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毕业论文:浅论土地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1-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行政学院研究生毕业论文浅论土地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年级:专业:教学点:研究生:指导教师:中国·贵阳2014年5月-2-目录摘要…………………………………………………………3一、绪论…………………………………………………4(一)、研究背景……………………………………………4(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现状概况………………5(三)、研究意义…………………………………………7(四)、我国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现状……………………10二、我国土地资源现状概况……………………………………13(一)、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13(二)、我国目前土地利用的主要板块----经济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8(三)、我国房地产开发中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21(四)、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现状分析……………………22(五)、影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24三、土地利用合理化建议……………………………………27四、结论与展望………………………………………………37致谢…………………………………………………………39-3-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及环境条件,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行为无时无刻地影响和改变着自身的生存环境,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各种环境条件协调发展。反之,盲目随意地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甚至于人为地破坏土地资源,必然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加强土地开发管理,实现土地合理高效利用,是在用地需求不断增长的形势下严格保护耕地、缓解用地压力、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途径【1】。本文在研究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基础上,以经济开发区及房地产行业为主要分析板块,研究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及土地利用结构等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针对目前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环境产生的恶劣影响,提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引用注释【1】:张凤荣,中国土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4-一、绪论(一)、研究背景人类所居住的地球从形成至今约经历了46亿年的岁月。在各种自然力的作用下,地球的环境一直相对缓慢地发生着变化。从人类出现以来,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叠加的交互作用已经使地球环境以前所未有速度和规模发生着巨大变化,人类活动也逐渐成为致使全球生态环境变化最活跃的营力。其中,土地的开发利用成为这一营力的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反映人与自然相互影响且交叉作用的关系,日益成为左右生态环境和谐的关键因素。土地是一切资源和环境要素的载体,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源泉,也是一项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土地资源不可替代性及其稀缺性,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必须向持续、高效利用发展。我国人口众多,一些地区土地资源稀缺,人地矛盾突出,所以,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可持续利用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对土地资源的掠夺式使用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切要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由理论走向实践。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或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过程。人类运用土地来满足自身需要,其一是指利用土地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用以满足人类生产和-5-生活;柒二是指改善生态环境,用以满足人类的生存。所以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包括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四个关键。利用是最终目的,开发是利用的基础,整治是利用的措施,保护是利用的战略。1992年联合国召开世界环发大会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议题。世界各国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根据各自特点制定切实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如今,生态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国际社会普遍重视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尤其重视的是土地资源的持续开发与利用。人口、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已作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和条件,大多数国家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背景下致力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对资源的竞争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问题。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备受瞩目,显要特征之一是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因此而连带的城市化区域的扩大,特别是大城市向周围郊区的迅速延伸。土地作为生态的载体,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必将引起各种生态系统类型、面积以及分布的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问题,。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来审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目前土地管理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现状概况土地可持续利用思想是在1990年的首次国际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研讨会上得到正式确认的,其后又分别在1991年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土地管理评价”中进行讨论,在1993年“21世纪可持续土-6-地管理”国际学术讨论会再次被提出进行讨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定义:土地资源分配合理及管理部门配置得当,使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达到最佳的利用方式,进而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保证土地资源潜力,防止土地退化,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可承受性【2】。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所面临的土地问题不同,所以,土地持续利用的定义则不同。相比之下,发达国家侧重生活质量,因而强调资源利用的环保效益;但发展中国家则重视提高经济效益,在此前提下保持生态的平衡,符合持续发展公平性准则。1989年,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持续性”被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Leopold持续农业研究中心首次提出【3】,指人类利用合适的作物、畜牧体系和农业投入支持来保证社会经济效用性,同时起到保持土地生产力和土地质量的功效。