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造纸印刷 > 帛书老子道德经注解(精简版)
-1-帛書老子注解-2-說明1.本書以帛書《老子》甲本爲底本,參照乙本、通行本及郭店楚簡《老子》校正並注解。帛書《老子》甲本、乙本,分別簡稱爲“甲本”、“乙本”,郭店楚簡《老子》簡稱爲竹簡本。竹簡本共分三篇,簡稱爲“簡本甲”、“簡本乙”、“簡本丙”。2.本書的分章,參考通行本《老子》,但排序則按照帛書本《老子》的順序,從“德”篇(上德不德)開始。3.本書的章节內容,在竹簡本中有原文的,在帛書本章節下面注明其在竹簡本中所在篇目。如需查閱竹簡本原文,可從我的《楚簡老子注解》PDF電子書中查找關鍵字。4.帛書《老子》这个版本,要認爲是繼承並完善了古本《老子》(如竹簡本),是在古本《老子》基礎上的再創作。章節中的一些文字及意義已經有所改變。本電子書盡量保留帛書本原貌,理解時應該與竹簡本有所區別。5.帛書本《老子》中的少量古文字無法在電腦中正常顯示,以造字補充。古字的注解以本義爲主。無法識別和理解的古字,參照其它版本校對、理解。上文注釋過的古字,下文中一般不再注釋(字意不同的除外)。6.本書(PDF電子版),上傳到網絡供網友瀏覽、下載。版權所有,請勿抄襲。如專家、學者引用本電子書內容,請注明出處(或在參考書目中注明:電子書《帛書老子注解》及作者)。7.本書許多注釋內容不同於歷代《老子》注釋本(包括當代老學專家、學者的注解),所以可能存在一些錯誤或不足,這也是因爲本人水平有限的關係,誠請同道批評、指正!-3-上篇德經第一章【原文】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爲而无以爲②也。上仁③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④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故失道⑤。失道矣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⑥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⑦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亓⑧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實而不居亓華。故去皮⑨取此。【注釋】①上德不德:上,高。德,從彳、悳(竹簡本中“德”皆作“悳”。悳,音“得”,《說文》:內得於己,外得於人),指品德,得到(內涵更豐富,如政治上的得人心),它與個人的修養及行爲有關。上德,品德高尚的人。不德,不保守自己的“德”。②无爲而无以爲:无,“無”的古文。爲,古文像兩母猴相對形,意指做作、表現。无爲,即無所表現、無所作爲(不胡作非爲),無爲也指人的自然、開放的狀態。无以爲,韓非子《解老》中作“無不爲”,但帛書《老子》甲、乙本,及通行本皆作“無以爲”。無以爲,尹振環譯爲“無以私爲”,戴維譯爲“無心作爲”,這裏或指不依賴於個人的作爲(參照“夫唯无以生爲者,是賢貴-4-生”理解)。③上仁:仁,仁愛,親愛。上仁,最注重仁愛的人。④上義:義,權威,威嚴。上義,最注重權威的人。⑤道:从辵、首,本意指“前途”、“道路”。老子所說的“道”,本指博大而無限的“空間(宇宙)”,引申爲天地萬物的生存、發展之道(道,滋生萬物,並給予萬物生存與發展的無限空間)。⑥泊:漂泊、漂浮。⑦道之華:華,繁華、浮華。道之華,意指明白很多道理。⑧亓:從一、丌(下基),即“其”,甲本上半部(從“上德不德”到“恒與善人”)皆用“亓”(個別地方除外),下半部(從“道可道”到結束)皆用“其”。從一、丌,似有特定的意義。⑨皮:外表、表面,或通“彼”。乙本作“罷”。【譯文】品德高尚的人不保守他的“德”,所以不斷有德。品德低下的人保守他的“德”,所以無德。品德高尚的人無所作爲而不依賴於個人的作爲。最有仁愛之心的人有所作爲而不依賴於個人的作爲。最有權威的人有所作爲而有賴於個人的作爲(勉强他人按照個人的主觀意志行事)。最重視禮節的人有所作爲而沒有人響應。因此,只能自己動手,勉强行事了。因此失去了“道”。失去了“道”,而後(失去的)是“德”。失去了“德”,而後(失去的)是“仁”。失去了“仁”,而後(失去的)是“義”,失去“義”之後,他的“禮”也失去了。因此重視禮節的人,不能忠實地待人,卻會成爲動亂的罪魁禍首。具有以上認識的人,懂得很多道理,卻是走向愚昧的開始。所以大丈夫爲人忠厚而不輕薄,樸實而不虛華。因此去除輕薄、浮誇的行爲,而保持樸實、敦厚的品質。【章旨】本章的要點是“德”。