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七章近现代考选制度•第一节民国文官考试•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科举制的废除摧毁了传统的人事制度,导致清末民初选官用人出现制度上的断层。•“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之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之船驶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足以担当起培养中国旧有精英的继承人、或能够在新的毕业生中挑选出称职官员的新的制度,却未产生出来。”(吉·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古代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为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借鉴,孙中山先生的文官考试思想则是其思想渊源。•1906年11月15日,孙中山首次明确提出五权分立的思想,希望在中国实施“除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政冶”。•单独设立考选权,是为了“最严密、最公平地选拔人才,使优秀人士掌管国务。”(《与该鲁学尼等的谈话》)•1924年,孙中山重申“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的流弊,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像这样的政府,才是世界上最完全、最良善的政府。”(《孙中山全集》第9卷p353)其原则:用人均需考试,以考试矫民选之弊,考选权独立。•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批令,法制局迅速拟定《文官考试令》、《外交官及领事官考试令》、《法官考试令》等法令草案。规定文官考分高等及普通两类。•高等文官考试每年在京举行一次,普通文官考试,中央及地方根据情形举行,内容均为法制、经济方面,高校专、本科卒业者可免初预试甚至正试。临时政府还制定了《任官令草案》,对文官任用资格及方式作了具体规定。•北京政府文官考试由铨叙局负责,具体由考前临时组成的典试委员会主持。•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考试资格为中学以上毕业,年满21岁以上的民国男子。•甄录试科目为文史地算;初试为国法学、刑法、民法、国际公法、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字等科目;大试科目为现行法令解释、设案之判断、草拟文牍。•1915年《文官高等考试令》应考年龄改为25岁,资格为大学专科以上学历者。第一试经义、史论、现行法令解释各一道;第二、三试则分门考,每试不少于四门;第四试由典试、襄试官三人以上就应试人笔试各学科进行口试。•此外,还有特种文官考试,即外交官领事官、司法官及知事试验。普通文官考试除应考年龄、资格及内容有所降低外,其余与文官高等考试相近似。•北京政府第一次文官高等考试1916年6月举行,录取194人。第二次文官高等考试1919年10月举行,录取490人。1917和1920举行的普通文官考试分别录取295人和400人。•此外,北京政府于1913年1月颁布《文官甄别法草案》,1915年9月颁布《文官甄用令》,以作为文官考试制度的补充。•1914年知事试验自甄录试至口试历时二十余日,最后录取甲、乙、丙等共计618人;而1915年保荐县知事,由内务部咨送审查的保荐人数高达3460余人,经压缩仍确定保荐免试2408人。文官考试制度与文官任用制度脱节。•1924年8月26日,孙中山在广州公布《考试院组织条例》、《考试条例》及其施行细则。1926年5月24日,广州国民政府颁布《法官考试条例》。但都未及实施。•南京政府考试院成立于1930年1月,负责文官考选和铨叙。正副院长均由中执委中选任。其机构,院本部设秘书处和参事处,另有考选委员会、铨叙部及考前临时设置的典试委员会。•南京政府1929年8月1日公布第一部考试法。考试范围为公职候选人员、任命人员、应领证书的专门职技人员,•考试种类分为普通、高等和特种考试。1930年12月30日公布《考试法实施细则》,将任命人员界定为“政务官以外之简任及荐任、委任人员”。•首届文官高等考试于1931年7月15日在平、京两地举行,报考者2185人,其中普通行政人员1168人、财务行政人员268人、教育行政人员149人、警察行政人员495人、外交官领事官105人,分两批考试。•戴季陶亲任主考官兼典试委员会委员长,录取101人(43,7,24,20,7)。头名实授,29人试署,余均为学习。•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于1933年10月20日举行,报考2639人,录取99人。1935年录取248人,1936年录取115人。•普通考试在首都及各省举行。山西省32年底33年初经三试录取行政、教育行政、建设行政人员共92人。1934年首都普通考试4月20日举行,五类报考八百余人,录取124人。1936年首都普通考试设10类,报名1333人,第一试285人及格,第二试163人及格,第三试无人淘汰.•抗战时期的高等考试1939年10月举行,报名1568人,初试录取143人,备取110人。随及送交中央政治学校训练,期满后于8月8日至10日再行笔试与口试,录取161人(司法官初试人员及备取人员54人不在此列),均由铨叙部分发各机关依法任用。•此后,高等考试一般每年举行两次,考试种类及录取人员增多。•39年208人,40年310人,41年322人,42年264人,43年374人,44年386人,45年183人,46年685人,47年739人。•普通考试的变化亦与高等考试相似,新增经济、土地、合作行政、户政及县各级行政人员,录取率亦有较大增长。•特种考试,其依据是1938年10月28日公布的《非常时期特种考试条例》。其种类繁多,级别最高的仍是县长考试。