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经济思想史复习要点第二章:古典经济学的产生一、什么是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32亦可)重商主义这一术语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被马克思认为是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其起源于货币的极度短缺和拜金主义的狂热,重商主义者坚持财富的货币形式,认为金银量的多寡,乃是一国富强的标准。(1)重商主义者是站在国家或政府立场上,以增加国家财富和权利为直接目标的。其重视金银货币的积累,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国家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2)财富的源泉有两个:一是金银矿的开采;二是发展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是获得货币财富的真正源泉。(3)认为国家为了致富和防止贫困,必须发展对外贸易,遵循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以求在对外贸易中实现顺差。(4)国内商品生产应服从商品输出的需要,应大力支持生产国外畅销产品的手工工场的发展。(5)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从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使货币尽量多地流入国内。(6)重商主义者把流通领域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认为利润是从流通中产生的,是贱买贵卖的结果。二、早期和晚期重商主义的异同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它们都是资本原始累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把货币看作财富的主要或惟一形态,但在如何增加货币上却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提出了不同的措施和方法。相同点:1.都把金银货币看成是财富的主要或唯一形态;并且都认为财富的源泉除开采金银矿以外便是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2.都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活动。主张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本国工商业。3.以货币积累为目的。不同点:1.对获取和增加货币财富方法的认识不同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主张国家以行政手段禁止货币外流(金银输出),鼓励通过对外贸易的多卖原则吸收外国货币,使本国货币增加并储藏于国内,达到积累货币财富的目的。因此,早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货币差额论,又称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开始认识到必须把货币不断地投入流通,才能使货币财富不断增加。极力主张改变禁止货币输出的政策,要求国家允许货币输出,甚至采取有效措施鼓励货币输出,扩大从事外国商品的买卖,以获取大量货币财富。为了保证获取利润,在对外贸易中必须保持顺差。因此,晚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贸易差额论。2对生产的态度不同早期重商主义:——主张出口制成品,也可以出口原料,往往忽视生产。晚期重商主义:——主张限制或禁止原料出口,对外国货物要少买成品多买原料,强调进口原料和工具以发展本国出口商品生产,作为对外贸易的基础。晚2期重商主义比较重视生产,支持国家采取扶植和鼓励发展出口商品生产,被称为重工主义。(3)对货币的认识也不同早期重商主义:——主要是把货币看作贮藏手段,以贮藏货币的形式积累财富。晚期重商主义:——开始把货币看作货币资本以及在运动中自我增值的手段,主张把货币投入流通以带来更多的货币。三、威廉·配第的价值理论威廉·配第,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政治经济学之父”。代表作有《赋税论》、《政治算术》等。价值理论:(1)配第在价值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历史功绩在于,他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2)配第的价值论主要发表在《赋税论》中。他区分了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商品的自然价格相当于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3)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影响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将商品价值量之比归结为劳动时间之比)。但是,配第在论述中一开始就用白银(货币)来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混同了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4)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作用是不同的。(5)论证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分工越细,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时间越节约,商品价值越低。此外,他还提出“土地是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的观点,认为劳动和土地共同创造价值,混同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生产。四、如何看待重农学派学说的历史地位及其特点?重农学派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理解,成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真正鼻祖。重农学派的重大功绩在于,他们在资产阶级视野内对资本进行了分析。第一,他们分析了资本在劳动过程中借以存在并分解成的各个物质组成部分(工具、原料等);第二,他们研究了资本在流通中所采取的形式(年预付、原预付),并且一般地确立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之间的联系,从而把对剩余价值起源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直接生产领域,为分析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重农学派的学说的两个重要特点:第一,强调“自然秩序”观念的重要地位。自然秩序是上帝创造的。人类的幸福是建立在“自然秩序”之上的,人们如果不遵守它,就会使社会蒙受灾难,陷入黑暗、混乱、无序之中。第二,理论实质与外观的矛盾。打着封建制度的招牌,带有封建主义的外观,实际上所要建立的是一个与封建制度相对立的制度,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运行的市场规律。五、魁奈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1、“纯产品”学说财富是物质的,只来自于生产领域即只有农业生产“纯产品”。只有“纯产品”增加,一国财富才能增加。“纯产品”学说实际上是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重农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重农学派政策主张的基石。“纯产品”学说第一次提出剩余价值来自生产领域而不是流通流域,但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3“纯产品”及剩余价值,农业是唯一生产部门,此观点是片面的。2、社会阶级结构(1)生产阶级,即从事农业的阶级,其中包括租地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2)土地所有者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及其从属人员,国王、官吏和教会。(3)不生产阶级,不结果实的阶级,包括工商业资本家和工人。六、杜尔阁对重农主义有哪些贡献?杜尔阁对重农主义的补充和发展主要包括:1.修正和发展魁奈关于社会阶级结构的学说。