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召集门课集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吕氏春秋》预示了在秦汉大一统王朝即将出现之际,诸子百家思想逐渐从分到合,朝着为封建大一统建构理论的方向发展。《吕氏春秋》全书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毎览8篇;六论,每论六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他们组成了一个所谓的“法天地”的完整体系。《吕氏春秋》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但其中不少文章平实畅达,说理生动,可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吕氏春秋》还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在中国寓言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主要作品,作于始皇十年。秦国的宗室大臣建议秦王把一切来自外国的人都驱逐出境,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因此他写了这封信上书秦王。谏逐客书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为后世奏疏的楷模。【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著,共一百三十篇,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公元前104-前91年)撰成。后其书有缺,元帝、成帝间褚少孙补撰《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等篇,又附缀武帝天汉以后史事。司马迁职居史官,据《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之书,利用国家收藏的文献,再加以实地采访的资料,取材丰富。记事起于传说的黄帝,迄于汉武帝,共三千年左右,尤详于战国、秦、汉。体裁分传记为本纪、世家、列传,以八书记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脉络,为后世各史所沿用。其中《陈涉世家》肯定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和《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述了少数民族的活动,都是本书的优点。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其精华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述。展示了官场上形形色色的世态人情,生动地再现了西汉盛世各类士人宦海沉浮的情景,他们的成功和失败构成了一幅惟妙惟肖的画面。记述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严谨有法,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的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不但对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叙述,而且对于那些带有启始性质的事件都要特别加以强调,以引起读者注意,对某些材料的位置安排有自己特殊的规定,并在全书一以贯之。【互见法】是《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二者互为补充,这种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写刘邦,《高祖本纪》主要写共一代开国帝王的风采,而在《项羽本纪》中写了他的无情和无赖,《萧相国世家》中写其猜忌功臣,《淮阴侯列传》中写其狡诈、阴刻和残忍,共同写出了刘邦多侧面的性格特征。【纪传体】纪传体是一种史书的体裁,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的方式记叙史实.它最重要特点是突出了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大量的人物传纪为中心内容,把记言和记事进一步结合起来.从体裁的形式和结构上看,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不可缺少的形式,故通称纪传体。创始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乐府】原指朝廷设立的音乐机关。魏晋六朝时是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唐代指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也称词、曲为乐府。乐府始于秦,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古诗十九首】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东汉末无名氏所作的十九首五言抒情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但因其相似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而被编辑在一起。其题材不出乎游子思妇的离情别思与失意士人的羁旅愁怀、坎懔之悲。其主题紧紧围绕着人生短暂和对死亡的忧惧而展开,诗人或渴望青春爱情,或渴望功名和物质享乐,从努力实现人生不朽到满足于耳目口腹之欲,都是为了达到战胜死亡的目的。其艺术表现手法既继承了诗、骚的比兴传统,又吸取了汉乐府五言诗的长处。总之,哀婉、感伤、忧惧和狂放的情感以及沉重的人生哲理思索及其率真的表达,都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故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建安风骨】对建安文学风格的指称。汉魏即指汉末魏初建安时期。建安风骨就是建安文学那种以准确、朴素、明朗的言辞,直抒对现实激情,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风格。建安时期,作家迭出作品繁盛,“三曹”、“七子”驰骋文坛。他们继承汉乐府和汉末五言诗的现实主义传统,用质朴刚劲,清新自然的语言,描述战争的惨象,人民的疾苦社会的离乱,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慷慨之情,表现出积极进取和献身事业的壮气英风,于是形成了这一时期所特有的“风清骨峻”的艺术风格。