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历史知识点及拓展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①隋朝的建立(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他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②隋朝的统一(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③隋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a.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b.长期的分裂,人民渴望统一。c.南方陈政权统治腐败。d.隋建立后,经济发展,尤其是隋文帝时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e.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术运用得当。)④隋朝完成统一大业的意义(隋朝的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320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⑤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声场,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表现:隋文帝统治二十多年间,人口有大幅度增长。粮仓丰实,据实属记载可供应政府五六十年的开销。)⑥隋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平日衣食简朴,后妃也不许穿华丽衣服。从太子杨勇用金玉装饰自己的铠甲,并受到隋文帝严厉批评可看出。⑦大运河的开通(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时间、地点、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作用:大大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的意义。)⑧怎样评价大运河的开凿(隋朝大运河开凿,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但开凿大运河征发劳役过重,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发了人们的反抗。)第二课“贞观之治”①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王朝陷于瓦解。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②秦朝与隋朝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相同点:a.都是经过长期分裂后,实现统一的王朝。b.都实行了一些开创性的政治改革,如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c.都有举世闻名的工程,如秦朝万里长城、隋朝大运河。e.都因大兴土木、实行暴政而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f.都是短命王朝。二、不同点:a.时代作用不同:秦统一时处于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故秦的统一加强和巩固了封建制度;隋统一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走向繁荣时期,故隋的统一为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出现打下了基础。b.开国皇帝治国重点不同:秦始皇较注重政治,巩固政权;隋文帝较注重恢复和促进经济发展。c.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不同:秦“焚书坑儒”;隋实行科举制,笼络人才。)③唐朝建立(618年,李渊进入长安,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④唐太宗即位(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⑤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史,善听正确建议;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⑥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A.经济: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B.政治:下令合并州县,割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C.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表现:唐太宗任命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梅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两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其中。)⑦治世局面的形成(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⑧武则天(是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⑨武则天的治国措施及影响(A.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b.选拔贤才的政策。影响:武则天当政时期,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⑩简述秦始皇、唐太宗在民生问题上采取的不同政策及其结果(秦始皇:A.政策:实行暴政,严刑峻法,辅以繁重。B.结果:民不聊生,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唐太宗:A.政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提倡节俭。B.结果:促进了唐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回复和发展,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第三课“开元盛世”①唐玄宗(又称唐明皇)的改革措施(1、任用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姚崇当宰相。2、重视地方离职把中央优秀官吏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3、注意节俭。开元初年,唐玄宗还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奢侈物品的决心。)②“开元之治”(唐玄宗次啊去的一系列改革,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③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方面:A.修建大型四十多处水利工程。B.农耕技术的发展: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江南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C.蔬菜新品种大都从西域传入。D.茶叶的种植: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盛行。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E.农业工具的改进: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F.人民积极抗旱,治理蝗灾,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了。2、手工业方面:A.丝织业:丝织品的花色品种多,丝织技术高超。B.陶瓷业: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类玉”“类冰”)、刑窑白瓷(“类雪”“类银”)和唐三彩(陶器,世界工艺的珍品)。3、商业方面:A.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B.长安城:有坊市之分,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全城道路整齐,树木成行。长安城里人口上百万,还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的人。