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巴金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巴金《愿化泥土》(写于1983年6月29日)2005年10月24日,一代文学巨匠巴金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全国各地的百姓纷纷前来为巴金送行。王蒙:他是我们的一面旗帜,也是榜样。刘心武:巴金是文人的信仰和力量,是中国作家的良心。陈思和:巴金一生坚持真理,坚持自己的理想,完美地体现了五四运动的精神。金庸:巴金是中国作家中最伟大的一位,不仅是因为他的小说好、文章好,最重要的是他的人格伟大。一、作家简介巴金(1904.11—2005.10)◇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在校期间参加进步刊物的工作,参与进步组织活动,进行反封建的宣传。1923年赴上海,后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反响强烈。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先后创作了中篇小说《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和《萌芽》等。其“爱情三部曲”《雾》(1931)、《雨》(1933)、《电》(1935)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寻求革命的历程,在青年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其著名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于1931年以《激流》为题在《时报》连载。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抗战后先后完成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和长篇小说《寒夜》。抗战胜利后巴金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并创作出许多短篇小说和散文作品。◇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次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回国后,巴金根据这些采访素材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后,就让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1957年7月巴金、靳以共同创办文学双月刊《收获》。此为创刊号。◇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革”期间遭受迫害。图为巴金的夫人萧珊。◇从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后由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结集出版。这是历经十年文革炼狱磨难的巴金对历史与人生作出的深刻的检视与理性的反思。◇1981年4月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扩大会议,被推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代理主席;主持讨论了筹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问题,巴金在会上宣布捐款15万元作为建馆基金,并将捐赠手稿和历年收藏的书刊等资料。12月,巴金正式当选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82年意大利卡森蒂诺文学、艺术、科学、经济研究院授予巴金“但丁国际奖”。◇1983年4月法国政府授予巴金“法国荣誉军团指挥官勋章”,正在上海访问的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为其授勋。◇1994年,《巴金全集》(共26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完毕。◇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因病在上海逝世。二、《激流三部曲》巴金的《家》写成于1931年,同年在上海《时报》上连载,最初提名为《激流》,后来以单行本发行时才改名为《家》。1938年和1940年,巴金又继续顺着《家》的情节发展线索,陆续写成了《春》和《秋》,并将这三部长篇小说合称为《激流三部曲》。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婚后,瑞珏对他十分体贴,但觉新总不能忘情于梅。不久,梅也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在家。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老太爷严禁觉慧外出,并责成觉新严加管束,但觉慧仍活动如故,又与同学合办《黎明报》,向封建势力和军阀宣战,从而和老太爷心目中“德高望重”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由于战乱,老太爷的外孙女琴小姐偕梅表姐来高家避难。觉新与梅不期重逢,百感交集,相对呜咽。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鸣凤也以心相许,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老太爷又为觉民聘定了冯乐山的侄孙女,但觉民与琴久已相爱,在觉慧的鼓励下,觉民离家出走。老太爷的四子克安、五子克定,皆酒色之徒,在外胡闹事发,以致阖家不宁。继又发生家产之争,老太爷在气愤中去世,陈姨太以封建迷信邪说为由,强迫瑞珏去乡间分娩,致使瑞珏难产而死。至此,觉新开始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到上海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战,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除此而外,这个封建大家庭挥霍奢侈的寄生生活,还造就了一代整日只会挥霍无度,过着穷奢极欲糜烂生活的“败家子”,这在高家“克”字辈人物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如高老太爷最喜欢的五儿子克定,不但嫖、赌、抽大烟、玩小旦样样精通,而且还骗取妻子的金银首饰去当卖,在外面私设公馆,蓄妓取乐。