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说说中国移动BOSS的计费厂商
说说中国移动BOSS的计费厂商最近随便写了些技术或者有深度的东西,结果大家应者寥寥,不但评论不多,连从头到尾看完的都很少,看来媒体就是媒体,没有用于炒作的东西,他也不愿意宣传,大家也不愿去看,时间长了,大家还会思考么?测试结束,还是继续写着玩吧,前面写过时光倒流,主要是从移动的角度来说的,再从SI(集成商)的角度说说在移动业务支撑发展历程中走过的路,也许是个好主意。因为最近看了些朋友的博客和文章,发现不仅是客户这边的人忘记了历史,合作伙伴忘记得更多。这也难怪,SI人员的稳定性要比运营商弱得多,以往的很多朋友或者跳到甲方了,或者升职了,坚持下来仍在技术口的不多,上岸转行的不少。这些朋友中有的是销售,有的是搞技术的,我把他们告诉我的一些信息和情况串起来,试图将这十几年业务支撑的发展轨迹重现给大家。当然,其一,我身在甲方,很多情况不知道;其二,时间久远,已经有些事情我已回忆不起来,所以说错的地方还是要让朋友们给补充,否则再过几年,恐怕就没有办法再记录这段历史了。我从事计费这行接触的第一个SI是德康,当年赫赫有名的创立于杭州的一家计算机软件公司。有谣传说公司的创始人原来是吃官饭的,后来下了海,立足于将在邮电部门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市场,而这项技术就是联机计费采集(这些都是我做计费之前的事,所以是传说,不足信)。联机计费采集的意义和价值我在时光倒流里已经说了,当年的独门秘笈支撑着德康公司打遍天下。后来,有个小组从德康跳了出来,加入了思特奇公司。思特奇不是“思想特别奇怪”的公司,说到他不得不说摩托罗拉。现在的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当年摩托罗拉还做小型机服务器,想当年,IBM、摩托罗拉和苹果三巨头为对抗INTEL,联合开发“POWERPC”处理器,在蜜月期,摩托罗拉利用其军工技术开发销售了基于“POWERPC”和“AIX”操作系统的RISC服务器。在国内,摩托罗拉公司找到了两个软件公司分别在邮电和金融两个行业作为代理商和开发商。上个世纪摩托罗拉在通信行业如日中天,借助其在电信行业的优势,服务器部门也有过一些销售的机会,因此作为摩托罗拉电信行业代理而出现的思特奇公司掘到了第一桶金,在与德康公司竞争邮电部移动计费结算一期工程的战役中胜出。95年的我对通信仅有初步的了解,对计费这个专业更是知之甚少。95年12月签订合同,要求3月份上线,正经是“时间紧,任务重”,而当时其他同志和领导都在忙模拟移动电话联网以及GSM建设等大事,计费结算这点儿小事就由我一个人主导了。现在想来大多数人都不看好这个项目,即使能做完恐怕工期也会“按照常规”拖一拖。但我当时懵懂不知项目还可能延期,领导也许对延期有思想准备,自己一头扎进去,与项目组的人打成一片,最终居然按时完工。这个奇迹的创造者自然不是我,而是开发这个系统的思特奇的技术人员,以及当年的项目经理。从他们那里,我不仅学到了技术、管理,更学到了很多项目实施的知识和技巧,而现在再出现一个人做一个项目的机会太少了,所以说幸运的我在那个项目中是收益最大者。做这个项目的核心技术人员就是当年从德康跳到思特奇的那几个人,他们现在有的人成了甲方,有的归隐江湖,有的还在圈子里拼杀,当年的PM现在身在联通,而当年思特奇公司的管理者是个影子,真正控制这家公司的是摩托罗拉,这不奇怪,如果不是因为摩托罗拉,我们怎么会和思特奇有接触的机会呢?在思特奇短平快地实施全国移动电话漫游计费结算中心一期工程的时候,德康公司也没有闲着,在省里逐个实施联机计费采集;后来思特奇也加入了战团。那个时候联机采集的主要对象还是摩托罗拉和爱立信的模拟移动交换机,到后来GSM建网,对GSM采集的任务也逐渐落在这两家公司身上。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省签了类似的合同,总之不少,而这项技术也逐渐成了移动电话计费厂商的基础能力。在《时光倒流》里描述过,由于移动电话业务的迅猛发展,漫游计费结算需要向实时的方向发展。要做到实时,除了要交换机和计费实现联机采集之外,全国计费结算中心一期工程采用的传输方式是拨号MODEM,是达不到实时的要求的。因此,在一期的基础之上,继续由思特奇公司进行二期工程的建设,二期改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数据专线实时传递漫游话单,当然话单和文件格式也进行了相应调整,这方面的调整充分体现出漫游结算的运营管理经验,直至现在,虽然话单格式进行了升级,但是文件传输的基本机制和文件编码规则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十年的时间验证了当时的漫游话单管理模式是正确的,而这些需求除了客户自己提出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开发商帮助完善的。