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讲义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第一章美术与学前儿童美术第一节美术美术是人类艺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一种,幼儿美术教育可以通过幼儿与美术的接触,增进其对绘画形式、内容的了解,促进认知经验、语言表达、情感涵养、自我动手等各方面的发展,其教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一、美术的发生和发展(一)美术的发生1、模仿论主要观点: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美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艺术创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亚里斯多德2、游戏论(“席勒—斯宾塞理论”)主要观点:人的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剩余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3、表现论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4、巫术论认为美丽的史前壁画与审美无关,是史前人类企图以巫术为手段保证狩猎成功。5、劳动论认为美术起源于劳动。(二)美术的发展史前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半殖半封新中国二、美术的主要类型(一)绘画从工具材料看,绘画可分为水墨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从题材内容看,绘画可分为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等;从作品的形式看,绘画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连环画等。(二)雕塑雕塑是用可雕刻和塑造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基本技术来分,雕塑可分为雕和塑。从表现形式来分,雕塑可分为圆雕和浮雕。(三)工艺美术(四)建筑艺术(五)工业设计美术美术的构成:造型、构图、色彩。第二节学前儿童美术一、学前儿童美术的涵义学前儿童美术应该涵盖学前儿童与美术(视觉艺术与操作)之间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包括学前儿童对美术语言的思考、领悟,学前儿童对美术材料的操作游戏,学前儿童的美术创作过程与作品。(一)学前儿童对美术语言的思考、领悟学前儿童对美的感觉,是学前儿童对视觉艺术领悟的认识与开始。在接受环境影响的同时,儿童的审美思维也逐渐得到发展。(二)学前儿童对美术材料的操作游戏学前儿童对美术材料的尝试与操作使得他们开始了美术造型活动。这种造型活动最初仅仅是一种游戏。孩子一岁多开始握笔,此刻,在孩子的眼中,画笔与其他玩具是一样的,只是玩法不同而已。玩(无意义的绘画)——有意义的绘画——画出成人能理解和认可的图画。这个过程有赖于孩子肌体的成长、心理的发展、小肌肉群的成熟、眼手协调能力的进步。操作工具:笔、黏土、剪刀、纸张、颜料……(三)学前儿童美术创作过程与作品学前儿童的美术创作过程实际上是学前儿童借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的过程。这种表达表现,促成了他们与世界的沟通交流,同时也享受这一过程带来的安慰与回应。二、学前儿童美术活动过程的特点(一)学前美术活动过程是多感官共同参与的整体性过程(二)学前儿童美术活动过程是一个通过模仿不断学习的过程(三)学前儿童美术活动过程是一个不断对话、不断探索的过程三、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阶段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是有顺序和阶段性的,不分国界与性别,所有身心正常发展的儿童,其美术能力发展的顺序是惊人一致的。透过儿童不同阶段的绘画作品,我们能看到这个儿童此阶段的感觉、记忆、认知、思维等状态,他的肌肉协调性、操作能力、控制能力的发展水平。美国学者凯洛格对100万张儿童画进行研究与归纳,发现幼儿绘画的发生规律是:涂鸦线——图形——图形组合——圆圈与太阳——蝌蚪人——人以外其他的初期图形。