作品在揭露这个封建家庭罪恶的同时,还侧重表现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觉新和梅本是青梅竹马、真诚相爱的一对恋人,只是因为双方母亲在牌桌上有了磨擦,就儿戏般地拆散了这对情侣,使梅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地离开了人间。瑞珏是在陈姨太之流闹“血光之灾”的邪说中丧命的,她和梅一样,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被封建礼教摧残的除了梅和瑞珏外,还有在高家做丫头的鸣凤、婉儿等。鸣凤只有17岁,就被高老太爷当做一件礼物送给了“死教会”的老恶棍、年已花甲的冯乐山做小,结果这位年仅17岁的少女被逼得走投无路,投湖自尽了。然而,鸣凤的死却没有使这场悲剧完结,丫头婉儿又很快被高家用来替代鸣凤,继续着人生的悲剧。《家》剧照鸣凤之死剧照(一)、《家》的思想内容。1、揭露和控诉封建大家庭的罪恶。2、表现和赞颂了年轻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3、对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在时代潮流冲击下趋向没落、崩溃的描写。(二)、人物形象《家》中写到的人物有六七十个,最主要的是高老太爷、觉慧和觉新这三个典型人物。1、高老太爷高老太爷是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高老太爷是这个家族的至尊,掌握着全家人的命运,按照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他是家族的“君主”,全公馆上下无不敬畏的“神”。《家》直接写高老太爷的章节并不多,但能给人很深的印象。他就像幽灵似的无处不在,贯穿全书,给高公馆笼罩上一层森严恐怖的气氛。《家》里发生的一系列悲剧事件,直接间接都与高老太爷有关。小说用许多血淋淋的事实,控诉了家长制和旧礼教对于人的青春、爱情、生命的摧残;而封建压迫者在扼杀人性的同时也丧失了人性。高公馆为人们认识封建家长制提供了完整而形象的模型。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也正因此,当他临终前,意识到这个家似乎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败时,又极力挣扎,企图用慈祥、温和、自我忏悔将已走上新路的觉慧等拉回到老路上来。当然,高老太爷的挣扎是徒劳的,高家最终没有免于崩溃的命运。作品通过塑造高老太爷这样一位腐朽反动的人物,表现出了封建制度以及旧礼教、旧思想、旧道德必然灭亡的趋势。2、觉慧作为封建专制的叛逆者,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他对旧家庭的反抗,以至最终出走,表现了“五四”新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作家在觉慧身上寄托着对青春的赞美和生活的信念,他是《家》的主角,是最能打动青年的心的形象。他热情、叛逆、勇于追求,体现了五四时期受新思潮冲击的激进青年的特征。然而,觉慧毕竟是大胆而又幼稚单纯的“叛徒”,他身上既有热情、叛逆、追求的“五四”精神,又有“五四”青年难免的历史局限与弱点。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这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正因为如此,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同时积极支持觉民抗拒包办婚姻。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当然,觉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胆叛逆的一面,也有单纯幼稚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他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于矛盾中,下不了最后决心。最后,只是因鸣凤被逼投水自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大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作者对觉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实于生活的。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3、觉新这部小说最见艺术功力的人物形象是觉新,他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的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他也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清醒地认识到是旧家庭和旧礼教夺去了他的青春,但封建主义伦理道德特别是所谓“孝”的毒害,长房长孙特殊地位的约束,旧意识的沉重的十字架,已经将他的生命活力和棱角消磨殆尽,造成了他委曲求全的懦弱顺从的性格。不过觉新毕竟是个善良的弱者,思想与行动的矛盾使他经常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清醒而又懦弱使他不能摆脱严酷的自我谴责,这些都大大加强了人物的悲剧性。作者对觉新充满同情,同情之中又不无批判。《家》的结尾,瑞珏的惨死的教训,终于使觉新有所醒悟,他痛苦地感到“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并表示支持觉慧出走。在《春》和《秋》中,觉新思想上产生明显的转变,逐渐抛弃了他的“作揖主义”。觉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他性格上充满了矛盾,是个“有两重人格的人”。觉新善良,待人诚恳,原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的人。由于他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处”,他凡事采取“不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他爱表妹梅,但当这段美好的恋情被长辈无理地扼杀后,他并不反抗,对父亲为他与李家订的亲事,也表示顺从,然后回房蒙头大哭一场,与瑞珏完了婚。祖父死后,陈姨太无端以“血光
本文标题:巴金-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186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