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20/6/191心理减压训练课件(之二)“人生减压”2020/6/192导语一、我有压力二、人生减压三、婚姻减压四、亲子减压五、职场减压六、社交减压2020/6/193二、人生减压(一)人生的8个阶段。(二)对心理减压的一些原则和做法。(三)《小河淌水》—“认知改变”。(四)“体验快乐”—“快乐体验”。(五)“白日梦”—联想—欲望或理想在睡梦中实现。(六)“发泄”—“宣泄”。(七)“祈祷”—“自慰”。(八)成功9因素—成败4归因。(九)“挫败承受力”—“幸福延迟力”。(十)“祸不单行”—远近排序—分割承担。(十一)“放松训练”—“自我暗示”以及“安全岛效应”—“快乐岛效应”。(十二)“自我实现”是人生理想或梦想追求在现实中的“亮点”。(参阅资料及问卷)2020/6/194(一)人生的8个阶段:生理或人生经历走到每个阶段,都会有“体内应激源”发生即都有来自体内刺激(如“青春期”的“逆反”、“中年期”—“更年期”的“无名火”)的各种压力。对事先能够预测得到的“体内应激源”如果处理得妥当,就能较顺利地度过人生的各个阶段;否则,就会产生严重压力甚至出现一些心理疾病,干扰自己正常的工作和和谐的生活。2020/6/195人生阶段按生理特征来分是(8阶段,此为分法之一)——1、“婴儿期”,2、“幼儿期”,3、“前儿童期”,4、“后儿童期”,5、“青春期”,6、“青年期”,7、“中年期”,8、“老年期”。2020/6/196分法之二——1、“受精期”(即“怀孕”)。2、“胎儿期”(0—10个月)。3、“婴幼期”(出生—3岁)。4、“儿童期”(或叫“学龄前期”,3—6岁)。5、“学龄期”(6—7岁,有的提法是把6—12岁定为“小学生期”)。6、“少年期”(7—14岁)。7、“青春期”(12—14—16—18岁)。豆蔻年华、含苞待放、“花季”、“青苹果”,是个性发展开始成熟的时期。8、“青年期”(18—25—35岁)。是人生求知、求职、求爱的关键时候。往往三者一齐来。有人兼而得之,有人顾此失彼。9、“壮年期”(25—35—45岁)。原始积累的阶段。10、“中年期”(45—65岁)。事业有成,自我实现,开始退休。11、“老年期”(65岁以上:老年初期65—75、中期75—90、后期90以上)。调适心态,力所能及地做些“利他”和社会公益事情,注重精神收获,乐度晚年。2020/6/197(二)对心理减压的一些原则和做法:一是最好能消除“刺激源”。二是回避(发生之前有准备或提前避开下一次的发生)或逃避(中途离开)斗争的场面。三是改变恶劣环境。四是改变对事物和自身的认知评价。五是培养健康的性格、坚定的信念和意志,改变适应不良的行为方式。六是提高对应激的认识水平和适应环境的应对能力。七是适当运动、娱乐,转移或忘掉不愉快的事情。八是积极寻求和利用社会支持。九是采用一些积极和中性的“自我减压方法”。十是求助于心理减压师,进行心理减压,这是排解心理压力最好的办法。2020/6/198(三)《小河淌水》—“认知改变”:1、“认知改变减压法”(“认知改变疗法”)——如果说《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是心理学的第一个里程碑——诞生;那末,《认知心理学》的创建就是心理学的第二个里程碑——发展并走向成熟。笔者认为,“认知减压法”既是心理减压的一种主要的方法,也是其它所有减压法的基础、前提、先导或整合,至少是其它所有减压法的辅助方法。如“行为减压法”是通过纠正人的外显行为达到调适心理的目的,“精神分析”是把潜意识的东西调出到“水面”上来再进行减压,“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但这些都离不开对问题的认知。2020/6/199通俗地说,“认知改变减压法”的要点是端正或改变“导致个体产生心理压力”的态度、体验和看法;因此,不在于事物是如何发生、存在的,而在于如何看待这种发生和存在。正像你现在听到的《小河淌水》——小河淌水哗啦啦!你听到的是在歌唱?哭泣?吵闹?流淌?心情好的人听到的是在歌唱,心情不好的人听到哭泣,心情烦躁、焦虑的人听到吵闹,心情无所谓的人听到的是在流淌。积极的看法可以使你产生良好的心态,当然良好的心态也可以使你产生积极的看法。——听到歌唱,就是积极的看法和良好的心态。一个人改变不了事物的已经发生或存在,但可以改变自己对“已经发生或存在”的看法,进而调整对此的行为或者把不快乐的事转换、体验成快乐的事,这就是“认知改变减压法”的妙处。