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考点三:汉到元政治制度
考点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学案:•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西汉•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完善—隋唐•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宋元•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监察制度重点一、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二、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三、监察与谏议——官僚制度的维系•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秦朝三公九卿制,建立起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西汉:建立中朝建立中朝皇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中朝外朝有事上报西汉武帝时:执行机构决策机构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秦朝三公九卿制,建立起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西汉:建立中朝东汉:尚书台魏晋南北朝:三省制萌芽,尚未正式构成中枢权力机构。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2019/8/297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隋唐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制相权被割皇权加强起草诏令负责执行封驳审议1.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2.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BD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循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材料三: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戴胄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唐代初年君权受到三省宰相和法律的制约。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和牵制,保证了君权独尊;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思考: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这些特点对国家的政治文明的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相互监督和牵制,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于保证政治清明,减少政治腐败。有利于加强皇权。探究:⑴隋唐的三省分权与近代西方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相比,二者有何相同之处?①都实行分权;②权力相互牵制和监督;③都有积极作用。⑵那它们的这种分权本质相同吗?为什么?不同。中国是加强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是防止专制,保障民主。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2019/8/2912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枢密院度支盐铁户部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宋代: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二府三司制2019/8/2913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枢密院度支盐铁户部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归入归入元代:一省制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互相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元代的一省制也是如此吗?元朝实行一省制,宰相权力很大,是上层权力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是皇权争夺战中的重要依靠力量。元朝的相权是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重要反弹。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特点:1、中央对地方进行分级管理,构成从上到下由中央层层控制的严密的地方统治机构。2、分割地方权力使其相互制约是朝廷在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3、对主要长官规定任期年限并需籍贯回避。知识链接元朝行省制度西汉郡国并行制度地方行政体制演变:元朝地方行政制度1、实行行省制(平章政事由蒙古人担任)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3、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2、晋、冀、鲁由中书省直接管理意义:元朝行省制度1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省、路、府、州、县)二、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西周:“世卿世禄”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选官标准:血缘、出身。战国、秦、汉:军功爵制汉武帝:察举制、征辟制察举制、征辟制背景:汉武帝大统一,军功爵制不再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内容:察举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征辟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选材标准;德行,才能。孝廉。评价:一定程度上满足官僚队伍的需要。任人唯亲,小集团。东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概念: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分为九等。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根据。选官标准;家世门第的高低。弊端:靠门第世袭为官的氏族,日益腐败,缺乏行政能力。雁塔唐朝统治者组织新科进士,在京城长安参加曲江国宴,并在雁塔题名隋唐的科举制度材料一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及。然魏、晋及南北朝三四百年,莫有能改之者。”“人主遂不能借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倚之为心腹。”(1)科举制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①南北朝时,士族制度极端腐朽,渐趋衰落。②庶族地主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力量,参与政权。③隋唐统治者需要建立新的选官制度。阶段皇帝对科举制的贡献创立隋文帝分科考试隋炀帝设进士科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开创殿试、武举唐玄宗用高官主持考试,把诗赋作为进士考试内容宋严格考试程序,严密考试方法,减少考试科目,增加录取名额僵化明清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文体为八股文科举内容的演变材料二: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积极;(1)科举制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2)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扩大了官吏来源。(3)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4)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5)将选拔人才和任用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族手中收归中央,有利于政局的稳定。(6)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正因为它的种种优点,科举制被沿用了近千年。消极:①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禁锢人们的思想,阻碍中国文化等事业的进步。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材料三《唐摭言-散序进士》: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王志轩《被阉割的帝国》:隋唐统治者开科取士的后果之一是给了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集团的希望,后果之二是学术的功利化。使知识分子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荣身之路,这一政策与儒家的“学而优则仕”一拍即合。从此国家机器不仅为知识分子指定了学术的范围,更进一步指出了学术的目的: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2)从材料三看,科举制有什么局限性?使读书功利化,不讲求实际有用的学问,阻碍科技的发展。材料四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学者们在研究中发现,产生于等级森严的君主时代的科举,面向社会,不分贫富贵贱,通过考试择优选才,是一种公平竞争的制度,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强调凭才能而不是凭出身选拔官吏的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实行之早、延续之久和影响之大,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科举制堪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网文《“科举制”盖棺百年涌风烟在平反中回归理性》④材料四中对科举制有高度的赞扬。他们赞扬科举制的什么?称赞科举制面向社会、公平竞争,强调凭才能而不是凭出身选拔官吏。(一)、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监察体制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汉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明代:中央——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地方——按察使司北宋:通判监察制度:目的是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二)中国古代的谏议制度谏议制度—以制度来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1、隋唐—门下省2、宋代—谏院3、明清-----谏议机构取消注意:1、监察体系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特别是对皇权的制约(原因: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2、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积极: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抵消现象。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是能有效管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二是能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社会力量。1、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c2、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A3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A.①②B.①④C.②③D.4隋王朝国祚短促,但在制度建设上却多有建树,既有继承发展,又有开拓创新。其中,由隋开创并为唐所继承的制度有A.府兵制、三省六部制B.府兵制、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D.DC5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A.B.C.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6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因为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DC7“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天人合一B.皇权至上C.大一统D.法治8中国古代创立的一种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其评价有:①发展了秦汉的郡县制度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B.行省制C.内阁制D.封国制BB9.下列关于汉武帝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①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②规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③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④一种监察检
本文标题:考点三:汉到元政治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12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