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
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浙江大学外语学院王玲玲[摘要]网络舆论日益成为社会整体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并对整个社会的舆论走向产生影响。受网络环境影响极大的大学生群体参与网络舆论越来越普遍,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以及所肩负的未来社会责任要求,使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引导任务日渐繁重。如何认识大学生在互联网上的网络舆论行为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进行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关键词]网络舆论大学生网络传播舆论引导随着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传播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扮演日趋重要的角色,有关网络传播问题的认识和探讨正在全面兴起。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媒体传播覆盖之下的整个社会传播态势,也从根本上刷新了传统媒介传播中“把关人”、“舆论控制”等许多概念的内涵。如何正确认识网络传播并较好地把握网络传播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全新课题。调查表明,在现代传播环境之下,大学生使用互联网并在网络上表达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了具有大学生群体特征的网络舆论行为。一、大学生网络舆论特点网络传播的平民化和由此产生的人文精神的普及深入,使得网络能够被大众迅速认同和接受,并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关于网络舆论的特点,已有的一些论述和分析,主要集中于网络舆论快速及时、互动性强、呈多元分散性[1]以及普通公众话语权的获得等方面,这些基本上反映了网络舆论区别于一般舆论形态的主要特点。分析大学生的网络舆论行为特点,自然离不开这些基础性的把握。大学生年龄、心理、思维特征以及他们在社会中所处的状态和角色,让大学生群体在意见、信念、态度和情感等的表达上呈现特有的方式,形成具有群体特征的网络舆论行为特点。1.大学生更加注重互联网的沟通交流媒介功能,网络舆论行为获得较大认同。互联网作为人类社会“第四媒介”,综合了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大众传媒功能,同时可以实现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传播方式的传播需求,是迄今为止功能最为复杂全面的传播媒介。互联网可以作为数据库、资料库使用,也可以作为信息传播媒介使用,还可以作为人际沟通和意见共享交流的平台使用,各种各样的需求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大学生群体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何在?根据一项调查报告显示,[2]大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首先是“一种相互交流沟通的载体”,占到了69%,其次认为互联网是“一个丰富的信息资源库”,占到65%。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从这个数据中可见一斑,即上网交流和沟通是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重要动机。大学生在网上的沟通交流就构成了人际传播、媒介传播的传播形态,通过态度、意见、情感情绪等的表达和交流,形成了网络舆论。2.网络舆论特点符合大学生行为特点和思维、情感、心理习惯需要。大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进行沟通交流,其原因在于网络的便捷、宽松以及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个人隐私保护,这为他们率真的思考、无拘束的情感表达和便捷的沟通交流提供了良好空间。大学生群体处在思维、情感活跃的年龄阶段,他们对于社会的认知和把握也处在逐步深入、逐渐成型阶段,这样的阶段势必需要有思考、判断、分辨,直至作出是非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有合适的表达、交流的空间和机会。在网络空间,无论对与错、主流与另类、宣泄与安慰、困惑与诠释都可以被容纳,有存在的理由、表达的渠道、被尊重被理解的机会。在这样一种宽松自在的空间里,大学生的成熟与成长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尊重和理解,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网络舆论行为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3.大学生网络舆论表达是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认同并接纳尊重大学生思想、情感、态度等的行为和意见,反感以教训、防范为主的思想、行为教育和管理方式。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性较其他群体更强,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自主意识,不希望一味地接受灌输、接受被动影响,他们更多地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在获得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之下展开主动的沟通和交流,在互动中获得各方面的发展、提高。2005年4月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研究会开展的浙江大学校园网络信息使用状况的调查表明,在关于“在BBS上可以做什么”的多项选择中,高达71.99%的受调查者选择“展示个性,自由讨论”,其次是“自由发泄情绪、情感”,占到了40.03%,可见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行为中获得自我实现需要的重视,对获得尊重和理解的关注。在这种态势之下,单纯从教训、防范和怀疑的定位出发来对待大学生网络舆论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势必遭到他们的极大反感,进而造成教育者与大学生群体之间在思想、语言以及总体状态之间的互不相容。4.大学生网络舆论以理性表达为主,尊重并赞同理性的思考和行为,反感偏激、情绪化的思维和行为。大学生所接受的良好教育以及形成的对于文化素养、学识才干的尊重,使得他们在表达意见、态度、情感时,基本上可以做到以理性表达为主,尊重并赞赏有礼有节的思想和行为,这样的态度同样延伸到网络世界,在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中得到较广泛的体现。浙大校园网络信息使用状况的调查数据表明,高达59.62%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世界的言论同样需要负责任,网络是现实生活的延伸,同样需要网络道德的约束”,仅有12.37%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世界言论不需要负责任,网络是绝对自由区”。72.16%的受调查者表示,“在网上能够做到自律,因为要对自己和网友负责”,仅有6.70%的人觉得“网络世界是自由的,无需自律”。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管理办公室对浙大校园网络中主要BBS论坛进行监测的情况也同样证实了这一结论。大学生网络舆论虽有情绪化和偏激、过激的行为,但是从总体上看,理性的声音仍占据主流,即使一些情绪化或者明显偏激、过激的言论帖子,跟帖中的理性反思、思考也会帮助其纠正一些偏颇。这表明了大学生群体在网络舆论行为上总体理性和善于思考的良好素质。5.大学生群体较高的文化教育素养和对于规则的尊重,反映在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选择上,体现为总体上尊重有序管理,认为作为现实世界延伸的网络世界同样需要负起应有的责任,需要有相关法律和规则的制定。浙大校园网络信息使用状况调查中,50.23%的被调查者认为“严格管理网络传播信息是必要的,只要管理规则是大家认可的”。6.大学生网络舆论形式多样,包括文学作品、随想手记、简短的感触感想等,通过发帖和跟帖等多种方式展开。