2020/6/19102、“认知失调论”——意思是说,一个人产生心理压力,是因为不能正确、现实地对待“应激源”特别是社会“应激源”。如对同一个消极或恶性的社会“应激源”,⑴不同人的不同“感知”:①感到非常适应不了,②感到一般的不适应,③感到无所谓。⑵不同人的不同“思维”:①越想越窄、越气愤,②“转移”去想别的事,③去直面、承受、适应、习惯它。⑶不同人的不同“认知”:①正确、现实地认识,②正确但不现实地认识,③不正确也不现实地认识。⑷不同人的不同“行为”:①改变而没有改变得了却还要“拿着鸡蛋碰石头”,②改变或消灭了“应激源”因而消除了心理的不适应,③避开它也就不存在了心理的不适应。其中,有些“感知”、“思维”、“认知”、“行为”是失调的,而“不正确也不现实地认识”又是典型的失调。2020/6/19113、举例剖析——当今一些人对医院的认知及对医生看病行为的心态:⑴有人(如小孩因为害怕打针)认为是“可怕的场所”。⑵有人(老年人看到太平间)认为是进入“坟墓之门”。⑶有人(一般人)认为是“救死扶伤”(指医院的确做到了“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地方。⑷有人(被医院“稳准狠”宰过没商量的病人)认为是“一切以病人兜里的钱为中心”的“屠宰场”。⑸有人(遭遇医德差、医术低、不负责任医生的住院病人)非常气愤地说:“就是健康的人也能住出病、气出病来!”2020/6/1912由此可总结出作为医院、医生这种“应激源”的3种情况:一是正常或中性的刺激,却引出不正确的认知,并导致消极、不适的情绪;二是不正常或恶性的刺激,引出正确的认知,但也导致消极、不适的情绪;三是积极的刺激,引出正确的认知,并导致积极、相适应的情绪。对前两者,要求个体既然要改变或调整不适的情绪,——不能改变或不能消灭不良的“应激源”;这就要求改变或克服盲目错误的认知、异常的信念或歪曲的思维方式,只要异常的认知克服了即认知端正了,就产生适应性、平稳性的情绪或解除心理的压力,进而就会对中性或不良的“应激源”看得惯、想得通、变通地对待或客观相处,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2020/6/1913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有时会产生一些“认知障碍”,如以下几点:⑴“投射效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⑵“光晕效应”(对毛主席无限崇拜就是光晕或叫晕轮效应,以偏概全,一见钟情,一坏百坏,一俊遮百丑)。⑶“定势效应”(刻板效应,如认为北方人豪爽,上海人精明,乡下人如何,城里人如何,不要相信河南人)。⑷“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如:嫉妒-固执-挑剔-勤奋-聪明→他是个嫉妒之人;聪明-勤奋-挑剔-固执-嫉妒→他是个聪明之人)。⑸“近因效应”(最后印象,如有的妻子对丈夫说:我现在才把你看透,想不到你早就骗我)。⑹“角色固着”(个人的言行过于拘泥特定的角色,如有的老师回家对妻子、子女说话还是老师的腔调)。2020/6/19144、“认知减压法”又包括——⑴“理性情绪法”又称“合理情绪法”、“认知行为法”。⑵“认知领悟法”又称“中国式心理分析”、“钟氏领悟法”、“谈话法”、“疏导法”。⑶“疏导法”又称“谈话法”、“言语法”。⑷“自我指导训练法”。⑸“应对技巧训练法”。⑹“悟践法”又称“悟践心理法”。⑺“认知改变法”:2020/6/1915“认知改变法”往往是这样的情况:人们不是被事情的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自己对事情的看法、认知、信念所困扰。同样的一个事件,由于认知不同,所暴露出的情绪就不同,采取的态度就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进而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如“退一步,天地宽”,就是采取了“激流勇退”的认知;而不是考虑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阿Q把挨别人的打认知为“儿子打老子”,因此他也就能“天地宽”地活着。遭受到冤假错案的人,有的委屈地活着甚至自杀,有的坦荡地活着。