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期末复习动员班会[1]
友情提醒:今天距离唐山市期末统考仅有8天期末考试还有8天的时间,现在进入到考前的复习阶段,我们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宝贵”有两层含义,一则是指时间的有限性,它要求我们必须倍加珍惜,二则是时间的有用性,就是说这段考前的时间很有用,很关键,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考试专家分析,如果这十几天的复习都能科学有效的话,结果能使你总成绩再提高50分!50分好吓人,让人梦想!但仔细分析起来并不奇怪,也并非不可能。50分分到语数外,每科只有10分,如果通过复习,巩固了基础,加强了审题、书写规范的训练,理清了知识体系,弄通了几个重要模糊点,想通了几个与考试相仿的题目,每科提高7——10分,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在今天的班会上,我要向同学们喊出一个口号:为50分而战!——这就是我们考前的任务和目标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最重要前中国男足教练米卢用他的“态度决定一切”带领中国首次冲进世界杯,我想,态度的力量也可以帮我们全力以赴冲刺期末。看到同学们信心十足,干劲冲天,走起路来抬头挺胸,步伐快捷而稳当,相信同学们一定为期末考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上次期中考试证明,我们一定会取得好成绩,扎实的复习预示着我们一定会取得成功。如果有人说:“我受不了了,我想放弃”。那我送给你一句话:“放弃就是背叛”。有的同学在学习的时候,一点主动权都没有,有的甚至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感到苦恼,觉得厌烦。但有的同学就不是这样,他们在学习中,结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妥善安排时间,合理利用时间,并且时刻注意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寻求最好的效果。他们就像游泳运动员,在知识的海洋里从容自如地畅游,完全获得了主动,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针对这些现象,结合期末迎考,我想提几点建议:一、仔细制定一个考前复习计划每到这时,有些同学就感到焦头烂额,不知道该怎么复习、复习哪科好。首先提醒你要制定一个临考复习计划,有了这个计划,后期复习任务的完成,才有了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也就可以结束忙乱无序的紧张心态,使你的心情平静下来。如果复习没计划,西打一捶,东打一棒,肯定事倍功半。在安排计划时,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每科老师都有计划,老师经历过很多次考试,肯定比你有经验,要参照老师的计划安排,结合自身情况制订一个既与老师计划一致又符合自己实际的计划来。2、计划时要把时间划分好。临考前的时间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归教师支配,一部分归自己支配。在跟着老师复习的时间内一定要力争学会,把它看成是考前的“最后一次”见面,不要再寄希望于以后自己再找时间复习,因为事实上已没有这个“时间”了。在自己支配的学习时间内,要认真安排好二、有效利用复习时间恩格斯说:“没有计划的学习简直就是荒唐。”学习好与差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有无计划。有适用的复习计划,能统筹兼顾地安排好各科学习,这就是学习优良者的共同点。有的同学认为,学校和老师自然会为大家安排复习计划,用不着自己再费事,跟着老师走、按着学校的要求办就可以了。这种想法不对。学校和老师的计划主要是从教的角度,针对全体同学订的,除了遵照执行以外,还应针对自己的情况,从学的角度更具体地制订出个人的复习计划。两方面互相照应配合,才能收到更好的复习效果。有了复习计划,就要有效地利用时间。离期末考试只有8天的时间了,时间对于我们来说相当重要,所以我们要以迎接期末考试的复习为重心。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我认为:(1)依靠学习技能,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就能完成更多的任务。(2)充分利用往往被浪费或认为无足轻重的小块时间,这样就能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时间。(3)通过自我控制,养成好习惯,改掉坏习惯。平时,同学们浪费时间的现象非常普遍。如:聊天、没有节制地玩、无目的的东张西望、无目的的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为崇拜的人分散精力、看或写不必要的东西等等。期末考试近在眼前,同学们应一切以复习迎考为中心,把必须要做的事情和可做可不做的事情清楚地分开,安排一个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且利用好复习时间,真正钻进去,发扬埋头苦干的精神。当然,我们还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均衡进餐,保持充沛的精力,以最佳的应试状态迎接期末考试。三、讲究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如何讲究复习方法,在复习中要突出“四要”和“三练”。“四要”就是:第一,对面知识和概念的来龙去脉要搞清楚。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以能力立意的试题往往是知识和概念的迁移,只有把过程搞清楚,才能在知识迁移中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第二,对知识和概念的易混点也就是难点要归纳类比。即要辩别易混点的区别与内在联系,建议同学们尽量找出自己的疑难问题,记录在册,及时找老师和同学解决。