90年代以来,各国逐步重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相继展开土地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土地可持续性”含义的认知也有了变化,但总的来说,土地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土地的生产力、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研究也主要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展开。引用注释[2]:张风荣,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引用注释[3]:曹顺爱,冯科,江华。经济发达地区徒弟利用生态服务价值评价研究。-7-(三)、研究意义1、土地的开发利用这一人类的基本生产活动,与土地生态系统和功能密切相关。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直接影响来这一生态系统为人类所提供服务程度。研究分析认为,采用经济学研究的成果和手段来干预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地资源的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保护现有生态环境。以广州市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有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不能只单纯考虑对土地的利用以获取眼前的最大利用效益,而忽视土地利用对土地本身及其周围生态环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连带着建设用地需求的刚性增长,因此,研究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问题,应该在促使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规划,构建环境友好的土地利用模式,有利于土地可持续发展。2、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土地资源的和心地位是其它资源无法替代的。这种特殊性主要以土地资源的三大功能表现出来: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空间场所功能以及景观功能【4】。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主要基于对这些功能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人类利用土地创造财富满足自身需要,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资源;另一方面,为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而利用土地改善环境。因此,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包包括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四个内涵。引用注释【4】:黄伟,美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土地科学,2002-8-开发是人类通过某些特定的技术措施将一定的土地资源投入到特定的使用。特性的需求,克服原来土地的某些缺陷,进而对土地改良,如配方施肥、平整土地、水利设施建设等;保护是指为了达到持续地利用土地的目的,防止因土地质量降低而丧失某些特性,所采取的综合措施,以保持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所以,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在保护土地可持续利用过程中紧密联系、互相依赖。不可遗漏一方,否则将对土地资源进行破坏,从而影响生态平衡。如果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性作用长期积累,就会直接危害到地球上的生命支持系统,对人类自身构成毁灭性的威胁。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土地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成为自然资源研究的关键性领域。3、土地资源是农业的生产资料和对象,土地是农业的基础,农业是经济的基础,所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理解,发达国家偏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强调资源利用的环保效益;但发展中国家则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证生态平衡,也符合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公平性准则。土地资源可持利用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其次是从土地资源社会经济学意义上分析,主要体现在保持特定地块的特定用途。再次是从时间发展进程中来看,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则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更着眼于全体人类。最后,从系统论研究得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战略。-9-人类的进化和发展过程中,对土地无止境的需求造就了人地矛盾尖锐的局面,这将严重阻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对未来子孙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人类已经开始控制自身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协调人类与土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并且想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这一切旨在建立人类与土地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人类与土地能都协调的发展。4、随着当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深入的土地开发、空气、水资源的污染以及其他污染源的破坏,使土地在数量和质量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下降,集中表现为土地资源浪费、闲置、耕地锐减、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开发规划结构不合理等。忽视人类的居住生态环境建设,将导致日益严重的后果。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土地国情,加上调控手段的缺乏更加使这一问题变得尤为突出。目前我国还在采用“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保护环境”的任务显然需要有生态建设项目等措施支撑,关键的调控媒介残缺和监控手段定位不清,使保护环境的目标仅流于华而不实的口号。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地利用”的关键因素的良性作用发挥,同时也使二者相互依赖、协同演化的宏观环境逐渐恶化。综上,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从土地利用趋势出发,就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旨在为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工作提供帮助,减轻或避免土地利用的不利影响,同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之据。-10-(四)、我国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现状。1、我国土地资源自然地理条件及资源现状(基本国情)介绍:[1]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纬度从北纬3.58度〜53.31度(南北跨近50度),东西自东经73.40度~135.05度(跨经度近60度)。总面积960万km2【5】。由南向北依次出现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六个温度带。除仅占国土1.2%的寒温带热量条件较差外,其他各代的温度条件均能满足一年一熟至一年三熟。我国背靠地球上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_太平洋,因而形成世界上面积最大、最强烈的季风气候增温快、气温高;水热同步,有效降水量增加。我国土总面积960万km2,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第三位。人均占有面积只有世界人均数的29%,是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美国人均的1.8%、2.4%、7.0%和21%。人均耕地、草地、林地分别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33%、42%和26%【6】。其疆域辽阔、资源类型多样山地多、平地少;但存在耕地后备资源少、质量差;土地资源、人口分布不均等问题。中国是世界第三位的土地资源大国,南北跨越赤道带、热带、亚热带和北温带,东西由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引用注释【5】:严金明.中国土地利用规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50—17
本文标题:毕业论文:浅论土地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372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