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试题/课件 > 小儿推拿课件:小儿肌性斜颈
小儿肌性斜颈小儿肌性斜颈,俗称“歪脖子”,又称小儿先天性胸锁乳突肌挛缩性斜颈。由于头倾向肌肉挛缩的一侧,下颏转向对侧,久之可致面部变形。也有极少数患儿为脊柱畸型引起的骨性斜颈;视力障碍的代偿性姿势性斜颈;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和习惯性斜颈临床表现•1.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发病率约为0.3%-1.9%。•2.畸形可在生后即存在,也可在生后2~3周出现;•3.颈部包块:发现硬而无疼痛的梭形肿物,与胸锁乳突肌的方向一致,在2~4周内逐渐增大,然后开始退缩,在2~6个月内逐渐消失;•4.头颈向一侧偏斜:胸锁乳突肌纤维化、挛缩硬化,从而牵拉颈部,使其偏向一侧;•5.头颈活动受限:由于胸锁乳突肌挛缩,导致头向健侧偏及向患侧旋转受限;•6.面部变形:患侧面部较对侧变细,两侧面部不对称。鉴别诊断•1.眼性斜颈:多为先天性斜视,眼球外上方肌肉麻痹所致。通常在生后9个月以后,患儿能坐稳后才能诊断。矫正眼肌失衡后斜视消失,斜颈自行矫正。•2.神经性斜颈:如颅后窝肿瘤、脊髓空洞和婴儿阵发性斜颈等,常伴有运动功能障碍、反射异常、颅内压增高,MRI提示颅内病变。•3.其它原因:如颈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肿瘤、寰枢椎半脱位、先天性短颈综合征等引起的斜颈。此类斜颈均可找到明确的病因。病因病机•主要是患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初起可见纤维细胞增生和肌纤维变性,最终全部被结缔组织所代替。其病因尚未完全肯定,目前有许多说法,多数认为与损伤有关;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因受产道或产钳挤压受伤出血,血肿机化形成挛缩。也有认为分娩时期胎儿头位不正,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血运供给,引起该肌缺血性改变所致。另外一种说法为由于胎儿在子宫内头部向一侧偏斜所致,且与生产过程无关。•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先天胎位不正或后天损伤导致气滞血瘀或气虚血瘀而发,属“项痹”范畴。推拿治疗•1.治疗原则•该病的治疗原则为软坚散结,理筋整复,气滞血瘀者辅以活血化瘀;气虚血瘀者佐以益气补血,活血化瘀。基本操作•(1)患儿取仰卧位:用拇、食、中三指或食、中二指夹住患侧肿块部位或整个胸锁乳突肌,施以柔和有力的双指揉或三指揉3分钟;拿或捏患侧胸锁乳突肌(桥弓穴)3分钟。后用拇指弹拨患处10余次。•(2)患儿取仰卧位或家长抱坐位:用轻柔的拿、揉法作用于斜方肌等颈项部相关肌群及健侧肌群3分钟(3)患儿仰卧位:用拇指指腹自上而下再次按揉胸锁乳突肌3~5遍;用轻柔的拿法自上而下再次作用于患侧胸锁乳突肌3~5遍;用振法作用于患侧胸锁乳突肌起、止点及肿块部位约一分钟;按揉风池、翳风、天柱、肩井、缺盆穴,每穴约半分钟。4)患儿仰卧位:双手扶患儿头颞侧,两手同时用力沿颈椎纵轴方向拔伸,持续约1~3分钟,顺势做颈项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的被动运动,每侧约3~5次;一手置患侧肩部,另一手扶患侧头部,两手向相反方向用力尽量向健侧扳动,以患儿能忍受为度;每次持续1~3分钟,连续做3~5次。•(5)患儿侧卧,拿捏患侧胸锁乳突肌,拿耳后高骨、风池、肩井、肝俞、肾俞等穴位。•(6)患儿直立,同第四步。•每次推拿约10分钟,第一个月每天一次,第二个月可隔天一次。一般3个月左右痊愈。年龄越小,效果越好。辨证施治•(1)气滞血瘀:在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延长肿块部位的按、揉、拿、捏时间,并在肿块部位施以较重的缠法和振法。•(2)气虚血瘀:在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延长拿、揉颈项部健侧相关肌群的时间;捏脊3~5遍,自上而下依次按揉颈胸段华佗夹脊及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背俞穴3~5遍。年长儿可配合适当的矫形固定法。