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2016年7月28日理论基础►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又称“三伏灸”、“三伏贴”。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方法源自《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适应病症►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伏”标志着一年里最炎热的时期。从夏至日开始计算,第三个天干为“庚”的日子叫“初伏”,过十天逢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的叫三伏。贴敷时间►①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0.5-2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20-40分钟。►②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贴敷的最佳时间为去药后局部潮红,有热痛感,几天后脱一层薄屑或有细小水泡。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贴敷部位►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贴敷后的皮肤反应与处理►正常皮肤反应及其处理局部皮肤潮红、灼热、轻度刺痛,或出现小水疱,极少数可以出现大水疱。患者敷药处皮肤多数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贴敷部位如果出现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或者给予湿润烧伤膏外涂以减轻不适感。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贴敷后的皮肤反应与处理►异常皮肤反应及处理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严重红肿、大水疱、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应到专业医院寻求治疗。三伏贴致过敏病例刘×,女,65岁,患哮喘病8年,每年冬春易发,发作时咳声重浊,痰多色白,多方治疗无明显效果,时轻时重。给予连续2年三伏贴后病情得到控制。但第3年进行敷贴时,第1、2次敷贴后,仅局部红赤、起泡、微痒、灼痛,无全身症状,约4d~6d水泡吸收,局部症状消失。第3次敷贴后,局部红赤,起大泡,有3cm×4cm水泡2个,7cm×4cm水泡2个,2cm×4cm水泡2个,还有散在小水泡,水泡晶莹饱满,局部奇痒。继之全身出现紫红色斑疹,或如风疹块,脚心、手心亦可以见到红斑,瘙痒难忍,肌肤灼热,时有闷热感,伴心悸、气短。因患者已经敷贴2个疗程,未见过敏反应,以为患者为其他原因所致过敏,经抗过敏治疗近1周后恢复正常。第4年三伏天再次敷贴时,头伏敷贴3h即发生过敏反应,且过敏症状加重,局部瘙痒难忍、灼痛,全身不适起风疹块,伴心慌气短,如前处理康复。注意事项►1.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2.贴敷药物部位出现水疱者注意局部防止感染。►3.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脱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4.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只可用清水洗涤,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5.配制好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药物宜密闭、低温保存。►6.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7.久病、体弱、消瘦者,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禁忌人群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3.瘢痕体质者;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慎用人群1.孕妇;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5.3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疗效穴位贴敷通过多年的应用、观察来看,其疗效主要是一种治未病的疗效。比如说:它不是治哮喘和鼻炎本身,而是夏天贴了以后,预防冬天的时候不去发作。因为这些病的发作往往跟上呼吸道的感染有关系,而这种方法用了以后,可以使人体的抵抗力增强,上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和次数就减少了,或者感染的程度就减轻了。有病治病,没病强身,增强体质,减轻疾病症状,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谢谢!祝:大家身体健康!!!
本文标题:冬病夏治的穴位贴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540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