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主讲教师:江海涛第一章总论一、公共建筑的分类在文明社会中,建筑不仅是人们遮蔽风雨、抵御寒暑、防止虫兽侵害而建造的赖以栖身的场所,同时也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功能载体。由此,我们一般将建筑分为三类:1、居住建筑2、工业建筑3、公共建筑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在上述三大建筑类型中,公共建筑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环境和场所,其涵盖的社会内容是最丰富的,所包括的建筑类型也是最多的,通常可分为如下十种类型: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商业建筑文教建筑办公建筑体育建筑医疗建筑交通建筑邮电建筑展览建筑纪念建筑景观建筑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商业建筑文教建筑办公建筑体育建筑医疗建筑交通建筑邮电建筑展览建筑纪念建筑景观建筑二、公共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公共建筑在城市建设中居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因而它是一项社会性、艺术性、技术性等综合性很强的设计工作。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公共建筑的设计工作主要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总体规划布局环境背景特色功能关系分析体形空间组合结构形式选择造型艺术创作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其中关键的问题在于确立正确的创作思想和方法,恰当地处理好功能、技术、经济和艺术等方面之间的关系,这是是做好公共建筑设计的基础。同时,还需要考虑地区特点、自然条件、环境特色、民族传统、审美观点、规划要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公共建筑设计的过程,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全面而又统一地解决矛盾的结果。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总体规划布局环境背景特色功能关系分析体形空间组合结构形式选择造型艺术创作《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这门课程将着重分析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共性问题,力求运用一般性的原则,阐明公共建筑中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从中了解到公共建筑设计中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从而获得指导实践、举一反三的效果。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三、公共建筑设计中的若干概念及辩证关系1、正确理解“建筑”的含义a、什么是建筑?建筑贯穿着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全过程,其涵盖的内容非常的广泛。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把建筑看成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这种空间环境在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的基础上,还应满足人们精神感受上的要求。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著名建筑大师赖特(F.L.Wright)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科学性的艺术。在这里建筑首先被定义为一种艺术形式,同时强调是受科学技术因素所制约的艺术。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b、建筑的本质是什么?有人问:一座桥梁和一幢房屋的区别在哪里?实际上他们疑问的是:建筑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在建筑学界古往今来流派众多,风格迥异,但对这个问题却有着基本相同的认识:建筑最原始的、本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建筑的空间性。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埏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道德经》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的目的在于空间。这可以从人们对建筑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加以佐证:1.物质方面的需求建筑的起源是原始人类为了遮蔽风雨、抵御寒暑、防止虫兽侵害而造的赖以栖身的场所,人们建造房屋总有其具体的目的和使用要求,获得实用的空间是主要目的之一,这就是建筑的功能性。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设计建造房屋的过程,就是根据需求划分出大小不同的空间,并对其加以分隔和围护,一切建筑都是从这种需要产生的。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2.精神方面的需求如同线条、色彩对于绘画,形体对于雕塑,空间对于建筑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建筑形式是由空间、形体、轮廓、色彩、质感、虚实……等多种要素复合而成的多义性概念,这些要素共同发挥作用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魅力。在这里,空间是最主要的,我们从建筑中获得的美感很大一部分是从空间产生出来的,其它建筑要素的作用最终是要通过它们对空间效果的影响来得以实现。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空间是建筑的主体并不意味着空间就等于建筑,建筑只有空间还是不够的,没有恰当的装饰,即使尺度、比例都很合适,仍然不是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被拙劣的配色和不良的照明所破坏的空间是很常见的。因此建筑艺术的魅力应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2、“实用、经济、美观”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建筑方针---“实用、经济、美观”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Vitruvius,DeArchitecturaLibriDecem)中,明确地指出过,建筑应具备三个基本要求,即:适用、坚固、美观。