1939年举行各类特种考试37次,及格近4000人。1943午以后种类才减少了许多。•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特征:法制化,公开公平竞争,考试权独立,考试内容现代化。•1931年第一届高等考试普通行政人员考试试题:•国文试题:(两题全作文体不得用白话)•1、论文: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之论•2、公文:拟国民政府通令各省迅速筹备地方自治限期完成令•民法试题:(三题全作文言白话随意)•1、试详述民法上法人之种类及其性质•2、说明因占有取得所有权之要件•3、债务履行之迟延责任如何•刑法试题:(三题全作文言白话随意)•1、何谓间接正犯试详论之•2、预谋杀人与故意杀人其区别如何试详论之•3、正当防卫在法律上之根据及其要件•行政法试题:(三题全作文言白话随意)•1、试从五权制度上说明行政之意义•2、试论地方自治行政与中央行政之区别及二者相互之关系如何•3、试论执行罚行政法及惩戒法性质之异同•中国近代政治史试题:(三题全作文言白话随意)•1、中日战争之经过及其影响于我国内外之关系如何•2、戊戌变法之经过及其影响•3、清代对蒙古西藏如何治理其得失如何试略述之•经济学试题:(三题全作文言白话随意)•1、试述现代经济学以价值论为重心之理由•2、何谓独占及独占价格如何估定•3、试详述地租之起源•财政学试题:(三题全作文言白话随意)•1、试列举斯密亚当与瓦格理Wagner之赋税原理并说明其意义•2、公债制度对于社会资本之构造有何影响试详述之•3、试述英美现行预算制度之异同并推论我国将来之预算制度与英美孰为相似•国际公法试题:(选作二题文言白话随意)•1、说明外交官之特权与领事官之区别如何•2、外国船舶在一国领海海峡及内河中航行平时所受之限制若何•3、商船航行公海及外国领海时在船上发生争执事件应受何国法律管辖•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问题:考试与任用脱节,党治军治色彩较浓,派系势力的干扰等等。•腐败势力难以根绝,有其组织结构上的原因。国民党并不是一个类似西方议会制政党那样的法理型组织,而是一个按俄国布尔什维克模式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它必须具备广泛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强大的组织内聚能力,以及高度一体化的组织系统才能生存下去。•而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权力运作,始终遵循一种“以领袖独裁为平衡点的派系政治”规则,其制度化、合理化的程度极低,极易使国民党的组织系统处于无序化状态。另一方面,随着执政时间变长,早年的革命精神又逐渐在党内丧失殆尽。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员的组织纪律与政府官吏的廉洁作风就失去了内在保障。而长期处于缺乏社会监督的一党统治局面,又使它同时失去了廉洁的外在保障。”(《中国现代化史》p598,三联书店1995年版)•到了抗战期间及以后,更在统制经济与经济的夹缝之中产生了一种结构性的腐败,充斥于国民党各级政府官僚机构。在整体政治制度趋于腐败的情况下,文官考试制度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以至于最终走向没落和失败,是难以避免的结局。(《中国考试通史》卷四p240,首都师大出版社2001)•学校教育考试。1937年教育部令中央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试办联合招生考试,1938年实行国立高等学校统一招生,1940年公立高等学校也实行统一招生。后因抗战形势严峻又改作联合、委托招生等多种形式并行。•中学毕业会考是此期国家组织的中学学业水平考试。从1932年到1947年,教育部组织实施毕业会考达16年。第二节现代考选•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十三大报告提出:当前干部人事制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1993年国务院颁发《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94年国家人事部颁布《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这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正式建立。•1994年8月19日至21日举行首届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从14000余名报考者中选汞490人。•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种类三种。•甲种考试属公开竞争性考试,用于担任非领导职务行政执行类、机关服务类、及从无专门技术资格证书中录用的技术类公务员的选拔,分高、中、初三等次。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乙种考试属非公开竞争性考试,用于从持有专门技术资格证书者中录用专门技术类国家公务员的选拔。•特种考试用于从国家机关以外在职人员中录用主任科员以上领导职务国家公务员的选拔,由政府人事部门或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其考试方法灵活,有业绩考评、模拟考试、答辨、论文评审等多种方式。报考人由政府人事部门、主管部门和用人部门推荐,合格还须行政学院接受培训。•学校教育考试。1950年东北、华北、华东三大区73所高校举行联合招生考试,1951年全国六大行政区所有高校均参加联合招生,1952年实行全国统考。
本文标题:近现代考选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48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