第三,对知识和概念的重要问题也就是主干知识要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即要归纳总结,经常对知识进行疏理,使学科知识结构网络逐步清晰。第四,对知识和概念的运用要依据学科思维方式去思考和分析,掌握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考试答题规范有序,避免不合符规范而扣分,该得的分没有得。“三练”就是:一练“审题”与“破题”的方法。要善于在以能力立意的问题中捕捉隐含条件,找到解决问题的关健。二练“开放性”与“多角度”的思维方法,一个问题要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去分析,使知识“迁移”和“再生”。三练“经典题例”,课本上或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典型题例往往是经典的题目,是重难点的剖析,应特别注意分析的思路和方法。特别提醒:1、在复习阶段一定要注意各科时间上的合理分配,要齐头并进。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各科要均衡发展,每门功课都要复习到位,不能对优势学科掉以轻心,也不能对薄弱学科失去信心。只是不同层次的功课,对你要求各不相同,复习的目标和策略做到相应变化。2、效率第一,适可而止。效率是成功的关键,追求一定时间内的效率是学习的目标,尤其是课堂效率,课堂是学习的主战场,效率是学习的主线。能一节课完成的任务,决不拖到下一节。能一分钟做完的事决不用两分钟。但劳累决不能过度,决不能学到自己头疼时还学。只要是学到感觉要疼,脑子要管了,就要大胆休息,或变换学习科目及方式。3、互帮互学,共同受益。学习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也应是一种集体协作的过程。所谓水涨船高,个人成绩的取得,实际上是集体共同进步的结果。好问能使人受益匪浅,多向老师请教,多与同学交流,整天把自己局限于个人狭小的思维空间上,得不偿失。多鼓励同学,鼓舞别人的过程自己也受到了鼓励。高兴了,与同学共享,一个人的快乐变成两个人的快乐;痛苦了,与朋友说说,两个人承担一个痛苦要轻松得多。4、任何单一的活动持续时间过长,都会引起人的厌倦疲劳,注意力分散,从而降低学习效率。所以要不断变化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避免单科独进,方法单一,使各科内容的交替进行,耳眼口手脑并用,听说读写算并进,学习方式多样化。换新的方式学习新的内容时,对原有的学习来说实质上就是一种休息,这样高效地利用时间,可以更快更好地获取知识。5、心静如水,别浮躁,贵在坚持。要立志把凳子坐穿。谁坐到最后,谁就会胜利,谁坚持到最后,谁就会成功。快到考试了,连凳子都坐不住,还想得高分?要有任外边翻江倒海,我自岿然不动的气魄。6、集中精力,心无旁骛。荀子的《劝学》中说到:“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里讲的就是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考前时间不很多了,别在计较那些小事,别把心思用在学习之外的事情上。同学们,考试不难,关键在技巧,技巧不多,关键把握好,发挥技巧,心态更重要,心态好就必须吃好、睡好、玩好、信心好、心情好。当前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一切都在显示我们已进入到考前备战状态。关键的时刻每个同学都要相信自己,顶得住,站得稳,按照学校部署,稳扎稳打,用实际行动去争取本来属于自己的成功。同学们,成功在向我们招手,加油啊!你是否知道?你的进步是家长和老师最大的骄傲!你拼搏的身后是老师与家长默默关注的目光是雄鹰就要搏击长空是骏马就要驰骋千里成功无捷径一个青年职员平时工作懒懒散散,在转正前一个月他问老板:“如果我兢兢业业工作一个月,我能转正吗?”老板答道:“你的问题让我想到一个冰冷房间里的温度计,你用热手捂着它,能使表上显示温度上升,不过房间一点也不觉得温暖。”今天的成就是因为昨天的积累,明天的成功则有赖于今天的努力。因为你有选择,你主宰自己的人生。其实真正的成功是一个过程,是将勤奋和努力融入每天的生活中,融入每天的学习中。这要靠我们的意志,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中学生保持积极的情绪是学习好、生活好的前提和条件。要保持积极的情绪首先应对自己、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如果对自己要求过分苛刻,把目标定得太高,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无法达到,自己便会垂头丧气。其次,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一般来说,积极的思维都是与积极的情感、积极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反之则相反。例如,考试失败了如果你用“我天生就笨,我永远也学不好”这样的思维方法,则你将会产生自卑、消沉、烦闷等消极情绪,在学习上也会表现出不认真学习、甚至做出违反课堂纪律等消极行为。相反,如果你用“我是不是不够用功?是不是学习方法有问题?还是由于基础太差?”等思维方法,找出考试失败原因,你将会产生振作、向上等积极情绪,在行为上也会表现出更加用功和刻苦。最后,学会笑口常开。现在的学习越来越具竞争性,面对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同学应以谦虚和自信来要求自己,同时应学会开怀地笑,会心地笑,放声地笑,使自己的生活充满笑声。总之,在过渡时期,要调整好精神状态,争取以乐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来面对变化。赢——输,输——赢的想法,只是一方得到的短暂的快乐赢——赢的想法,才有可能双方得到长久的快乐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悠长的生命启示。相信自己,为期末考试而战,成功属于我们!加油!
本文标题:期末复习动员班会[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335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