德,得之於“道”。老子所說的“德”,主要體現在自然、理性方面。正如下文所說:上德如浴(山澗)、-5-上德無爲。上德之人以謙虛爲本,有所得到卻不保守,積極進取,所以能不斷有德。上德之人以理性地態度在實際中作爲,而不是主觀、盲動,胡作非爲,所以能夠在實際中不斷發展和進步。上德之人的“無爲”態度,區別於上仁、上義、上禮之人的“有爲”態度。上禮之人,以禮待人,卻德行有限,又不缺失仁愛之心和威嚴,所以有所作爲也沒有人響應,所以“道、德、仁、義、禮”都失去了。最後成爲了“禍亂”之首。所以老子認爲:作爲人應當腳踏實地,而不要虛偽、浮夸。第二章【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霝①,浴②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爲正,亓致之也。胃天毋已清將恐蓮③,胃地毋已寧將恐發④,胃神毋已霝將恐歇,胃浴毋已盈將恐渴⑤,胃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欮⑥。故必貴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⑦。夫是以侯王自胃孤寡不⑧,此亓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與⑨无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⑩。【注釋】①霝:通“靈”,靈通。②浴:山澗,山谷間的流水。③胃天毋已清將恐蓮:胃:通“謂”,說。毋,不可,不使。蓮,甲本缺,通行本爲“裂”,從乙本補,意指毀滅。④發:爆發,震動。⑤渴:枯竭。-6-⑥欮:甲本原缺,從乙本補,通行本作“蹶”。通“厥”,跌倒、失敗。⑦:從亓、土,即“基”。⑧孤、寡、不:,通“穀”,莊稼和糧食的總稱。不,意指不善(能力有限、不善於爲人處事)。孤、寡、不,是古代帝王、諸侯的謙稱。⑨與:乙本作“輿”。本義參與、給予。這裏似指人的言行表現。⑩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是故,所以。祿,通“碌”。祿祿,珍貴的玉石。硌,音“洛”,大石頭。硌硌,奇異的石頭。【譯文】自古以來,能夠得到自身本質的有:天得到它的根本是清靜;地得到它的根本是安寧;神靈得到它的根本是靈通;山澗得到它的根本是充盈;侯王得到他的根本是保持端正的態度。他(它)們各自尋求得到自身的根本。天如果不能清靜,恐怕將要毀滅;地如果不能安寧,恐怕將要震動;神靈如果不能靈通,恐怕將要停歇;山澗如果不能充盈,恐怕將要枯竭;侯王如果不使自己具有高貴的品質而身居高位,恐怕將會被推翻。所以要具有高貴的品質,必定要以卑賤的身分爲根本;要處於崇高的地位,必定要以低下的地位爲基礎。所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善))”,難道是他們真的很卑賤嗎?不是的。因此,雖然他們多次這樣自稱,卻並不會降低他們的身分、地位。因此,無欲的話,美玉就如同一般的玉,奇石就如同一般的石頭了。【章旨】本章的要點是“端正”。一是天地、萬物的根本。侯王的根本是端正的態度。器皿端平了,而有利於容物。侯王品行端正就能具有高貴的品質,就能有利於“德”。侯王自稱“孤、寡、不穀(善)”,就是表明自己不忘根本(即低下、卑賤的身分)。高樓大廈之所以-7-屹立不倒,就是因爲基礎牢固、直立而不傾斜的緣故。第三章【原文】上士聞道,堇能行於亓中①。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爲道。是以建言②有之曰:明道如孛③,進道如退,夷道如類④;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揄,質真如愉⑤,大方无禺⑥,大器曼⑦成,大音希聲,天象无刑⑧,道⑨无名。[竹簡原文參見簡本乙]夫唯道,善始且善成。【注釋】①堇能行於亓中:甲本原作“堇能行之”,從竹簡本校補(這樣意思更明確)。堇,通“勤”,努力,盡力。②建言:立言,確立精要、可流行的詞語。③明道如孛:甲本原缺,乙本作“明道如費”,通行本作“明道若昧”,這裏參照竹簡本“明(道)女孛”校補。孛,音“備”,古書上指光芒四射的彗星,雖明亮卻不耀眼,意暗昧、隱微。④夷道如類:夷,竹簡本作“”,即“遲”,意指遲緩、通達。夷,從大、弓,像人拉弓的形象。夷道,意指模仿“道”。類,相似,同類。⑤建德如揄,質真如愉:甲本全部殘毀。參照竹簡本、乙本及河上公本校補,揄,從手、俞,音“愉”,似指引入、創造。愉,從心、俞,本意喜悅,這裏指性情和順。