他在重农学派把社会国民划分为三个阶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地把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各自划分为两个对立的阶级,即把生产阶级划分为农业工人和农业资本家,同时把不生产阶级划分为工业工人和工业资本家。2.对资本家和雇佣工人进行比较正确的说明。杜尔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和雇用工人两个阶级,进行比较正确的解剖和说明。指出,资本家占有和投入资本,使别人从事劳动,而赚取利润;雇用工人则一无所有,靠给别人劳动而挣取工资。所以,土地所有者是真正的资本家,工商业和借贷资本家是派生的资本家。3.对工资理论的论述很有见地。他提出了在当时来说是最好的工资理论。杜尔阁已正确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竞争的现象,而竞争的结果,必然使工人的工资限定在为维持他们生活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水平。在出卖劳动的工人较多的情况下,工资自然只限于维持工人的最低生活水平。4.对“纯产品”理论的发展。杜尔阁对魁奈的“纯产品”理论有重要的发展,达到了重农主义理论的最高峰。杜尔阁强调土地是对农业劳动者劳动的赐予。这样就把“纯产品”的生产和劳动联系起来,事实上已把“纯产品”归结为农业剩余劳动。他解释了土地所有者不劳动却无偿占有“纯产品”以及土地私有权存在的原因。5.在资本的来源和用途方面也进行了独特的论述。不仅直接以“资本”这一用语来代替魁奈常用的“预付”,而且具体地分析了资本的各种用途及其收入的性质。这在经济学说史上,首次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各个剥削集团的基本收入的性质,是对魁奈的资本理论的重要发展。6.相当完备地划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收入。杜尔阁相当完备地划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收入,把基本收入划分为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第三章:古典经济学的形成——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一、简述《国富论》的中心思想。(1)《国富论》的核心概念国民财富亦即国民收入。斯密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富裕,不是指某一个阶级的富裕,也主要不是指国家或君主的收入或税收的富裕,而是指全体人民的普遍富裕。他从消费者利益出发提出了衡量富国裕民的标准,即衡量一国的富裕程度不在于生产者所需求的物缺价贵,而在于消费者所需求的价廉物博。(2)斯密指出,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增加财富总量有两种办法:一是劳动生产力的水平,这需要加强劳动分工;二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这需要增加资本积累。总之,《国富论》一书以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为研究对象,以“富国裕民”、寻求财富增值的方法为目的。4二、什么是斯密理论的二重性?在斯密的著作中,存在着许多相互矛盾的概念和理论,在价值、利润、地租和工资等分析上常出现双重的或多重的观点和论述,被称为斯密理论的二重性。它的这种二重性是斯密著作中反映出来的方法的二重性的结果。斯密方法的二重性是指他同时运用科学抽象法和经验归纳法。而这种二重方法又与他的二重研究任务相联系的。一方面,在前人基础上探索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生理学,另一方面要试图描述前人未说明过的经济现象。三、简述斯密对分工、改良和交换问题的研究。1、分工是斯密全部经济学说叙述的起点,整部《国富论》就是从分析分工开始的。斯密在其著作中说明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总结了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三点原因,并指出,分工的深度和广度要受交换能力即市场范围的限制。斯密的分工理论涉及广泛,几乎全部有益处的分工都被囊括其中,这充分反映出斯密所处时代的特点。2、斯密特别重视科技发明和工艺改进对发展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斯密所谓的改良,是指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3、斯密实际上是把交换看成是人的社会依赖性的必然结果。交换使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可以十分便捷地利用其他人由于业专而日进所形成的特殊才能,通过互惠互利而增进彼此的福利。四、什么是“斯密教条”?斯密曾断言:“分开来说,每一件商品的价格或交换价值,都由三个收入的全数或其中之一构成;合起来说,构成一国全部劳动年产物的一切商品价格,必然由三种收入构成,而且作为劳动工资、土地地租或资本利润,在国内不同居民间分配。”这种断言整个社会的商品价值只分为三种收入,由三种收入构成的观点,一直被后来许多经济学家所遵循,因此被称为“斯密教条”。它混淆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五、评述斯密的三个阶级、三种收入学说三个阶级、三种收入学说是斯密全部经济学说的核心。由于他的二重研究方法和二重的价值论,使他的工资、利润、地租理论都带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见解。斯密明确地把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划分为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三大阶级,并根据年产品价值分解为工资、利润、地租,将这三种收入归于三种人。1、工资。(1)工资是购买劳动力所付出的代价,是劳动力的价值。(2)工资是劳动的自然价格,是劳动的产出或报酬,由劳动决定。前者具有合理的因素,而后者把工资看作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从而掩盖了资本家的剥削。2、利润。(1)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利润是工人劳动对原材料所增加的价值部分扣除工资以后的余额,被资本家无偿占有。马克思认为,在这里斯密认识到了剩余价值的真正起源。(2)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出发,认为利润是资本家垫付资本的自然报酬,是价值的源泉之一。在这里,利润成为生产费用的一部分,具有了自己单独的来源。马克思称其为对利润的辩护论的解释,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3、地租。(1)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地租是劳动生产物或其价值的一部分,是劳动产品或价值在工资和利润外的扣除,是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而取得的收入,来源于工人的无偿劳动。(2)从收入价值论出发,认为地租是使用地主土地的代价或土地所有者的“自然报酬”,把地租看作是商品价值的源泉之一,或地租是生产费用的一部分。(3)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或是这种垄断价格的结果,是完全正确的。六、怎样看待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1、斯密从“经济人”观念出发,系统论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他认为,人们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支配,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却使整个社会获5得最大利益。在自然秩序下,能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协调,促进社会财富增长。国家的职能是保护国家和个人的安全,建设并维护私人无力办或不愿办的公共事业,起“守夜人”的作用。2、斯密认为,经济自由主义不仅适用于国内,也适用于国际。他积极主张实行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反对重商主义的垄断和限制。3、斯
本文标题:经济思想史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449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