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省市级领导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素材172例
省、市级领导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素材172例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对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2.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当前,我们必须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从法治上为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光明前景。3.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决定》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进一步作出系统部署,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4.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全面依法治国的任务仍然艰巨繁重,法治领域改革面临许多难啃的硬骨头,必须继续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将法治中国建设向纵深推进。5.《决定》明确要求,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五大体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具体目标。6.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必须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不断提高立法效率,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体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规定和社会规范体系,不断增强法律规范体系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基本依据。7.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联结良法与善治的桥梁。当前,法律执行和实施仍然是最大的短板,这些法治实施中的问题应当成为厉行法治的聚焦点和发力点,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确保法律法规全面有效实施,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法治优势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政治优势和治理效能。8.加快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要抓紧完善立法、执法、司法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9.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至关重要。要切实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方向引领和政治保障。要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10.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保障。依规治党深入党心,依法治国才能深入民心。要坚持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相衔接相协调,实现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相贯通,充分发挥依规治党对依法治国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全面提高党依规治党和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11.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决定》提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明确了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重要制度措施。针对现实生活中宪法实施存在的一些问题,《决定》强调,“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对全社会增强忠于、遵守、维护宪法的意识,树立对宪法的信仰和敬畏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以确保宪法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统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12.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当前,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我国现行立法体制机制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需要切实加以完善。为此,《决定》强调,必须“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立改废释并举,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同时,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立法重点任务,《决定》要求“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要领域立法,加快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以良法保障善治。”13.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决定》强调,“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同时,对执法司法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审判制度、检察制度,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律师制度,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14.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决定》强调,“保证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依法正确行使,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坚决排除对执法司法活动的干预。”在工作重点上,《决定》要求:“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加大对严重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实行惩罚性赔偿制度,严格刑事责任追究。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夯实依法治国群众基础。”为了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表率作用,《决定》指出:“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以及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15.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必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16.“党统一领导”,就是整个这个监督体系是要置于党的领导之下,用党的领导统领整个监督体系。2018年制定的监察法明确提出,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监察工作的领导,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纪委和监察委合署办公,各级监察机关负责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予以监察监督。党统一领导反腐败体制机制,可以集中优势,充分发挥其效能。17.“全面覆盖”,就是应该监督到行使权力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监督到所有的人,尤其是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应该全覆盖。监察法的制定实际上已经实现了这一项要求,就是做到了对行使公权力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不仅要对公职人员进行监察全覆盖,而且对公权力行使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也应该监督全覆盖。行使公权力的不同领域、不同方面、不同阶段都应该接受法律的监督。18.“权威高效”,就是强调监督必须具有权威性,是高效率的。我们的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实际上已经构建起了一个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下一步就是形成更好的治理效能,建立更加完备、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监督制度,让这个制度体系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好地运行,产生更好的治理效能。19.强调制度的重要性。公报中“制度”一词出现77次之多,说明“制度”是这次全会的重点议题。在我们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特别是已经取得了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历史性成就之时,有必要系统总结我们的国家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哪些特色、具有哪些显著的优势,同时也要对当前制度存在的问题、制度如何发展完善进行深入思考。治理体系是制度运行和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应该说,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我们的治理体系日趋完善。这次全会强调我们最终目标是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那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际上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否足够完善,是否成熟定型,其优越性能否充分展现。因此,更加成熟定型完善的制度体系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政治性的问题。有一套好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并且能够持续地发挥作用,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才能够有力地支撑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强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的机构、制度运行的程序方法以及实现的效果。制度是一套规则体系,更多意义上是静态的东西,如何把制度优势转化成一种治理的效能,实际上是依靠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这也是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一方面要有日益成熟定型的制度安排;另外一方面要把这个制度运行好、执行好,要尊崇制度、执行制度、维护制度,树立制度的权威,要让好的制度通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转化成治理效能,最终实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21.提出了制度建设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任务。这次全会明确地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十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是用“坚持和完善”来表述的,涉及到了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最终目标就是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22.深刻自觉,就是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社会在走向伟大复兴征程中,国家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应该坚持什么、巩固什么,完善什么、发展什么,有着坚定的自觉。知道什么是必须坚定不移需要坚持的,什么是要与时俱进改革和创新的。23.显示了高度的制度自信。十九届四中全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明确为科学的制度体系。这一科学的制度体系有什么显著优势?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70年来能取得如此大的社会经济发展奇迹,能实现“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之治”,就是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对它高度自信。24.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自强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还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还需要让制度更加强大,所以又提出了13个方面完善和发展的方向和要求。25.公报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升到如此高的战略层面,这意味着制度建设和治理现代化是一项涉及顶层设计的战略议题,并将决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26.本次会议回答了涉及国家治理的若干重大问题,这涉及国家治理体系包括国家治理能力如何衡量,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何以完善等问题。尤为重要的是,本次会议明确了国家治理体系的结构和特征,确定了国家治理能力的衡量标准和现代化路径,以及如何让制度真正发挥作用的政策方针。27.本次会议阐明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四梁八柱,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包括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民生保障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及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13个领域的制度体系。这些领域的具体制度体系相互衔接并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有层次和行之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28.国家治理涉及方方面面的制度,本次会议明确了在国家治理中发挥根本作用、至关重要和不可替代的根本制度,从而厘清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要素和结构关系。在这些根本制度之下则是各个领域具体运转的规则、程序和规范,它们为这些核心制度的有效运转提供了有力支撑,并反过来受根本制度的指导和制约。由此可见,会议为今后各个领域的制度建设和完善明确了方向和路径,有利于各方面制度的体系化和现代化。29.会议明确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方略、路线图和时间表,特别强调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这就说明要充分发挥中国各方面制度的优势,持续不断地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使
本文标题:省市级领导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素材172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389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