能坦荡地活着是因为换了一个角度看待遭受的不白之冤。时代变了。如今的一些“杨白劳”赖帐不还,真拿“黄世仁”没办法。作为债权人怎么办?病态的和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的“认知图式”不能用。就用积极和中性的“认知图式”吧。如有位债权人说:我要是气出病来,那可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更上“杨白劳”的当了。我只好改换认识,采取另外一些看法、想法安慰自己——2020/6/1916①他欠债不还,是留着钱给自己买棺材。②是“前世的我”欠了他的。③让后世他变牛做马还我。④他会遭报应的。⑤他将受到良心所指,非正常死亡。⑥我财去人安,花钱买个教训。⑦也许那笔钱本不是属于我的。⑧塞翁失马,安知祸福……2020/6/1917(四)“体验快乐”—“快乐体验”:1、我们可以先把人的心态或情绪分成三种: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情绪”——有时又叫“心情”,是维持生存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体验。正面如手舞足蹈,负面如暴跳如雷。焦虑、恐惧、抑郁、愤怒等消极的情绪能消耗人的“生命能量”,甚至伤害心脏。“伤痛言语”用得过多,会杀死躯体许多细胞,谓之“自身中毒”。反之,情绪过度高涨、激昂,也会伤神到伤身。一个人没有情绪,那是“行尸走肉”;情绪过激,便是有了心理问题。最好是情绪相对平稳,当然这是从心理健康角度而言;如果因愤世嫉俗、见义勇为、刚直不阿、争鸣是非、坚持原则、捍卫正义和真理,而引起情绪的不平稳,则又是做人角度的问题了。情绪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因素和心理过程。“情绪”,通常往往指“负性情绪”。其实“情绪”是个中性词,也有“良性情绪”,如热情、愉快、乐观、明朗、奋发向上等。2、“体验快乐”,是专找或留住快乐,赶走或忘记苦恼;“快乐体验”,是以积极、良性的心态,去寻找、创造、积累快乐,即使遇到不快乐的事也可以当成、看成、理解成、体验成是快乐的事,这又高了一层境界。2020/6/1918(五)“白日梦”—联想—欲望或理想在睡梦中实现:1、“白日梦”(“幻想”)——大白天做梦,专想好事,甚至把过去的美事加以夸张,可打破时空,随意组合,进行自我欣赏甚至自我陶醉,以求自我安慰。可回到过去,也可超越现在去到未来,同过去、未来的人打交道。也可让无意义的东西变成有意义、有趣的东西。“心想事成”就是在做“白日梦”。2、“联想”、“想象”——在感知、记忆、思维的基础上,头脑中加工形成的一种新形象。可产生理想或幻想。理想的前提或基础是想象,人如果没有理想,就没有奋斗、前进的目标或方向。理想过高即“期望值”过高,与现实的反差过大,最终实现不了,成了幻想。但幻想可以通过“白日梦”和睡梦去“实现”。2020/6/19193、梦境和梦境分析在古今中外都有——⑴我国的黄帝“释梦”推知病疾。⑵周公“解梦”预知吉凶。⑶庄周“梦蝶”不知是自己在梦中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自己。⑷老百姓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做梦是白天心理活动的继续,由此可揣测人的所思、所忧、所欲、所惧等)的俗语,说“梦是反的”(有戏文说杨延辉与佘太君“要相见除非是梦里团圆”,《四郎探母》中的佘太君唱:“再若相逢梦中来。”《文昭关》中也有与这句基本相同的唱词——是因为在现实中团圆的可能性太小,只好做梦了),还说做梦“娶媳妇”。⑸古希腊的柏拉图很早就有论述。在其名著《理想国》中大意说,梦境是无意识得以发泄的最佳场所,在梦中人们会犯下各式各样的一切愚行与罪恶,若以梦境中的行为作为判罪的依据,那末很可能人人都是罪犯。2020/6/1920⑹还有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弗洛伊德一方面认为做梦是人们无理性的、野兽天性的表现;另一方面又认为人们在梦中也不是完
本文标题:心理减压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367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