95-96年的联机计费改造给德康和思特奇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但是由于这两家公司规模有限,因此无法对全国31个省均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而当时这两家公司的管理还处于相对初级的模式,对人才的保留缺乏经验和手段,致使技术和人才逐步分散到其他集成商;而这时候又出现了一家计费厂商——太极得捷。太极德捷是太极公司(当年的电子部六所,即华北计算机研究所,娄部长就曾是该公司的老大)与台湾的捷康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而太极得捷的计费软件出身自台湾,由于这个版本与德康并不同根,因此对国内移动电话计费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1998年是全国省级计费系统集中化改造的年份,出于种种考虑,总部采取对厂商进行入围认证的方式圈定有资格实施省级计费系统建设的集成商,这后来成为了这个圈子的一种模式。当年入围的计费厂商共有13家,我记得的有杭州德康、北京思特奇、北京太极得捷、北京亚信、广州邦讯、南京联创、北京中联、北京中讯、福建新大陆、湖南创智、北京新宇、联想、山东浪潮、深圳现代。一数,为什么是14个?因为当时中联和中讯算是联合投标,算一个,但在后来打单的时候,他们也曾经单独出现过,可是谁也没有真正打赢过一单。尘埃落定,31个省的计费系统合同签订后,有的入围厂商没有拿到一个省的合同,有的省由于“特殊情况”没有从入围厂商里选择合作伙伴,巧合的是,计费厂商最终的数量是15家,中联、中讯、创智出局,而广东立信、湖南创发、北京时力、天津星亚则成为了计费元年的创始会员之一。计费元年的厂商我不敢一一评述,因为有的确实不了解,我只能说说我知道的。其实在IT建设之初,一定是号令天下,召集各方英豪,在战斗中学习战斗,在项目中学习业务和技术,因此在创业初期,没有资源方面量作为基础,恐怕事情是做不成的,因此,在项目初期,要通过各种方式,广招天下英才,既要以利益诱之,又要诚意使其动容,才能结成一批创业者,为共同的目标奋斗。当年的亚信还不是一个软件公司,在田总的带领下,中国互联网的构建者尝试在新的领域突破,看到移动计费这个新兴市场自然很感兴趣,开始想自己做,后来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收购了德康,这也许是当年计费领域的第一次大并购,正是在亚信如日中天的时候,德康的人欢欣鼓舞,革命成功了,手中分配的期权马上就会变成银子,而且是美金,工作热情高涨。但是不久,亚信的股票开始回落,不知道当年的朋友们最后的收益如何。邦讯是另一批计费行业的先驱们创立的,也是将联机计费采集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公司,结合广东式的销售能力和灵活性,邦讯公司在计费市场也开创了一片自己的天地。联创在创立的时候和政界有些联系,后来逐渐成为一家独立的公司。97工程的发启者之一就是南邮,因此在南京聚集了很多优秀的IT人才,新的公司后自然先网罗优秀的人才,因此联创自创建之日起就以其技术为核心,而联创所长的技术并不是在交换侧,而是在后台处理方面。中联集团好像没有什么技术实力,主要通过走货和集成服务获得收益,因此才选择合作伙伴中讯。当年的中讯也是非常火的一家官商,一方面和邮电部有着同根的关系,另一方面在技术方面也储备了一些人才,但是官商不担心没有单子,所以对于项目没有那种私企的态度,在真刀真枪的战斗中败下阵来也非偶然。可惜了当年中讯很多技术高手,没有为移动做出更多的贡献。新大陆作为福建的一个大的IT集团,电信行业仅是个小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收益自是没法比。但是凭借着一拨对电信行业有感情的人(包括销售和技术人员),也在这个市场上站住了脚。与联创类似,创智也是当年著名的IT公司,靠着97工程起家,虽然似乎丁总并未将移动计费作为主力的发展方向,但是下面还是有些人非常积极地推动的,但是最终还是没成为移动的合作伙伴。新宇公司最早是作为HP的代理出现,也是跨行业运作的一家SI,技术方面往往只是先储备一些基础的资源,待拿到单子后再找人挖角,或者重新培养,属于短平快做项目的公司。这种风格的SI在计费发展的初期盛行一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运营商鼓励厂商做长线,门槛越来越高,新宇这样的模式辉煌不再了。