黑奴贸易使英国商人获利丰厚B.殖民者从非洲抢夺了大量财富C.黑奴贸易为西方资木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D.黑奴贸易具有血腥性23.《技术史·卷7》提到,在20世纪50年代末,在发达的工业国家里,这种公路运输的发展已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同时在较小的城市住宅区,汽车使那些有时间和金钱的人在城里上班,在乡村居住。因此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而郊区在范围和人口方面都有所扩大。20世纪的运输业发展,至少部分地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材料说明A.工业革命造成的城市化运动不复存在了B.第二次工业革命再次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习惯C.第二次工业革命完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D.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人们居住地类型改变的根本原因24.从1920年到1929年,美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却猛增了55%。这一现象A.不利于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B.反映了美国经济的有序发展C.凸显了生产相对人们的购买力过剩D.直接导致了失业人数的激增25.《当代西方“福利国家”政策分析》:“福利国家”政策的实施,对减少社会不公,抑制两极分化从而缓和社会矛盾,具有明显的“消解阀”作用,它增加了消费,扩大了市场,增加了就业,对经济周期进行一定的调节,等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可见“福利国家”政策避免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维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对材料理解有误的是A.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B.推动了社会物质水平的提高C.缩小了贫富间的差距D.调动工作的积极性二、非选择题(25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罗斯福认为,(联邦)政府对于全体公民的福利负有一种终极的责任。如果私人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未能为那些愿意工作的人提供工作和为不幸的人提供救济,那么,那些并非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遭遇困难的人就有一种要求政府予以援助的权利,他宣称“所有的人”,都有权“享受充分保障不必在经济上担心老、病、事故和失业的权利”。——(美)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美利坚合众国成长史》材料二:1933—1939年,美国政府各项救济工作的支出总额达到了约180亿美元。这样的结果,毫无疑问地造成了美国政府的连年赤字……1936年财政年度的赤字是43亿美元……但客观效果却使整个国家的境况有所好转,大大减轻了失业者的贫困和痛苦。——温荣刚《罗斯福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的原因分析》材料三:国家对经济实行系统的宏观调控和干预,这是现代资本主义与传统资本主义的主要区别之一。这种宏观调控和干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传统资本主义历来崇尚“自由的市场经济”,主张由市场这个“无形的手”来调节一切,反对一切政府干预。1929—1933年大危机暴露了绝对市场经济的弊端,于是出现罗斯福“新政”。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和行政干预,已成为当今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行做法。——陈启懋《罗斯福新政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材料四:计划多还是市场多,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为提供“工作”和“救济”,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反映出国家干预的哪些手段?(1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举措。(5分)(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与邓小平在发展经济中采取的共同措施是什么?各自目的是什么?你能从中得出哪些历史启示?(10分)26.(1)措施:①举办救济,如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规定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该项工作也可);②举办公共工程或“以工代赈”;③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如答1935年通过《社会保险法》规定实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也可)。手段:出台法令、建立管理机构、增加国家财政支出(或立法、行政、财政)。(2)减轻了弱势群体的贫困和痛苦;缓解了失业压力,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或有助于维护美国的民主制度)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人民版基础练4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97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