(一)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1、涂鸦期(1.5岁—3.5岁)启示:①重视涂鸦,不加以制止,创造条件;②发挥适当作用——鼓励、倾听、尊重2、象征阶段(3.5岁—5岁)造型特点:典型代表“蝌蚪人”色彩特点:能辨认红黄蓝绿主要色相;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自由涂抹;涂色杂乱;构图特点:罗列形象,无刻意安排启示:①保证幼儿适当的绘画工具;②保护兴趣、鼓励作画、口头赞赏;③丰富幼儿生活和视觉经验3、图式阶段(5岁--7岁)造型特点:流畅线条、细节表现色彩特点:色彩丰富、色调和谐、涂色均匀构图特点:注意比例、位置关系,出现“透明画”、“基底线”启示:①多手段激发创作热情②提供机会加深对生活、世界的感知和体验,扩大创作与表现的的范围和主题③提供多种绘画工具材料让幼儿选择④幼儿绘画中独特的表现形式(二)学前儿童手工能力的发展1、玩耍阶段(2-4岁)启示:①态度上鼓励;②提供必要时间、空间、材料和工具;③教幼儿正确使用工具的方法2、直觉表现基本形状阶段(约4-5岁)启示:①鼓励并引导儿童使用不同材料工具;②增加儿童的成就感和活动兴趣3、样式化表现阶段(约5-7岁)启示:①鼓励幼儿利用多种材料实现自己的创意;②鼓励同伴合作完成大型手工作品三、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一)本能直觉阶段(约0-2岁)1、对颜色的早期直接审美感知儿童早期对暖色、明亮的色彩比较喜爱2、对形状的早期直接审美感知儿童早期对复杂图形比较偏爱(这些本能反应为以后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做心理准备)(二)主观的审美感知阶段(约2-7岁)(1)关注作品内容多于形式欣赏作品时,首先感知的是作品的内容;但对作品内容的把握是浅表的。(2)初步关注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对线条、形状的感知;对色彩的感受;对空间构图的感知;对情感表现性的感知。(3)儿童对美术作品的偏爱和评价标准偏爱:再现性作品和能够识别出作品中所描绘对象的非再现的作品;判断标准:①作品画得像不像;②作品绘画技巧;③色彩、形状、整体的形式特征(形象简练、色彩丰富);(4)幼儿对作品题材的熟悉度。第三节幼儿美术活动及作品赏析一、幼儿的年龄差异与绘画表现力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赏析要建立在掌握幼儿各年龄阶段的美术特点及表现规律的基础上。幼儿的绘画表现力和智力发展是同步向前的二、幼儿美术造型中的“像”与“不像”幼儿美术作品中的“像”应该是广义的:凡是能把一类事物的基本形象特征表现出来,就可以说“像”。“像”应该是基本像,包括两层含义:1.幼儿所画的物体应该是一类事物的基本特征的反映。2.通过物象可以看出画的是什么和要传达的意义。儿童绘画在其“意”,而不是在其“形”。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只要作品中的形象达到了基本像的水平,造型就是成功的,就应该得到理解与认可。此外,成人需要更多地分析作品中表现的事物是否丰富,是否有儿童独特的体验与创造想象,作品是否反映出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否有认真、大胆和自信等特点。三、幼儿美术作品中表现力的丰富与童趣丰富主要有两个方面。1.画面中所表现的主要事物本身的内容以及与主题有关的其他事物内容是否丰富。案例:主题:穿裙子的小朋友2.画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物体、形状、线条、色彩等的变化程度,即画面的生动、复杂程度。我们认为在儿童有能力画出比较复杂的线条、形状、色彩时,就要尽量引导他们避免绘画的简单化,否则就会限制儿童的绘画表现力。趣味性是指幼儿画的作品内容风趣活泼,画面常常以简练的线条表现生动有趣的内容。案例:捉蝴蝶对有趣味性的作品,不能以画面表现是否丰富来评析,而应把趣味性作为评价的焦点。四、幼儿美术作品中的认真、大胆与自信认真、大胆与自信,是幼儿美术作品中所反映出的良好个性品质,是通过美术教育而逐步建立的情感、意志和性格方面的积极特征。这种特征在幼儿美术作品中式比较容易确认的五、幼儿美术作品中的个性与风格因为幼儿的年龄、性别、民族、喜好以及生活环境、性格、气质、智力能力等的不同,形成了幼儿不同的个性,表现在美术作品中就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画风、效果。六、幼儿美术作品中的想象力、创造力与表现欲幼儿美术作品,最使我们兴奋,也最值得珍惜的就是幼儿大胆的想象力、奇特的创造力、无拘无束的表现欲望。幼儿把自己感受到的信心用美术工具表达出来时,这种心理活动往往不受时空概念的限制,具有联想和幻想的倾向。总之,幼儿美术作品没有对与错,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析要结合年龄看智力,结合习惯看表现力。教师要学会赏析幼儿作品,通过作品了解幼儿的许多方面,为幼儿自然地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以美术特有的艺术语言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第二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指导原则第一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一、工具论和本质论工具论:美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活动促进儿童个性的健全发展,强调美术活动的教育功能,把美术视为对儿童实施教育的手段,借以达到培养人的教育目的,用艺术影响人的行为和人格,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使人的精神进入高尚的境界,从而造就健康和谐的人。