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综合/其它 >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课件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目录0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0203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2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毛泽东看解放南京的胜利捷报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社会3•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时间界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社会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1840191919491956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4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这个社会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既有资本主义的因素,又有社会主义的因素。而且社会主义因素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处于主导地位,并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并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5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其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占很大比重)。文化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现实情况:6五种经济成分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国营经济主要经济成分是具体表现在: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基本阶级力量主要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7主要矛盾•土改完成前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残余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1950年1月,上海一工厂区遭到国民党飞机轰炸8土改后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抗美援朝9•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作了明确的规定,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10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1840191919491956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也有资本主义因素。其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11结论•为了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必须适时的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12(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发展变化过程。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13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之一:14一九四九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作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报告七届二中全会当时提出了两个转变:“使中国有可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15在转变条件上,认为只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在过渡的时间上,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16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1952年毛泽东和党中央提出了开始过渡的设想理由:经过从1949年至1952年三年的时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之二:171953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1953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和准确的表述。1952年国庆节,首都庆祝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胜利完成18“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19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工商业总路线工业化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20问题一:•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我国为什么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呢?•为什么要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呢?问题二:2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透视过渡时期总路线,可见其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了反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即把建设与改造并举,要求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其实质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改变所有制的问题。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2在50年代中期,我国为什么要走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23•中国共产党提出这条总路线的主要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二是过渡时期的中国国情。(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24第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过渡时期”或“革命转变时期”这个特定的历史概念,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25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用无偿没收资本家财产的办法,另一种是用和平赎买的办法。马克思、恩格斯都曾说过:假如采取赎买的办法来消灭资本家私有制,“那对于我们是最便宜不过了”。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曾设想通过和平赎买的办法使资本主义私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但俄国的资产阶级采取敌对的态度,列宁的设想没能实现。26毛泽东修改过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提纲第二、是过渡时期的中国国情(现实依据)27毛泽东在谈到我国工业的情况时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不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我国就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命运。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必要性:首先,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28其次,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方面,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29实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现可能性: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到1952年,国营工业产值在全国现代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经增加到56%,国营批发商业的营业额占全国批发商业营业总额的60%,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实际上已居于相对强大的地位。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30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31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是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32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朝鲜战争停战也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33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34在搞社会主义方面,毛泽东主席的最大功劳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我们最成功的是社会主义改造。35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互助合作,改造农业和手工业,把个体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开辟了中国特色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36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农民们成群结队报名入社的场面农业改造38劳模耿长锁河北饶阳县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充分显示了合作生产的优势39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政府向农民发放国家基金贷款。40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王凤英的父亲是地主,她家也加入了合作社。贫农和下中农约占农村人口的60%到70%,都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从而解决了在农村依靠农民大多数和建立无产阶级优势的问题。41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1.互助组2.初级社3.高级社图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多少和参加劳动的数量质量多少,对社员进行粮食分配。42性质:带有社会主义萌芽的集体劳动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1949——1953年)特点: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组织起来,共同劳动,换工互助,以解决社员间缺乏劳动力、耕畜和工具的困难。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仍归农民个人私有。有常年互助组和临时互助组。43性质: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特点: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将私有土地作股入社,实行统一经营;耕畜和大型农具交社统一使用;社员集体劳动,产品统一分配,在扣除农业税、生产费用、提留公基金和公用基金后,剩余产品按照入股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使用报酬,以及劳动报酬进行分配。社员以“按劳分配”的原则取得报酬。劳动报酬一般高于土地报酬。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1955下半年)44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下半年——1956年底)性质: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特点:社员私有土地无代价地转为集体所有,耕畜、大型农具按照自愿互利折价归社。实现了土地、耕牛、大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允许社员利用工余、假日耕种自留地和经营家庭副业,作为集体经济的补充。高级社的劳动产品由社统一分配。45•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6.3%,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6.3%比例图70%96.3%46从1952年开始,全国农业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后来又转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4748农民把余粮运往国家粮库,支援工业建设。坚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发展农业生产并举的方针1956年1月北京召开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农民代表向毛泽东敬献喜报49农业合作化的成功经验•第一、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及时地领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道路。•第二,根据我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采取互助社,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等由低级到高级的步骤和形式,逐
本文标题: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531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