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即兴采访就是记者对眼前的情、景有所感触时,临时发生兴致而进行的采访。即兴采访作为采访形式的一种,常被记者所采用,并不断显示出它的优势。我不否认采访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不否认有些采访必须提前查找资料,拟定话题,但未雨绸缪和见景生情决不能互相代替,只能相互弥补,甚至后者更有积极作用。我们采访时,那些突如其来,意想不到的场面、氛围、景物都是影响我们思维的外部环境,这样的环境会唤发你的灵感,使你产生一种兴致,提出超出准备范围的高于拟定话题的话题。这也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道理,也应了“急中生智”这句常言。即景生真情记者把自己放置在某种情景之中,并与其中的采访对象产生思想和感情的共鸣,于是采访到真实的东西。一次,我准备就随处乱贴广告问题采写一篇评论性报道,由于时间仓促,原打算出去摄出个像千层膏药似的招贴广告画面就回来,可当我们的摄像机镜头对准电线杆上的广告时,很快围上来许多群众,他们都憎恨这种随处乱贴广告的现象,围着我和摄像记者你一句我一句说得很起劲。面对这种情景,我临时产生了兴致,开始进行现场采访。我说:我原以为这种破坏公共环境的行为,与我们居民的切身利益没有多大关系,老百姓不会太在意,没想到大家这么憎恨这种行为。听了我的话,一个老大爷比比划划,非常气愤地说:“我们家门口电线杆上,门洞里贴的都是这种治性病的广告,说什么‘一针见效’,让外来人一看,以为我们这栋楼里得性病的人很多呢!”一位老太太说:“我们居委干部分片包干,发现这种小招贴就赶紧刷掉,可我们头脚刷了,他们后脚又贴上,刷得过来吗?”另一位老人气得跺着脚说:“这事儿怎么就管不了,还是没人管。那广告上都写着地址和电话,去抄他的老窝不行吗?”这些话太好了,用不着我去评了。他们的语言生动、质朴、深刻,是我坐在屋里憋上三天也想不出来的语言。节目播出后,台领导表扬了我们。这次成功,得益于我的临时应变,而这种应变又是受群众关心环境建设的热情感染所致,可以说是情景感染了我,便能与被采访者的情感融为一体,采访才能唤来这活脱脱、真切切的语言和画面。迂回寻契机就人物采访而言,被采访者和采访者大多是陌生的一对,而被采访者又是千人千面,万人万心。他们的人生经历、内心世界是不容易被挖掘出来的。如果我们的采访单凭事先掌握的一些情况,单凭一连串的提问是很难让人亮出心底世界的。记者必须寻找多个切入点,以工作、生活、家庭、孩子等多种话题来调动被采访者的兴致,有时不知是哪句话撞击出被采访者心灵的火花,这时他会忘记面对的是记者,是陌生人,把你当成朋友,想一吐为快。这时我们必须不以采访者而以普通人的表情、语言、话题迅速切入,也就是即兴切入。有一年春节前,我跟随区领导走访烈军属,当走访烈属葛志云时,街道干部介绍说葛志云有个特别孝敬的儿媳妇。后来我一个人来到葛志云家,准备以“一个好儿媳妇”为主题写一篇人物通讯。葛志云已瘫在炕上多年,生活不能自理,说话口齿也不清晰,我只能跟葛志云的儿媳妇王桂芹谈了。开始我提出几个采访话题都被她给搪塞过去了,她不想多说。从她的表情中我看出,故事并不简单。于是我把笔和本儿放在一起,和她唠起了家常。说起老人的性格,她长叹了一口气。我灵机一动,认为这就是切入点。我即兴诱导:你婆婆虽是烈属,可她和平常人没什么两样,年岁大了肯定也爱挑个理儿什么的,你们之间有时候也闹矛盾吧?这话问到了王桂芹的心里,她一改刚才的矜持、冷漠,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王桂芹肩上压着两副担子,一副挑着老人和孩子,一副挑着丈夫和自己的工作。