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大学课程地理教学论期末绝对重点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教学论》绪论一、什么是地理教学论?(一)地理教学论的发展历程1、地理教授法阶段(1904——1922)1904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实行癸卯学制,在“小学堂”和“中学堂”开设了地理课,这是我国近代最早正式设置的中小学地理课程。与此同时,在“师范学堂”开设了“讲授地理的次序、法则”的“地理教授法”的课程,这是我国最早设置的地理教学论课程2.、地理教学法阶段(1922——20世纪80年代)1919年,陶行知先生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提出将“教授法”改名为“教学法”。自这以后,地理教学法的名称得以确立。3、地理教材教法阶段(20世纪60—70年代)20世纪60年代,有人认为地理教学法就是研究地理教学方法的著述,不够全面,并认为地理教材分析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也要体现在学科名称中,所以一度将地理教学法改称为地理教材教法。4、地理教学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地理教学论的研究也无人问津。文化大革命以后,很多学者认为“地理教材教法”的名称有失偏颇。又重新改名为“地理教学法”。5、三足鼎立阶段(20世纪80-90年代以后)*地理教育学*地理教学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2003年夏志芳教授主编《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具有标志性意义)名称的变化反映了:由单纯的研究“教法”转变为“教法”和“学法”并重;由单一的研究“方法”发展为研究地理教学的“法则和规律”;由“具体的、操作性的功能”过渡到“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二)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1、教学是什么?(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与学是什么样的关系?区别:学与教是两种本质上不同的活动。活动主体不同;活动的直接目的不同;活动的形态、过程和方法也不同;活动时空范围不同联系:一是教与学相互依赖(互为基础,互为方向,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有教必有学(教下学习),有学未必有教(自主学习);二是教与学辩证统一。教与学可以相互转化。*现代教学论的观点以学为出发研究教;研究教是为了学。*教育与教学的关系?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昂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特指的教育是指有计划的形成学生的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与“德育”同义。教学是教育概念中的核心内容。2、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地理教学活动中的一切现象和问题(地理教学论,陈澄,上海教育出版社)*地理教育系统(地理教育学,袁书琪,高教)*地理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地理教学论,卞鸿翔等,广西教育出版社)地理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三要素说:教师、学生、教材四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或教学环境)五要素说:即教师、学生、课程(或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或教具、学具);六要素说:即教师、学生、课程、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目的;或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工具、时间、空间;七要素说:即教师、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反馈。八要素说学生---核心要素、根本要素地理教学目的---基本要素地理课程---最实质性的要素地理教师---主导要素地理教学方法---较活跃的要素地理教学评价---不可缺少的要素地理教学管理---保障因素地理教学环境---重要但易被忽视的要素八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八个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这八个要素就是地理教学论研究的核心内容。地理教学过程为学生而存在,所以学生占据着中心地位;地理教学过程的最终任务是实现地理教学目的,这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根本结果;为达到地理教学目的,必须由起主导作用的地理教师来组织,并且只有通过地理课程和地理教学方法作为中介,运用教学管理手段,才能完成此任务;地理教学目的是否完成,或者达到什么程度,还必须从学生身上得到体现,通过教学评价反馈的信息来判定;在整个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教学目的、课程、方法、评价、管理都要不同程度地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同时,以上因素也可以对教学环境产生反作用。(三)地理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总任务:发展地理教学理论,指导地理教学实践揭示地理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基本规律;探讨地理课程改革的发展;探索地理教学评价改革的途径;建设地理课程资源;探寻学生的地理学习心理和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四)地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1、学科门类思考:地理教学论是隶属于地理科学还是隶属于教育科学?2、地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1)是科学还是艺术?(2)是理论性学科还是实践性(应用性)学科?3、地理教学论的学科发展(五)地理教学论的定义地理教学论是一门研究地理教学系统,揭示地理教学规律、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学科。(六)地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教育学基础:地理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教学论是地理教学论的上位学科,上位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指导下位学科具体的研究和发展;教育学所揭示的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理论,是地理教学论的理论支柱;教育学的教学论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地理教学论框架的重要参照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也为地理教学论的研究所借鉴和应用;教育学的许多专业词汇和工作语言也使得地理教学论的叙述变得较为方便和简洁;教育学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往往很快被地理教学论所汲取、消化。同时,地理教学论有为教育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成为教育学赖以发展的重要理论源泉,为教育学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抽象、概括奠定了基础。教育学的心理学基础:学生是地理教学的主体和核心要素,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学习风格等,以及如何在了解的基础上因材施教都需要心理学的指导。地理课程目标体系和地理课程、教材内容体系的制订都必须依据心理学的智力理论;地理教师的心理学素养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符合心理学规律,也是能否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环境,以及如何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学效率也需要心理学理论。