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教学目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目的: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历史条件;掌握对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准备活动、基本理论及其改良派论战的基本情况;熟悉武昌起义、帝制覆亡、民国建立与袁世凯窃国的过程;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失败原因;同时要求学生深怕关于辛亥革命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观点,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进行正确认识和正确评价。教学目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三民主义的内容;武昌起义的准备与经过;《临时约法》的内容与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失败原因。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尤其是如何理解平均地权;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相同与不同;如何理解武昌起义成功而辛亥革命却失败了;如何理解孙中山与袁世凯的斗争与妥协。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1.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2.清政府横征暴敛,导致民怨沸腾3.各阶层人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1.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辛丑条约》:1901年(辛丑年)俄、英、美、德、法、日、意、奥、西、比、荷11国与中国清政府签订的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光绪帝经太原逃往西安。出逃前,已派出李鸿章为代表乞和。于1901年9月7日(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11国与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正式签订《辛丑和约》(又称《北京议定书》,通称《辛丑条约》)。它的主要内容有:①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连利息在内,共9.8亿余两,史称庚子赔款。指定海关税、通商口岸常关税及盐税作为偿还赔款之用。俄国索取赔款最多,达1.3亿余两,占总数的29%;其次为德国,占20%。②拆除大沽炮台,北京设使馆区,界内不准中国人居住。除使馆区驻兵外,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12处驻扎外国军队。③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具有反帝性质的集团,违者一律处死;地方官自总督、巡抚以下,对其辖区内发生伤害外国人或违约行为,如不及时弹压惩办,即行革职,永不叙用;对附和过义和团的官员,中央自王公大臣以下,地方自巡抚以下,监禁、流放和处死100多人;发生过反帝斗争的城镇,一律停止科考5年。④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在各部之前,由清朝近支王公主管,另设尚书二人,其中一人为军机大臣。⑤修订新商约,清政府将通商行船各条均行议商,以期妥善简易,并疏浚天津、上海河道等。《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之大,条件之苛刻,都是空前的。它是对中国人民的一次大勒索、大屈辱,也使清政府完全丧失了独立地位。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日俄战争:20世纪初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权益进行的以中国东北为主要战场的战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把扩张矛头指向中国东北和朝鲜。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中国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由于条约规定割让的领土中有中国辽东半岛,致使俄国在远东的扩张受阻。1895年4月,俄国联合法国、德国进行三国干涉,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不久辽东半岛落入俄国之手。1900年,俄国乘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占领中国东北全境,并乘机加紧向朝鲜渗透,引起英国、美国的不安。1902年1月,英国与日本缔结《日英同盟条约》以对抗俄国。美国亦积极支持日本抵制俄国,使俄日矛盾进一步激化。1904年2月8日,日本不宣而战,派遣海军偷袭旅顺口的俄国太平洋第一分舰队,陆军先遣队在朝鲜仁川登陆。9日俄国对日宣战。10日日本对俄正式宣战。4月下旬,日军渡过鸭绿江。5月,在辽东半岛登陆的日军占领金州,围困旅顺口。8月下旬,日俄陆军在辽阳会战,俄军大败。1905年1月2日,日军攻陷旅顺口。3月,日俄陆军在奉天(今沈阳)附近决战,俄军伤亡、被俘9万人,日军获胜。5月27日,俄国从欧洲增派的第二、第三太平洋舰队38艘舰艇驶抵对马海峡,遭到日本99艘战舰截击,28日俄国舰队大败,被击沉19艘,被俘5艘,死亡5000人,被俘6000人(包括舰队司令罗热斯特文斯基在内)。6月初,美国向日俄双方提出议和建议。8月10日,日本的小村寿太郎和俄国的S.Y.维特全权代表本国在美国朴次茅斯举行和谈。9月5日双方代表在《朴次茅斯和约》上签字。根据和约,日本获得库页岛南部并取得旅顺和大连的租借权、长春至旅顺间的铁路及其支线的管辖权,并攫取了对朝鲜的实际控制权。2.清政府横征暴敛,导致民怨沸腾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等,10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之多。清廷还利用“新政”之机,加捐加税,勒索人民。当时“所有柴、米、纸张、杂粮、蔬菜等项,凡民间所有,几乎无物不捐”(《江西巡抚冯汝骙奏宜春乡民抗捐仇绅聚众攻城折》,《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55页。)“当捐之行也,一盏灯,一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论近日民变之多》,《东方杂志》1904年第11期)清朝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又一次追加,种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要从中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3.各阶层人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正是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其中包括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抗租斗争,工人的罢工斗争,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等。同时,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各阶层人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光绪二十八年(1902),直隶省一带的农民起义,鲜明地举起“扫清灭洋”大旗,规模更大的是同年广西汉、壮、苗、瑶等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斗争持续了三年。宣统二年(1910),湖南长沙发生抢米风潮和山东莱阳的抗捐斗争。