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 奈达翻译观:翻译中的转换生成语法
奈达翻译观:翻译中的转换生成语法一、引言奈达作为“翻译科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倡导运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及方法进行翻译理论的构建。通过借鉴经典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的核心句及转换等概念,奈达提出了“逆转换翻译理论”,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其著作和文章中,奈达试图通过对语言句法、词法和语言翻译问题的描写,阐明语言的结构性质。在奈达翻译理论的形成期即交际理论阶段,奈达力图把语言学应用于翻译研究。他认为:“翻译科学,更确切地说,是对翻译过程科学的描写”(Nida,1975)。奈达认为,对翻译科学研究,应看作是比较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种研究应以语义为核心包括翻译涉及的各个方面,即我们需要在动态对等的层次上进行这种比较。奈达认为,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的科学分析大有帮助。从70年代到现在,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他更多地注意到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因素问题,并开始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翻译问题。综观奈达的翻译思想,语言学及其研究方法在翻译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转换生成语法的实质: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Grammar)简称TGGrammar,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NoamChomsky)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以1957年发表的《句法结构》(SyntacticStructure)为标志。转换生成语法以句法描写为目标,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句法部分,由一个基础部分(abase)和一个转换部分(atransformationpart)组成。基础部分描写语言的基本结构,生成深层结构(deepstructure);转换部分包括转换规则,将深层结构再转换成表层结构(surfacestructure)。二是语义部分,对句子的深层结构进行语义解释,体现语言能力的特点。三是语音部分,用语音实现句子的表层结构,体现语言行为的特点。乔姆斯基认为,作为最能体现语言结构的句法部分,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结构,不受语义或功能的左右。在乔姆斯基看来,人类语言的创造性特征,在句法方面表现得最为显著。句法分析可以揭示语言能力中负责句法结构的那部分知识,确定它的表现形态和组织原理。这就是说,一种语言的句子,都是由一些基本的抽象的深层结构而生成的。这些深层结构蕴藏在操该种语言的本族人的直观感觉之中。人们看到或听到的句子,仅仅是这一抽象结构系统的表层形式,并且这种现象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语言,它普遍存在于人类所有的自然语言之中。因此,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以句法分析为中心,以句法认识语言和解释语义,这是乔姆斯基理论的核心内容。转换生成语法把语言看作是“一组有限或无限的语句,每个语句都是有限长的,由一组有限的语句成分所构成。”转换生成语法的规则为:一部分生成语言的核心句,即那些基本的初级的语句;一部分则可通过转换规则从核心句转换成无数的派生句。在句法描写中,区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可以摆脱纷繁复杂的表层结构,领会和把握句子的深层结构,从而获得正确的语义理解。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研究成果不仅在现代语言学研究中占有主导地位,而且渗透到语言研究的每一个分支。在《句法结构》一书中,乔姆斯基初步阐述了转换生成理论,提出了核心句、非核心句、转换等一系列概念。而在《语言理论的若干问题》一书中对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发展,系统阐述了“深层结构”这一著名概念。转换生成语法认为,一个句子是由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及一些转换规则构成。任何一个句子或短语都可以看成是某种转换的结果。转换生成语法的核心思想是,语言不是人脑以外的东西。而是人生来就有的思维行为。乔姆斯基认为人生来就有应用语言知识的天赋。语言学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语言能力,研究人脑中的语言知识,追求对句子在人脑中如何产生这一现象的充分理解。因此他主张句子的构成规则和转换规则在文中的作用。人类特有的语言能力表现为能理解从没听过的话语、辨别语义相同或相似但意义不同的句子、辨认歧义句等。乔姆斯基认为人类之所以具有这种语言能力,是因为不同语言之间具有一些普遍特征,就是这种普遍特征构成了普遍语法。一种语言的句子是由一些基本的、抽象的深层结构构成。这种深层结构存在于本民族人的直观感觉中。人们看到的或听到的句子,只是这一抽象结构的表层形式。这种深层结构并不仅仅局限于一种语言中。而是普遍存在于人类所有的自然语言中。