地理学基础:地理教学目的的确定,必须依据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地理课程是地理教学的最实质性的因素,学校地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只能来自地理学。地理教师和教学方法打上了很深的地理科学的烙印。二、为什么要学习地理教学论?高等师范教育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与培养目标发生最直接联系的、最能体现高师教育特色的、对师范生来说是最有学习价值的课程。三、怎样学习地理教学论?博学杂记(学习不仅仅是学老师告诉你的知识);审问明辨;笃行第一章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1)发展的不平衡性(2)发展的顺序性(3)发展的阶段性(4)发展的个别差异第一节地理学习的心理特点学生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一.年龄差异(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注意与情绪)二.个体差异(一)学习态度的个体差异自觉型、兴趣型、被动型和厌学型。(二)学习智力的个体差异(三)学习风格的个体差异地理学习风格是指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所表现出的带有个性特征的持续一贯的学习方式(包括方法)和学习倾向。三.性别差异第二节地理学习心理分析一、地理学习兴趣(一)地理学习兴趣的分类地理直接兴趣—地理学科知识、技能、观念地理间接兴趣—教材、教法、教师、结果地理相关兴趣—与地理学科相关领域的知识发生兴趣(二)地理学习兴趣培养的特点(三)地理学习兴趣的心理分析1.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水平不高2.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受情绪的影响3.对地理知识内容的兴趣有一定的差异(四)地理学习兴趣培养的基本途径二、地理学习动机(一)定义驱动学生学习地理以满足其学习需要的动因或力量。(二)主要类型内部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外部动机1.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1)激发兴趣,教师应该让学生坚信所学内容的重要性和趣味性(2)列举与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的例子(3)材料呈现方式的不同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4)使用游戏和模拟(5)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目标(6)给学生一些学习什么以及如何学习的选择权保持好奇心;向学生提出他们用现有知识无法解答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2.提供学习的外部诱因的原则(1)表达明确的期望(教师的期望效应)(2)提供明确的反馈反馈(feedback)是指关于某人努力结果的信息。本书所讲的反馈既指学生接受的有关自己各种表现的信息,又指教师获得的有关自己教学效果的信息。(3)提供及时的反馈三、地理读图心理(一)培养地理读图能力的重要意义地理图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特点。(二)地理读图中的心理问题分析1.个人喜好对读图的影响2.多种刺激对读图的干扰3.视觉感知对读图的“误导”4.先前经验对读图产生的“定势”5.认知欠缺对读图的“障碍”(三)地理学习中读图的一般过程1.观察地图(1)排除地图观察的“障碍”(2)注意地图观察的有序性(3)把握地图观察的整体性(4)要将卫星图像与地图结合起来观察第三节地理学习方式学习活动的构成从学习活动的构成上看,每一个学习活动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学习目标,二是学习过程,三是学习结果。其中,学习目标引领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又影响和决定了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又可分为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两大要素。在以上各个要素中,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是学习活动的核心要素。一、定义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的步骤就称为学习方法。学习倾向,表现为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二、学习方式的特点(一)学习方式是学习方法的上位概念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等内在心理因素和心理力量,而学习方法则多表现出外显的动作体系。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二)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变量学生信息处理方式、学生的思想、感受和意义等都对学习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学习方式的差异是引发学生思维水平高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三)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学习方式是行为参与、情感参与或认知参与方式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载体,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品质。(四)学习方式反映了学生在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学生学习有不同的思维水平。第一类,记忆操作类的学习,如操练简单计算等。第二类,理解性的学习,如学生听教师讲授,理解了一个公式。第三类,探索性学习。注意:第一,学习方式的实质是学习者偏好的或经常使用的学习策略及学习倾向。它是一种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一个人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学习上的具体反映,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的特征。第二,学习方式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第三,学习方式具有情境性特征,即学习方式本身无好坏之分。第四,学习方式尽管具有稳定性特征,但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方式的影响,它是可以改变的。三、影响学习方式的因素(一)社会因素1.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对学习方式具有决定性作用。2.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对学习方式的型塑也具有重要作用。3.教育体制:教育体制对学习方式的最终形成和现实化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体制是国家管理和组织全社会教育活动的制度、组织法规和政策的总和,是所有教育活动存在、延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二)学生个体因素1.智能因素2.认知风格因素3.情绪情感因素(三)情境因素1.学科内容2.练习因素3.集体与社会因素4.教师特征四、学习方式的分类奥苏贝尔的分类:机械接受学习;意义接受学习;机械发现学习;意义发现学习五、地理学习方式(一)自主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方式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1.自主学习的特点参与自己学习目标的制定,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
本文标题:大学课程地理教学论期末绝对重点地理科学专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252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