代表作有曹操的《述志令》、《求贤令》、《蒿里行》。【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吕氏春秋》的成书与体例:《吕氏春秋》是吕不韦召集门客编撰的,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左右,思想复杂,是先秦杂家的代表作。全书有十二纪、八览、六论、一序文,共161篇,结构上体现了“法天地”的思想。《谏逐客书》的艺术特色:①文采飞扬,辞藻华丽,突出体现在对秦王好物的铺陈描写中;②气势奔放,有势如破竹、咄咄逼人之势,这主要是作者运用铺陈、排比、对比、对偶、夸张手法所致;③是善用比喻,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如用秦王重物的态度为喻说明秦王用人态度的错误。《史记》的体例与宗旨:史记由五种体例组成。1)本纪:主要是记录古代天子皇帝的事迹。比如《五帝本纪》。2)世家:主要记载王、诸侯和在历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人的事迹。3)列传:记载社会上各种人的事迹。4)表:用表格形式记录和反映历史上大大小小的事件。5)书:记载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方面面的事件,相当于现在的百科全书。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便是《史记》的创作目的。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即是说:要用《史记》的写作来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古往今来的发展变化,成为一种不雷同前人的有独创性的著作。比较《史记》与《汉书》体例上的差别:《《史史记记》》司司马马迁迁((西西汉汉))本本纪纪世世家家列列传传表表书书书书《《汉汉书书》》班班固固((东东汉汉))本本纪纪列列传传表表志志志志西汉野史的代表作品:汉赋与楚辞的联系:一、不同点(一)背景的不同:政治背景:楚辞出现在战国后期,当时社会动乱,诸侯进行兼并战争,社会非常不稳定,国家还没有统一。楚国在当时已经经历了700多年的历史,正在由盛转衰,这个时候已丢失了西北边境的土地。后来,形势益发恶化,楚国的都城郢也失守了。在战国后期,楚国的西界一再东移,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移到了长江下游地区。与此同时,楚文化的重心也被迫东移。汉大赋出现在西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这时期国家完成了统一,汉帝国形成了威震四邦的国势,并且经济也是最为繁荣的时代。这时期,城邑新兴,武帝又北击匈奴,出兵南方,积极维护国家的政权,制止边疆的纷争。文化背景:楚辞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楚国历史悠久,同时,楚国巫风盛行,因此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同时,楚辞还是南方和北方文化的会合。汉大赋是在骚体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时,经学的兴起扩大了文人的知识面。在这个时候五、七言诗还没有形成,楚骚在汉代已经有了很大发展,这种文体可以抒情可以叙事,铺陈事物,曲折多变。同时由于汉帝国国力强大,尤其是重创匈奴以后,恢弘的气势、上升的精神动力需要像大赋这样的文体。(二)体裁的不同:楚辞是战国后期在楚地区产生的新诗体。而汉大赋却不然,它是用主客问答体敷演为叙事的形式,更注意描写周围的事物,因此它更接近叙事散文。汉大赋规模比较宏大,内容较多,专事铺叙。所以说楚辞是诗歌,而汉赋则是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是有韵的散文。很显然这两者是不同的文体。(三)题材形式的不同:文学作品是日常生活的反映,楚辞是一种新诗体,它主要是抒情,往往抒发的是个人情感,说的不够具体。而汉大赋主要是描写、叙事,开始注意祖国的大好河山,反映祖国大一统。如:扬雄的《长杨赋》、班固的《两都赋》。其次描写了高超的建筑和精湛的艺术。如:张衡的《二京赋》中有许多关于杂技的逼真描写,此外还有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四)押韵规律:一般来说楚辞通篇押韵。如:《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九歌》:“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汉赋则是韵散结合,不讲究押韵。(五)句式上的不同:楚辞多用楚地楚声,大量出现楚地方言。还有“兮”“些”字作为虚词成为一个明显的标志。句式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表现主观情感比较浓。而汉大赋很少用虚词、语气词。“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注重修辞,采用问答方式,一味的夸张铺成,堆砌辞藻,用词用语比较晦涩,多使用排比句,缺少主观情感的表达。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里也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诗经文艺》:“赋,直陈其事。”简单明了地说明赋是以铺陈写物为中心,句式整齐。(六)写作的目的不同:楚辞写作是为自己发泄情感,如《离骚》不带有任何的外在功利因素。而汉大赋作家则不同,他们是为了一飞升天,是为了得到官职。像司马相如、刘向等人为了迎合当时皇帝做赋。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七)朗读音韵上的不同:楚辞一般与楚歌、楚声有直接关系,“读来悲怆顿挫”,即便不能唱也可以用楚声来朗读。它的有些篇章甚至就是乐篇和巫歌组成。相传,朱买臣得以被皇帝提拔,得益于他可以用楚声朗读。当然,这个技艺,在宋朝就失传了。而汉大赋是不可以进行演唱的,只能朗诵。(八)作者地位不同:枚皋说:“为赋乃徘,见视如倡。”扬雄也说过:“又颇似徘优。”说明他们的政治地位比较低,为了提高地位迎奉当权者。楚辞作者不同,作者地位比较高,如:屈原,曾做过三闾大夫;如,宋玉,也曾经高居要位。(九)批判的程度不同:汉赋的最大特点是几乎篇篇都是反对帝王的骄奢淫逸。如:《天子游猎赋》劝俭戒奢的主题。《司马相如传》:“相如虽许多虚词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讽刺何异?”(司马迁评《上林赋》)虽然文章大面积的用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324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