⑥禺:甲本原缺,從竹簡本、乙本補。禺,獸名,一種猴。這裏意指不正常的形態。-8-⑦曼:甲本原缺,乙本作“免(或爲‘晚’省)”,通行本多作“晚”,這裏从竹簡本校爲“曼”,意指逐漸、連續。⑧刑:竹簡本作“坓(古文‘型’)”,通行本作“形”,通“形”,意形狀。⑨:同“褒”,音“包”,本指寬大的衣襟、衣袍後裾。這裏意指博大、無限的形象。【譯文】上等的士人聽說“道”,努力實行於其中;中等的士人聽說“道”,好像感覺到它的存在,又好像感覺不到;下等的士人聽說“道”,只是大笑;而笑都不笑的人,是沒有能力爲道(做大事)的人。所以有這樣的幾句話說:明白“道”如同暗昧,進入“道”如同後退,模仿“道”如同與“道”類似;品德高尚的人如同山澗,最清白的人處於卑下的地位,德行深厚的人好像永遠不會滿足;建功立業好像需要不斷引導,質樸純真的人性情和順,穩重大方的人不猥瑣;大的器物逐漸完成,大的聲音能夠傳播到很遠;天的形象沒有具體的形狀,“道”博大無限而沒有具體的名稱。只有這個“道”,善於開始且善於完成。【章旨】本章的要點是“行道”。上等的士人,聽說“道”,通過思考而能夠了解它,所以能夠實行於大道之中。中等的士人,對“道”的理念了解不深,所以只能半信半疑。下等的士人,不理解“道”是什麼,也不明白事物的發展、變化之理,但知道實幹,所以會嘲笑那些談論“道”的人。不笑的人,因爲不瞭解“道”,不明白事理,而心事重重,所以說沒有能力實行“道”。“道”的本質是虛無不可見的,所以明白“道”的人如同暗昧。從“明道如孛”到本章結束,主要是希望人們保持良好的品德狀態,在實際中不斷地發展和進步。進入“道”如同後退,主要體現在人的思想或精神上的“退一步”。退一步,才能符合於“道”的原則(從主觀-9-到客觀,從有爲到無爲,從片面到全面,就退一步,反而能使人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上德之人如同山澗,則體現了人的博大胸懷和謙虛態度。第四章【原文】反也者,道之動也①。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竹簡原文參見簡本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②。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爲和。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之而益,益之而③。故人之所教,夕議④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爲學父⑤。【注釋】①反也者,道之動也:竹简本作“返也者,(道)僮也。”反,通“返”,返歸,返回。也,指根本。反也者,即返本還原。道之動,指“道”的運動,或指符合於“道”的運動。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先於天地而産生的,博大而統一的空間(宇宙),這個博大而統一的空間(宇宙)又產生了天與地這兩者,天與地這兩者又產生了能夠形成生命萬物的第三者物質(生命的基礎物質,比如水、空氣),這些第三者物質最後產生了千差萬別的萬物。(參見許慎在《說文》中對“一”的理解: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③勿或之而益,益之而:勿,似爲“物”省。,通行本作“損”,通“損”,減損、减少。④夕議:夕,夜晚。議,思考,論證。-10-⑤學父:指老師。【譯文】返本還原,是“道”的運動。虛無、柔弱,是“道”的作用。天下萬物都是由有形的物質産生的,而有形的物質則是從虛無之中產生的。“道”產生了博大而統一的空間,就是一。這個博大而虛無的空間又產生了天、地這二者,天、地這二者又產生了實際中的有形物質——原始的非生命的物質,如水、空氣等,這三者共同作用而產生了千差萬別的萬物。萬物背負着陰氣而包裹着陽氣,呼吸空氣而可以調和陰陽。天下人所厭惡的,只是“孤”、“寡”、“不穀(善)”,而王公們卻以此自稱。萬物的存在,或許不斷地損減而有益,不斷地獲益反而損失。人們教導我的知識,通過夜晚的思考而可以教導別人。所以優秀的人,不會陷入到死亡的境地,我將把他們當作學習的榜樣。【章旨】本章的要點是“道的作用”。“道”的本質是虛無、柔弱,所以能發揮作用(就像博大無限的空間,能够包容萬物一樣)。“道
本文标题:帛书老子道德经注解(精简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380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