当年的联想还没有分家,因此神州数码的人当年也属联想。而联想和新宇有些类似,都是在总部项目中寻找进入计费领域机会的。所以,联想的技术能力也不在于采集和批价,这对他们打省级计费系统的单子来说是劣势。而李庆宏作为技术人员,在总部泡了一两年,对移动的业务是非常熟悉,这是联想当年最大的加分因素。而商务和销售方面,联想的优势自不必说,非常之牛。但计费系统的建设需要很多资源,而诸多因素导致联想跑了很多省,但一次次陪绑,只是起到了完善技术方案的作用,在不懈的努力下,最后终于在辽宁摘掉了“千年老二”的帽子。浪潮作为山东本地的企业,拿到入围资格之后的目标还是盯着山东这一个点,这方面浪潮和新大陆有些类似,初期没有想做多大,只要让做就ok了。深圳现代也是计费圈里的悲情人物了,当时已经在走下坡路的这家企业,可谓“瘦死骆驼比马大”,最终还是在湖北找到了自己的临时安身之所,不过后来,内忧外患使得他早早脱离了计费核心圈子,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掉队了。没在计费入围名单之内而最终拿到项目的,自然有比较深的道行,从公司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时力、立信、星亚这三家公司都是死守本地计费地盘的厂商,别人别想进来,我也不想出去,后来到BOSS集中化的时候,最先是星亚走出了天津,他在技术方面的看家本事是通过内存数据库以及独有的其他技术特长,使计费、帐务处理等工作效率极高,要说到计费等数据处理的实时能力,星亚确实有两把刷子;不过相应的代价是系统的稳定性,这点也给星亚后来带来了压力和风险,这是后话。立信公司在广东最初不是做IT集成的,但是当时立信公司有一个非常好的创意,就是作为广东移动计费系统的外包厂商,最初的协议我不知道,只是传说由立信公司负责构建和运营广东移动的计费系统,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由立信公司负责采购和开发、集成,而广东移动按照话单数量向立信公司付费,每张话单几分钱之类的。其实在我看来,这种外包方式也很正常,或者说是双方你情我愿的事情,广东公司用交易成本替换掉了自身的组织成本,自己不用购买和维护设备,也不用养一批人,将计费能力全部外包给第三方,这也是国外很多运营商都做的事情。但到后来,有的人反对这种模式,好像主要原因是移动大发展后一算,要给立信多少多少钱,觉得不合算,于是这种模式就没有延续下去。其实如果一直外包下去,在经济方面广东移动并不见得吃亏,因为购买硬件和开发、集成方面的费用并不比外包出去省多少钱;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IT支撑已经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和能力,将其外包自然会有问题,所以我赞成将计费收回来,但并不赞同当年断然中止与立信合作的处理方式。而时力做北京移动的计费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到后来,计费系统越来越复杂,时力自身的规模和技术能力不再能支持越来越多的IT支撑系统的时候,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北京的移动通信竞争并不如外地激烈,因此对于计费系统的需求在复杂度和能力方面的需求还不是特别高,这也给时力公司能长期存在于计费SI圈子创造了条件。所以说,计费元年的计费厂商是八仙过海,各有各的绝活儿,没有特点和特长的公司是很难在这个领域生存下来的,即使一开始可能依靠关系或出奇取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坚持下来的公司不多,能坚持下来的人也很少,大都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人才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优化,最终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队伍,在IT建设方面实践着。这个阶段的计费厂商主要做的工作是联机采集和批价,很多帐务处理、营业等功能还在地市公司,因此这些方面有优势的厂商还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只是在做技术储备。
本文标题:说说中国移动BOSS的计费厂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450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