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古诗词忧患意识从《诗经》开始,中国古典诗词中就流贯着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中国古诗词中的忧患意识可以分为三类,即忧国、忧民、忧人生。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对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古典诗词的作用,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忧患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忧患意识对于一个国家、民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忧患意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能理性地认识自已,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日本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举国一致的“忧患意识”,他们的中小学教科书中写着“日本国土狭小,没有资源,只有靠技术,靠奋斗,否则就要亡国”,正是这种意识,给日本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并创造了今天的奇迹。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他们有无强烈的忧患意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在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古典诗词鉴赏课在培养大学生忧患意识中的作用。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普遍存在于中国艺术、美学乃至史学、哲学之中,在诗歌中表现得尤其突出。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充分加以利用,在诗词讲授中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一、忧患意识的内涵忧患意识是一个涵盖面较广的,较模糊的概念。有学者认为,所谓“忧患意识”,亦即人们基于对陷入困境抑或对于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种种不利情况所引起的一种情感反映,它蕴含着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中各种不合理因素的尖锐批判。也有人认为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是一种自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嘲蒋寅先生把忧患意识区别为忧和患两种情态,认为前者侧重于对既成事实的愁怨哀伤,而后者则侧重于对既成、更多是未成事实的忧惧或焦虑,并举例说“如果说‘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是忧的话,那么,‘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患了。”由此认为“前者是较感性的,后者则较理性;前者是消极的,后者则是积极的。这样的区分有点生硬,实际上两者密切结合在一起。忧是患的前提,患由忧而生。正是经过无数次忧的具体体验,人们才形成了患的意识,把消极的情感转化为积极的富有实践精神的意向”。虽然学者们对忧患意识的内涵理解有分歧,但普遍认同忧患意识来自于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它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所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忧患意识是指人们从对自然灾害、社会危机和人生命运的焦心忧虑中体验到人性的尊严和伟大及其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并进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超越忧患的心态。二、古典诗词中的忧患意识著名翻译家严复说:“有人斯有群矣,有群斯有忧患矣。”(《天演沦》)。从根子上说,黄河流域那并不裕如的生存环境与“靠天吃饭”的农业活动,决定了我们这个民族是个具有深广的忧患意识的民族。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儒家价值观念所起的整合作用。孟子在《孟子·告子》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将人生忧患与社会忧患,个体忧患与群体忧患结合起来,从而将忧患意识提升到关系国家存亡的历史规律这一层面来认识。孟子认为人要忧患一生,自强不息,要在艰苦的环境中主动地接受磨炼。他认为,个人的生命存亡、事业成败和国家的盛衰强弱都与是否有忧患意识休戚相关。他所倡导的忧患精神绝不是个人荣辱得失的计较,而是对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博大关怀,是对“礼崩乐坏”、“大道不行”的深沉忧虑,所以孔子说:“士忧道不忧贫”,陈子昂说“圣人不利己”。随着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忧患意识被视为士大夫必备的修养,由此将忧患意识化为个体人格内在的历史责任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自然成为历代知识分子自觉肩负起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传统的忧患意识是一种天下意识。从内容上看,中国古诗词中的忧患意识可以分为三类:忧国、忧民、忧人生。前两种忧患意识常常是联结在一起,成为古诗词中忧患意识的主流,也是最值得我们研究、继承的部分。(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是古诗词忧患情结中十分重要的一类,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黍离》篇,据传说是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且遍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黍离》篇开创了中国古代忧患诗词的先河,后来,人们往往把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称作“黍离之悲”。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朝末年,我国文学史上涌现了无数爱国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激励诗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抗争,写下了众多充满忧患意识,激荡着爱国情感的不朽诗词。屈原、杜甫、张元干、岳飞、张孝祥、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龚自珍、秋瑾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二)对民生疾苦的悲悯忧患意识的另一类重要表现是对民生疾苦的悲悯。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价值是“民本论”所以忧患意识是一种天下意识,诗人不仅关心国家的命运,对民生之苦也多有关切,充满同情。这一类诗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怨刺和批判,二是对民生疾苦的的悲悯。二者往往表现在同一篇诗词中,密不可分。《诗经》中的《十月之交》:“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下民之孽,匪降自天,蹲沓背憎,职竞由人。”其精神实质是忧患意识和忧生之情。屈原曾“哀民生之多艰”,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感叹“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还有自居易、杜牧、陆游、张养浩等等。可以说,这一传统从未中断过。这其中,忧民意识最突出的是杜甫和自居易。(三)对人生苦痛的感·既忧患诗歌的另外一类是对生存之痛的感慨。相对永恒的大自然来说,人的生命是短促的;相对于强大的政治社会来说,个体的存在是脆弱的。生存的焦虑、生命的追问是一个千古话题。从古诗十九首到元曲,对生存之痛的忧患之情随处可见。1.怀才不遇的愤懑怀才不遇是封建社会文人的普遍现象,现实的黑暗与诗人的理想存在着极大的反差,悲时伤世,哀叹人生多艰,就成了一种渲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行路难》“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诉衷情》),这类人生忧患蕴涵的是封建社会文人们山河含恨、吴钩空握、岁月流逝、壮志空怀的忧郁、苦闷。