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师说韩愈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①明人将韩愈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②“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③“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种文体。“说”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写作背景读准字音①句读.()②经传.()③或不.焉()④老聃.()⑤谀.()⑥贻.()⑦苌.弘()⑧欤.()⑨嘉.()⑩嗟.乎()⑪乐.师()⑫师襄.()答案:①dòu②zhuàn③fǒu④dān⑤yú⑥yí⑦chánɡ⑧yú⑨jiā⑩jiē⑪yuè⑫xiānɡ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受”通“授”,讲授承接连词疑问代词,谁转折连词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跟从指示代词,那些动词,成为求学的人用来……疑难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介词,在介词,比承接连词以之为师发语词哪里知道取独因此,所以存在的地方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从师的必要性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从两个角度阐释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从师的风尚取独超出(一般人)以……为耻尚且,还承接连词低于……的原因揣度语气副词,大约,大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对于以……为耻指示代词,那些代词,指书文辞的休止和停顿指示代词,那些宾前,不知句读通“否”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他同他(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代词,这些以……为耻拜别人为师这类人代词,那些名词作状语,成群恢复不屑与之同列竟反问语气词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古之圣人——今之众人择师教子——自身耻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论述中心1“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2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耻师大遗3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固定的老师以……为师这类人不一定介词,比懂得道理专门研究代词,此第三自然段作者举孔子的例子有何作用?至圣先师阐明从师的意义说明从师的原则与上文形成呼应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先秦及秦汉散文普遍音节助词,不译介词,被介词,向目的连词,来赠送代词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一段)(二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三段)1、老师的作用2、从师的必要3、择师的标准1、古今对比(纵比)2、自己与孩子对比3、巫医、乐师等与士大夫对比(自比)(横比)以孔子为例(四段)交代写作的缘由,委婉发出倡议:好古文,行古道!阐述道理正反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圣人无常师写作特点第一,运用多种议论方法和技巧。(对比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第二,在语言上善于创造性地运用排偶句式。第三,句式上骈散结合,错综变化。还创造性地采用接句法。第四,结合丰富多变的句法,作者在语气语调的运用上也婉转多变,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五、特殊句式二、古今异义三、一词多义四、词类活用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从师学习)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泛指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的凭借。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4、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古义:无论,不论。今义:没有。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二、古今异义5、吾从而师之。6、今之众人。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二、古今异义二、古今异义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7、师不必贤于弟子。三、一词多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名词)吾师道也:学习(动词)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则耻师焉:拜师(动词)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学习(动词)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某种专长的人(名词)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乐师(名词)三、一词多义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名词)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名词)道相似也:道德学问(名词)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动词)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动词)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注解经典的著作(名词)传三、一词多义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名词)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形容词)孰能无惑:没有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不论无三、一词多义之古之学者必有师:的(结构助词)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代词)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这类(代词)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译(音节助词)三、一词多义其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指代疑难问题(代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指代“生乎吾前”者(代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的(代词)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揣测语气(副词)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代指圣人(代词)其可怪也欤: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副词)三、一词多义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介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译为“呢”(语气助词)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译为“吗”、“吧”(语气助词)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语气助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与“者”连用,表判断(句末语气助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停顿(句中语气助词)也三、一词多义而人非生而知之者:表承接(连词)惑而不从师:表转折(连词)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并列(连词)则群聚而笑之:表修饰(连词)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三、一词多义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介词)而耻学于师:向(介词)于其身也:对于(介词)其皆出于此乎:从(介词)不拘于时:表被动,被(介词)四、词类活用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四、词类活用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则群聚而笑之:名词作状语,成群。判断句被动句①不拘于时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师者,所以传
本文标题:《师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424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