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④“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⑤著名的治世(西汉的“文景之治”、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文帝时期的“开皇之治”和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⑥唐朝全省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其历史启示(原因:A.国家统一,政治安定,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B.唐初几代帝王励精图治,很有作为。C.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历史启示:A.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调动其生产积极性。B.清明的政治、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盛世局面的重要保证和必要前提。C.统治者的个人行为至关重要。)⑦唐朝日趋衰亡的原因及灭亡(A.唐玄宗统治后期,他渐渐贪图享乐,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B.唐玄宗还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导致以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C.公元9世纪后期,爆发了唐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瓦解。907年,唐朝灭亡。)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①科举制的诞生(1、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五轮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2、创立的过程:A.为改变魏晋以来选官制度的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B.隋炀帝时政史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3、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②隋文帝实行新选官制度的原因(1、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2、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以有效地进行统治。旧的选官制度使得选官实权控制在地方官员手中,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以出任官职,不利于巩固统治。)隋朝科举制刚刚开始实行,已有房玄龄、孔颖达考取。③科举制的完善(1、唐朝的科举制:以进士、明经(儒家经书)两科最重要。2、唐玄宗完善情况:A.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B.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进士科考试第一名的,称状元。第二名的,称榜眼,第三名的,称探花。3、武则天完善情况:A.大力提倡科举,曾在洛阳亲自出题面试。B.首创殿试和武举。4、唐玄宗完善情况: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曾在长安、洛阳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④科举制的影响(、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⑤对科举制的评价(1、最大的特点“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2、它用一把尺子衡量天下士子,截长弃短,湮没了许多有特殊才能的人,造成了读书人死读书,读死书。特别是明清时期,扼杀了知识分子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⑥科举制(世界最早)在当时还影响到新罗、日本。许多外国留学生,也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新罗著名文学家随之元,是新罗在长安中进士的佼佼者。第五课“和同为一家”①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概况(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如今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进步,巩固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1、吐蕃人的社会生活状况: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有的以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纺织业和冶铸业水平高。2、吐蕃的统一:七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3、唐与吐番的关系:A.7世纪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出嫁时,带去书籍、谷物、蔬菜种子和大批手工业工匠。从此,吐蕃人学会了平整土地、种植蔬菜、养蚕缫丝、纺织刺绣。文成公主还教给吐蕃人使用内地的历法,还将饮茶的习俗带到吐蕃。松赞干布派遣很多贵族子弟到唐朝学习,还聘请中原儒者为他掌管文书奏章。松赞干布命人创制吐番文字,改变了吐翻刻木结绳记事的习俗。)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B.8世纪初,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称唐蕃已“和同为一家“,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③回纥的勃兴(1、回纥的社会发展:是维吾尔族的祖先,游牧于色楞格河流域。8世纪中期,回纥建立汉国。788年,改名为回鹘。2、回纥与唐的关系:A.8世纪中期,回纥建立汉国,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B.经济往来密切。回鹘经常用马匹、皮毛换取汉族的绢、茶、粮食。C.双方在文化上相互交流。长安、洛阳的汉人受回鹘风俗的影响,喜欢穿回鹘服装,有诗说“回鹘衣装回鹘马”,政史当时市面上常见的景象。3、回鹘政治瓦解后,大部分西迁到今甘肃、新疆等地。)④“车书本一家”(1、靺鞨族的社会生活:隋唐时期,我国东北的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生活着靺鞨族。7世纪末,靺鞨族的一支靺鞨统一各部,建立政权。2、靺鞨与唐朝的关系:唐玄宗在那里设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封渤海郡王。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3、渤海的发展:渤海受封后,面积不断扩大,人口增多,与内你贸易往来频繁,经济文化水平较高,有“海东盛国”之称。4渤海与唐朝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A.渤海政权经常派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唐文化在渤海得到大力传播。B.渤海都城上京是模仿长安建造的,街坊争气,宫殿庙宇宏伟。C.渤海还仿照唐朝制度,在地方设府、州、县。D.农业生产采用中原先进技术,水稻产量大增。E.她们仿唐三彩制作的陶器,称为“渤海三彩”。F.为了方便贸易,唐朝在山东搬到设渤海馆,专门接待渤海商人和使者。)⑤苍山洱海间的南诏(1、南诏的统一:隋唐之际,云南苍山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即六个部落)。六诏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在唐朝的支持下,最南边的南诏统一了六诏。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2、唐与南诏的交往:A.南诏不断派贵族子弟到长安、成都学习唐文化。B.汉族工匠也进入南诏,加快了南诏经济文化的发展。C.气势雄伟的千寻塔,体现了南诏建筑艺术的高超。)第六课对外友好的往来①隋唐对外交往概况(1、交往范围:与亚洲、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2、交往的表现: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城市,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
本文标题: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历史知识点及拓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320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