王桂芹的功劳、贡献、辛苦不亚于葛志云当年。我的即兴采访成功了,我写的不再是好儿媳,而是一个更有深度的主题《有功无名两代人》,作品在辽宁好新闻评比中获二等奖。我认为这篇通讯是我即兴切入的成功体验。原始最朴实一个人被某种环境所感染,脱口而出的东西大多是最真实的,因为面对此情此景,他掩饰不住、修饰不了,在记者的作用下,会把自己头脑中长期形成的对某种事情的印象、概念,一言道出,朴素简单,真实可信,这正是新闻所追求的那种生活的真实。有一年的7月7日,我们去采访参加高考的学生和等在外面的家长。采访前我们和教委的同志打了招呼,他们特意为我们安排了几名学生和家长,由于他们有一个准备的过程,有一个修饰掩饰的过程,说出话来很不真实,现场感不强。后来我们随意问了几个没有思想准备的考生和家长,他们说得很好,把考前的心情、考后的打算、家长的愿望表达得真真切切。我采访还有这样的感受:第一遍谈话最生动,最真实。有时被采访者认为,第一遍没有思想准备,说得不好,想再来一遍,可我发现,一遍更比一遍糟,到最后那一遍,连一点原汁原味都没有了,于是我搞录音采访时就要第一遍。当然这里不包括知识性、历史性、政策性很强的采访。欲扬先抑之有些采访往往是当记者拉开采访的架式时,却什么也采访不到,当你收拾“家什”要走的时候,被采访者却来了兴致,你一言我一语,争着抢着说。这时记者不要怕麻烦,抓住被采访者出现兴奋的有利时机,边和他们谈话,边把已收拾起来的“家什”准备好,让他们在无意之中接受了你的采访。一次我们为做一个专题片去采访,这个片子反映的是一个个体客运汽车司机的故事。那位司机有个绰号叫“白忙活”,就是说他光为别人忙活了,自己竟误了赚钱。其中有这样一段情节,他的客运车每天从学校门口路过,孩子上学放学坐他的车他都不收钱,赶上雨天,他还把车停在校门口等候孩子们放学,学生家长很是感激。可当我们把这些家长请到一起让她们谈谈时,她们却拘谨得什么也说不出来。没办法,我们收起摄像机准备走,看我们要走,这些孩子妈妈们却来了兴致,围过来比比划划,讲得有声有色。这时我们赶紧扛起摄像机,递过话筒,重新开始了采访。这回她们说得很好,从表情、动作到语言形式都符合农村家庭主妇的身份,很真实。从那次以后,我常用这种欲扬先抑的采访手法,效果大都不错。被采访者之所以常常在记者要走时产生兴致,一是因为精神放松了,情绪稳定了,把记者当成普通人了。二是因为再不说就没有机会了,这些都是符合情理和思维规律的。引导又追随由于记者与被采访者所处的位置不同,生活经历等方面又存在着差异,两者对问题的看法、兴趣也就不尽相同。有时记者感兴趣的问题,被采访者却不感兴趣,相反,有些事被采访者表现出很高的热情,而记者却无动于衷。这种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两者又必须统一起来。怎么统一呢?当然必须由记者来实现这个统一。在记者产生了兴致而被采访者无兴致的情况下,记者一方面要引导调动被采访者的兴致;另一方面要顺水推舟,看被采访者对哪些问题,问题的哪个侧面感兴趣。记者要既引导又追随,两条线或几条线一齐采访发展,一举多得。如果出现被采访者有兴致,而记者没有兴致的情况,被采访者是没有办法的。这就要求我们记者要有较宽的视角范围、较开阔的思路和较敏感的意识,能随时捕捉被采访者的兴奋点。即兴采访不是简单的采访方式的机械运用,究其实质,它是记者基本功的自然体现。
本文标题:即兴采访的几种技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309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