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就一定能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转换生成语法的任务就是用一套高度抽象化和形式化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乔姆斯基的理论为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奠定了语言学基础,为可译性理论和翻译过程分析提供了依据。三、奈达翻译思想的语言观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奈达提出了在语言的深层结构上进行过渡翻译的设想。他认为,人类语言的普遍法则反映在深层结构中,即人类语言的深层结构是基本相同的,而深层结构反映的是基本语义,这是翻译赖以实现的基础和条件。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奈达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言的信息”(NidaandTaber.1969:12)。奈达提出“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即“动态对等”以及后来的“功能对等”概念,是因为他认为翻译要为接受者服务(receptororientation),并使译文接受者最大限度地准确无误地理解原文信息。正是围绕动态对等,奈达建立了一整套翻译模式和翻译原则。为了取得动态对等,奈达借鉴经典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的核心句、非核心句与转换等概念,提出了著名的逆转换(backtransformation)翻译理论。他认为翻译过程并非如人们想象中那么简单(直接将原文语言的表层结构转换成译文语言的表层结构),而是要复杂的多。这个曲折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分析(analysis),转移(transfer)和重组(restructuring)。具体地说,就是对原文进行语法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将其表层结构逆转换为深层结构,然后传译到译文深层结构,最后再从译文深层结构转换为译文表层结构。他认为核心句是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最小单位,通过它们的逻辑组合,可以生成语言中一切可能的句子,即语言的表层结构。奈达还指出每一个核心句可能具有多种不同形式,各种变体都指同一事实,只是语法形式和侧重点不同。在叙述某事时,一种语言惯用一种形式,而另一种语言惯用另一种形式,这两种形式互为动态对等。奈达在提出逆转换翻译模式时深受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影响,乔姆斯基在《句法结构》一书中初步阐述了自己的转换生成理论,提出了核心句、转换等一系列概念:而在《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一书中对其理论进一步发展,进一步阐述了“深层结构”这一著名概念。深层结构表现句子潜在的句法关系,经过转换而形成句子的表层结构。句法歧义句有不止一个深层结构,而潜在句法关系相同的几个句子却有相同的深层结构。奈达认为这种“充分运用转换方法的生成语法”是处理歧义最为有效的方法(Nida,1964:59-60),并且他认为用转换的方法来分析描写翻译过程最为适宜。奈达认为,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观对翻译至关重要,因为:“我们需要解释的是,如何将源语的一种独特信息,同样地再现在目的语中。这就需要以生成转换的观点看待语言。”除此之外,奈达看重结构主义的成分分析方法。成分分析就是将句子切分为以短语为单位的结构体,如名词短语、动词短语等,以此构成句子的结构树形图,从而使句子在结构上成为可以认识的客体。奈达的翻译理论认为,所有语言都有核心句,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语言现象。最重要的是,各种语言在核心结构上要比在表层结构上接近。也说是说,如果能把复杂的表层语法转换为它们的核心句,就能够更加顺利地实现翻译的转换,将翻译中的曲译和误译现象减少到最低。“逆转换的基本原理就是语言的深层结构基本相同,翻译时要抓住深层结构.首先在深层结构上取得等值,然后再生成适当的表层结构。从翻译的角度来说,所有语言都有核心句这一点并不是最重要的语言现象,重要的是,各种语言的核心结构要比表层结构更为接近,因为一个信息的语言单位之间的各种关系在这一层次所显示的深层结构上的相似远远大于在表层结构的层次上所显示的。要透过原文的表层结构挖掘出原文的深层结构。要想更加准确判断句子中词与词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逆转换”分析到句子表层结构的底层,找出该表层结构的核心成分。如果译者能把复杂的表层结构转换到它们的核心句,就可以更加顺利的传译,并把翻译中曲译现象减少到最低的程度。也就是说,无论是乔姆斯基还是奈达都认为.语言形式背后有一个统一、连贯且深层的存在.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深层意义是最本质的,应放在第一位的。逆转换就是将原文传译到译文的基础。四、结语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揭示了人类语言所展现的句法规则,试图证明人类语言在句法方面具有的共性—深层语义结构。奈达将转换生成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当中,其“逆转换”和“动态对等”理论是以转换生成作为其理论基石,以读者反应作为标准,以信息转换作为方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这种以读者反应为中心的翻译原则,把翻译理论的重心放在原文的内容上。奈达的翻译思想深受到转换生成理论的影响,成为了翻译中的转换生成语法。
本文标题:奈达翻译观:翻译中的转换生成语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212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