本质论:强调以学科为中心,主张实现美术学科的自身价值。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儿童了解美术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发展他们的审美判断能力,使其创造具有美感的表现性的美术作品。工具论优势:以儿童为本位,儿童美术发展应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通过自发、自由的自我表现和创造来认识世界。局限性:儿童自由表现潜能时,往往容易陷入缺乏指导的境地,自由创造也难以实现。本质论:优势:儿童美术的学习并非成长的自然结果,不应剥夺儿童能够从美术中得到的东西。局限:过分强调美术教育的系统性,势必限制了美术活动中儿童在创造力和自由个性表现方面的发展。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及目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有两种情况1.对单纯的、自然的美术活动进行认识、指导,使之成为能够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和谐发展的活动。案例:孩子们在画草地的时候,虽然有感性认识,也有一些想法,但是往往不知道怎么画才好,这时老师就指导孩子装饰草地,把大块的白纸用彩笔一笔一笔地画上草,少留空白,画满小草。2.从学前儿童教育需要出发,以美术为平台、手段,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和谐发展的活动。案例:为了让小朋友学会盖被子,老师设计了“我给娃娃盖被子”的主题美术活动。活动的开始是老师利用毛绒玩具小鸭引出的——小鸭子这几天没有到幼儿园来,是因为没有盖好被子着凉了、发烧了,为了早日来幼儿园,想让小朋友教它怎样盖被子。老师想知道我们班所有的小朋友是不是都会自己盖被子,但是没有那么多的玩具,怎么办?引导孩子们想办法,孩子们想出自己画小娃娃,剪下来,并用带来的小手绢当被子给小娃娃盖上。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任务(一)使学前儿童喜爱美术活动,保持对美术活动的兴趣。1.幼儿是否喜欢美术活动的标志:是否愿意参加各种美术活动。2.孩子对什么样的美术活动感兴趣?3.如何保持对美术的兴趣如何激发兴趣是一个很重要也很困难的课题,不要仅仅着眼于每一次艺术活动的开始阶段,应贯穿始终。给大家一个参考建议:开始阶段——鼓起积极性和自信心。进行过程——激活思路触发创新活动。结束阶段——自我欣赏和获得满足。①对新奇的美术活动工具、材料、表现手法充满好奇;②孩子喜欢按自己的意愿望去操作、表达,即幼儿希望对工具材料有比较自由的操作空间。③美术活动生活化、游戏化。④美术活动的设计要满足幼儿好奇、好动、好玩、好自主的特点。(二)丰富学前儿童美术实践经验,建立初步的审美意识。美术实践活动:让孩子参与和接触尽量多的美术类型,欣赏古今中外美术作品,开阔儿童的审美视野。注重孩子对各种造型元素的认识,尝试各种媒介物的不同性能。(即形状、物体和材料的视觉探索,各种色彩的视觉探索;手写、复写、印制、绘制、着色、拼贴等操作探索)(三)发挥美术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学前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允许学前儿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美术表现活动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创造性的美术活动给他们提供各种美术活动的工具与材料,任儿童自己去选择与运用总之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宽松、舒适、自由、开放的环境,让儿童去创造、表现、想象、探索、发挥,从而实现情感调节,进而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第二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指导原则一、恰当适度的处理操作因素与艺术因素的关系在儿童绘画过程中,如果只鼓励自由表现,而没有表现方法的学习,儿童在美术创作时就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严重影响他们创作的自信和表现质量。事实上孩子在进行美术创作时内心都会产生需要他人帮助的愿望,学习一些基本的简单操作技能为幼儿自由的创作奠定基础。二、突出
本文标题: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383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