2.忧生之嗟忧生之嗟重点表现为人生短暂、岁月无情的感叹。这方面的忧患意识在古典诗词中表现的内容比较复杂,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1)面对人生忧患的避世态度和游世态度。陶渊明在他的诗歌里边写道,“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他感觉到园林、田园是最好的,而人间尘世是可以离开的;李白在他的诗歌里边写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样一些诗人是在寻求逍遥、超越的一种精神境界,希望在山水田园中,在寻仙得道中,超脱人生的苦痛。还有一部分诗人面对人生的无奈,采取了一种游世的态度,以物质的享乐,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对现实、对人生,采取一种游戏的态度。比如《古诗十九首》中就有这方面的表现:“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谓守穷贱,坎坷常苦辛。”(2)珍惜生命,赋予有限的人生以永恒价值的积极进取态度。有的人是明知人生有限,在生命的紧迫感中,雄心不减,更加渴望建功立业,赋予有限的生命以不朽的价值。曹操、苏轼、辛弃疾等就是这样的英雄。曹操《短歌行》在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时,想到的是:“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苏轼在苦闷:“人生如梦”时,向往的是“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渴望为国建功立业。辛弃疾哀叹“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时,梦想的仍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由于把个人与社会联系了起来,人生的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中,个体的忧患就上升为一种社会责任感。(3)把个人的生命融人历史的长河中,超越个人忧患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要想真正超越忧患,必须换一角度来看待人生。在这方面,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真正体现了人生的智慧。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短暂的人生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找到了终极价值。三、忧患教育的实施作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古典诗词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凝练的语言形式,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值得我们长久的探讨、回味;其博大精深的忧患意识更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发掘其中的精华并加以继承。(一)把忧患诗词作为一个单元,精选其中的代表作,集中讲授中国古典诗词流派众多,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在讲授时应该进行整体设计,把忧患诗词归入一个单元,集中讲授。忧患诗词的总论部分讲解忧患意识的内涵和古典诗词中忧患意识的发展、特征,使学生对忧患诗词有一个整体了解。然后精选其中的代表作分类讲授,使学生在对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的欣赏中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把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传承下去。(二)联系现实,重点对学生进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忧国忧民意识是古典诗词中忧患意识的精华,是千百年来沉淀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心中的深沉的社会责任感,也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虽然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等,某一方面处理不好,都会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因此,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再一次把增强“忧患意识”这一重要命题,摆上了党的议事日程。报告明确指出:“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努力。”中国古典诗词的内涵美丰富多彩,尤其是那些经过千百年历史风雨冲洗和陶冶过的优秀篇章,以其丰厚的思想美、艺术美曾吸引过教育过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学子,因此在古诗词鉴赏课上,教师在讲解忧患诗词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内容时,应引导学生联系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他们明白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他们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以便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回归,使他们真正能承担起复兴中华的伟业。(三)正确引导学生面对个人忧患,把个体的生命和国家的前途联系在一起,由忧患而最终超越忧患,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忧患意识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它源于个人、个体对于人生前景不确定的焦虑感,是一种个体内心的紧迫感。这是由于人作为生物体的脆弱和大自然与社会无比强大及其不可预测性而导致的。然而,正如没有阻力,生命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一样,没有忧患,人也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生命的力量和强度只有依照阻力的大小才有可能表现出来,与之相同,只有忧患和苦恼才有可能使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返回他的自我,而思考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而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个体的忧患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一种人生智慧,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方法。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生存压力大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压力,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职责。我国古典诗词忧己意识精华与糟粕并存,在对这类诗词进行鉴赏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因势利导地对大生进行挫折教育和人生观教育。没有人是一帆风顺的,也没有人永留低谷,人在顺境,要居安思危,积蓄足够的能量,准备应付逆境的到来。人在逆境则要保持百折不挠的毅力和九死不悔的勇气,坚信顺境就在前方,唯有奋斗才能赢得生机和希望。“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个体的生命只有与国家、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才能突破狭隘的个人主义,跳出个体的忧患,积极进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赋予有限的人生以永恒价值。
本文标题:古诗词忧患意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426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