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梁思成先生在《建筑创作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曾对适用、经济、美观的问题做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适用’是首要的要求,因为归根到底,那是建造房屋最主要的目的。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了‘坚固’的要求,因为‘坚固’的标准首先要按‘适用’的要求而定。‘经济’……它是一个以最少的财力、物力、人力、时间为最大多数人取得最大限度的‘适用’(以及美观)的问题,……”。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多年来,在实践中我们已摸索出了适用、经济、美观三者的相互约制、相互协调和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这要视建筑性质、建筑环境、地方特色、审美要求及投资标准而定,绝不能过分地强调某一方面,使三者关系失调,导致不良的后果,因而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在功能关系合理,且在工程技术、物质条件和投资标准的具体情况下,创造出高超的艺术形式,同样是公共建筑创作中极为重要的问题。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探索一种建筑形式,它既是我们有限的物力之所能及的,同时又是尊重自己文化的。”贝聿铭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3、建筑与功能的关系在建筑中,功能一般表现为建筑的内容,而空间则体现为建筑的形式,因此功能与空间的关系可以用哲学上“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原理来加以解释,一方面功能决定着空间的形式,另一方面,空间的形式又对功能具有反作用。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公共建筑功能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为:a、功能分区b、人流疏散c、空间组成d、室内外环境的关系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公共建筑设计中具有共性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的问题。其他诸如建筑空间的大小、朝向、形状、日照、供热、通风、采光、照明等问题,也应在设计中予以充分的重视,本课程由于时间所限无法之一详细论述。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4、建筑与艺术的关系建筑艺术不象其它艺术形式那样直接,而是蕴涵于整个空间与环境中,空间的艺术感染力由建筑环境的总体构成来传递。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它是人们人事各种活动的功能载体,一切文化现象都发生其中,同时建筑既表达着自身的文化形态,又比较完整地反射出人类的文化史。同时,建筑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也就必然映射着人与人的集合——社会,人类社会的各种特征都会在建筑中有所反应。因此建筑的审美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受到文化、宗教、民族、地域等多方面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再加上自然条件的不同,使得世界各地、古今中外的建筑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可以看作是受功能要求制约的实用空间和受审美要求制约的视觉空间的综合体。虽然并非所有的建筑空间都能够达到艺术创作的高度,但至少应该满足人们起码的精神感受,给人们以视觉上和感官上的愉悦,这就要求人们在创造建筑空间时,必须遵循美学原则来构思设想,直至把它变为现实。由于美学本身高度的抽象性和复杂性,而人的审美观念则有着很大的差异,于是人们不禁要问,形式美学究竟有没有原则呢?答案是肯定的。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形式美学的原则与审美观念是两种不同的范畴,不能混为一谈或相互否定。前者是带有普通性、必然性和永恒性的法则;后者则是随着民族、地区和时代的不同而变化发展的,较为具体的标准和尺度。前者是绝对的,后者是相对的,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形式美学的原则应当体现在一切具体的艺术形式之中,尽管这些艺术形式由于审美观念的差异而千差万别。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5、建筑与技术的关系在前面我们讨论了空间与功能、空间与艺术的关系,而建筑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技术是建筑的构思、理念转变为现实的重要手段,建筑技术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结构、消防、设备、施工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中结构与建筑空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人们建造房屋使用各种材料,并巧妙地将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出材料的力学性能,使之具有合理的荷载传递方式,整体与各个部分都具有一定的刚性并符合静力平衡条件,这就形成了建筑的空间结构。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我们通常将符合功能要求的空间称之为适用空间,将符合审美要求的空间称之为视觉空间,将符合材料性能和力学规律的空间称之为结构空间。三者由于形成的根据不同,各自受到的条件制约和所遵循的法则也不同,但在建筑中它们是合而为一的。我们从事建筑设计就是要将三者统一为一个整体。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结构作为实现建筑功能和审美要求的技术手段,要受到它们的制约。就互相之间的关系而言,结构与功能之间通常更为紧密一些。人们的功能要求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有相应的结构方法来提供与功能相适应的空间形式。建筑学专业二年级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另一方面,结构型式的选择不仅要受功能要求的影响,同时还要服从审美的要求。一个好的结构方案应该是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标题: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375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