(据不完全统计,光绪二十八年至宣统三年(1902-1911)全国各地此起彼伏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两天半发生一起。)光绪二十九年(1903)爆发拒俄运动,揭开了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光绪二十九年(1903)起,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控制我国路矿权的收回利权运动,在全国的许多省区迅速开展起来。光绪三十一年(1905),资产阶级领导的抵制美货的爱国运动在全国展开。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新政的措施: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颁布新的学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并“仿行预备立宪”。新政的破产:“预备立宪”的骗局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清末“新政”及其破产(资料)清末新政: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当时习惯称为“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有:编练新军;财政改革;废科举、办学堂、奖游学;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不过在当时民主革命高涨的条件下,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而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清末“新政”及其破产(资料)预备立宪:中国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置。又称筹备立宪。1905年10月(光绪三十一年九月),清政府派载泽、端方、戴鸿慈、李盛铎、尚其亨五大臣出洋考查宪政。次年,五大臣归国,拟出立宪方案。慈禧太后于9月1日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谕旨中宣布了立宪的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预备实行的时间是俟数年后规模粗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预备内容是将各项法律详慎厘订,而又广兴教育,清理财务,整饬武备,普设巡警,使绅民悉明国政,以预备立宪基础。这些措施实际是清末“新政”的内容。预备立宪谕旨颁布后,各地纷纷建立立宪团体,海外的立宪派也积极响应。清政府于1908年8月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限,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条,其中关于“君上大权”的14条,规定皇帝有权颁行法律、黜陟百司、设官制禄、宣战议和、解散议院、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权等。11月,溥仪继位。1909年3月下诏重申预备立宪,命各省当年内成立咨议局。12月,16省咨议局代表组成国会请愿同志会,在1910年又3次请愿要求速开国会。10月,资政院在北京成立,亦要求1911年召开国会。清政府不得已将预备立宪期9年改为5年,定于1913年召开国会,1911年先成立内阁。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等机构,公布所订内阁官制,组成新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在13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4名,蒙古旗人1名,满族8名,其中皇族又占5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至此,清政府借预备立宪欺骗国人,达到贵族集权、镇压民主革命的目的完全暴露,立宪派的幻想随之破灭,民主革命更加高涨。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据统计,1895年至1911年间,新设立的民族资本厂矿达416家,资本额超过8000万元。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的出现与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的措施有关。这些青年学生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其中不少人在民族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势的推动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当时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潮流。中国留日学生最多时达近万人。有些人还远渡重洋,赴欧美留学。他们在国外更多地接触到了西方的政治思想,而且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敏锐的认识。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基本观点《辛丑条约》之后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更为严重,以农民阶级为领导的革命已经难以挽救这种严重的局面,只能寄希望于新的领导阶级,因此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革命是历史的必然。清政府主持的“新政”虽然是清政府自我挽救的努力,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由于清政府在政治上的极端反动、保守,企图通过“立宪”达到皇族集权的目的,这不但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认清了清政府的真面目,也引发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经典论述(一)在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前(五四运动发生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和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是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他们的知识分子)。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经典论述(二)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它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和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进行了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的抗争。中国人民从反抗斗争中逐渐认识到,要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必先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清王朝是中国反动封建势力的代表,同时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不扫除这个障碍,要获得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是不可能的。辛亥革命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江泽民
本文标题: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46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