这个特点体现了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方式较大的容纳度,也是与大学生群体受教育程度和年龄心理特征相吻合的。浏览高校校园网络中的BBS,不难发现一些精彩的文学作品被上挂,引发思考和讨论,获得共鸣与反响。这些作品也包括大学生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随想手记等。二、针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的网络舆论引导网络舆论引导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在现实社会中开展得比较有效的舆论引导方式,在网络世界并不一定管用;网络舆论引导如果不得法,反向作用可能会更大。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引导也同样面临这样的情况。不仅如此,大学生群体对于自我实现的需求更加强烈,他们对于是否获得尊重和理解更加敏感,要实现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良好效果,就必须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特点、舆论引导的一般原理等有清晰的把握。(一)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出发点和定位网络舆论引导的初衷,不外乎从当前社会整体舆论环境需要和处于一定网络舆论环境中的大学生群体特点及成长需要出发,对于网络舆论中存在的各种偏颇、情绪化观点、态度、行为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纠正,努力营造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对此,必须把握好三个定位问题:1.对大学生思想、行为能力的定位。这是实施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根本。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能力到底处于怎样的状态,作为网络舆论引导实施者,对此应持怎样的态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从总体上说,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已经比较清晰,具备一定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对于美丑、是非、正误等的辨别基本上符合社会主流价值意识,对于自身行为能够负起责任。2.对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特点的定位。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理性较强,网络舆论受到大学生群体的普遍认同,网络舆论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大学生思想情感,总体上有较强的规则意识。然而,大学生群体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仍然存在,网络舆论行为中非理性、过激和情绪化行为仍然是比较常见的现象。3.对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目标和引导方式的定位。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目标,应该定位于通过引导形成总体健康良好的、符合大学生成长需要的网络舆论环境,在引导中锻炼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正确的、理性的沟通交流能力,最终实现通过大学生自主思考和行为调适能力的完善,自觉维护良好而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方式的定位应该是在充分尊重和信任大学生总体思维和行为能力的基础上,以平等的、相互沟通理解的方式进行说服式、情感唤起式等的引导。(二)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1.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中的语言把握。网络语言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有自己特有的一套语言方式;大学生比较能够接受的语言方式也有其特点。因此,在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引导中,应该使用符合大学生接受习惯的,同时具有网络语言特点的语言进行引导。网络语言往往简洁明了、直观具体,复杂的含义用简单符号组合就可以表达清楚,同时网络语言有适度放弃词汇本义、在使用中尽可能地对传统语言做出偏离的倾向,语言的表现力很强。这种特点是与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占绝大多数的情况是相适应的。[3]大学生在语言接受习惯上,反感说教式、灌输式的交流,认同与他们平等交流的语言方式。因此在网络舆论引导上,使用的语言方式应该首先是契合网络语言特征的,否则会显得与普通网民的话语格格不入,在形式上就遭到大学生的反感;其次,网络舆论引导中,很忌讳直接将理论灌输、说教用在网络中,应该调整角度,以大学生网友的身份,用亲切交流、友好相处的语言方式展开潜移默化的网络舆论引导;有时平等而激烈的争辩、尖刻但在理的讽刺反而会赢得大家的好感,这也是网络传播带来的人文精神普及之后的结果。只有契合网络特点、符合大学生接受习惯的语言方式,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这是在开展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中必须要把握好的。2.大学生网络舆论心理特点的把握。大学生网络舆论表达是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认同并接纳尊重大学生思想、情感、态度等的行为和意见。把握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心理特点,对于提高网络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3.大学生网上与网下行为反差的把握。调查发现,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性格、行为、思想表达,与他们的现实生活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吻合,呈现出某种反差。比如,平时腼腆内向的大学生,有可能在网上表现得率直冲动,敢想敢说;网上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不一定会落实在现实生活和实际行动当中,等等。这样的反差的确对提高网络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也说明了大学生网络舆论的情绪、思想容纳弹性比现实生活中要高一些,这为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中时机和度的把握提供了一定的启发。(三)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主要方式舆论引导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舆论形态有针对性展开。研究表明,舆论形态主要有讯息形态的舆论、观念形态的舆论、艺术形态的舆论以及作为舆论畸变的形态——流言等主要类型。[4]网络舆论的主要类型与传统形态的舆论类型基本上没有太大差别。不同类型舆论的引导方式是不同的。针对讯息形态的舆论,由于其强度相对较弱,发展方向也不十分明确,此时的适时引导有效性较强。观念形态的舆论则不同,如果被接受,有可能进一步内化为舆论的深层结构——信念;为公众及时提供符合一般社会规范的参照系,或改变公众已有的参照系,是媒介影响观念形态舆论的主要方式。艺术形态的舆论带有较多的情感色彩,观念的表达是间接的,这种舆论形态对社会可能造成的威胁是“舆论共振”,即在一个短时期内,社会中相当多的公众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件作品上,只有一种几乎一致的评价能够流通,不同意见很难有立足之地。对于这种形态的主要引导方式是舆论分流,既发表流行的评价意见,又有意多发表一些其他评价意见,使得过于集中的舆论得以分流,形成正常的舆论不一律的自然状态,在此基础上逐渐使得主旋律评价意见居于主导地位。流言是没有确切来源的在公众中流传的消息,主要是由于信息供给不能满足需求造
本文标题: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520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