适宜技术•1.颈肌药物热敷:取伸筋草、透骨草、茜草、五加皮、樟木片15克,乳香、没药、当归、赤芍、红花、泽兰、威灵仙各10克,水两升。文火煎至一升后,稍凉,用毛巾浸药后拧干敷于患处,注意勿烫伤皮肤。•2.手术疗法:适用于6个月到12岁采用非手术疗法失败或斜颈明显的患儿。常用的手术是直视下切断胸锁乳突肌在锁骨和胸骨部的肌腱。注意事项•1.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有较好的疗效,其目的是最大限度恢复该肌的功能,故在治疗过程中,该肌起止点的治疗及被动运动极为重要。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治疗期间若能配合中药热敷和家庭按摩,则疗效更好。•2.家庭按摩:家长可在患儿颈项部用食、中、无名指螺纹面施以轻柔的揉法和摩法,以肿块处为主,同时结合头颈部的被动屈伸和旋转运动)。•3.当与骨性斜颈、姿势性斜颈、神经性斜颈相鉴别。•4.及时发现,治疗越早,效果越好。一般在一岁内治疗。当肿块消失后,应继续推拿,直至颈部活动正常为止。小儿面瘫•面瘫,学名面神经麻痹,也称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俗称“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吊斜风”、“面神经炎”、“歪嘴风”等,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和性别限制。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腮、努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临床表现•1、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2、面瘫患者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3、患者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4、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内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病因•面神经麻痹是一种急性发作的单侧面神经周围麻痹,其发病的病因常因受凉、过敏、病毒感染、中毒、代谢障碍、血液循环障碍及隐性乳突炎等引起。•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外感风寒侵袭面部经络,导致经气运行失常,气血不和、经筋失于濡养,纵缓不收而引起的。风寒袭络•主证:突然眼睑闭合不全,伴恶风寒,发热,肢体拘紧,肌肉关节酸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治法:祛风散寒,通络和营。•取穴:一窝风,平肝清肺,天河水•对穴:一窝风对总筋,补脾,外关对内关,平肝。风热袭络主证:突然眼睑闭合不全,伴口苦,咽干微渴,肢体肌肉酸楚,舌边尖微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治法:祛风清热,活血通络•取穴:平肝清肺,六腑•对穴:总筋对一窝风,清胃,清补脾,平肝,内关对外关肝风内动•证见:面赤眩晕,急躁易怒,口干而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平肝息风,滋阴清热•取穴:平肝,二马,六腑,清小肠。•对穴:总筋对一窝风,内外关,清脾胃,二马。太冲,搓摩胁肋。基本操作•1、一手食指按太阳,中指按下关,无名指按颊车,小指按大迎。•2、拇指按住健侧的四白穴,另一只手拇指向上向外弱刺激地分拨患侧的承泣。•3、按住健侧的承泣调患侧的四白。•4、按健侧的迎香调患侧的迎香。•5、按健侧颧髎调患侧颧髎。•6、按健侧地仓调患侧的地仓。•7、按人中调承浆•8、按承浆调人中。•9、向上向外提拉肌肉到头侧面的耳朵。•10、猿猴摘桃。预防与护理•预防面瘫要从小处做起,避免空调、电扇直吹身体,感到有点凉了就要调整风向或关掉电器。•遇到大风和寒冷的天气,出门时要轻拍、轻按面部、耳后、颈部的一些重要穴位,增加自己的御寒能力。•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如果面部出现麻木等不适,应该及早就医。
本文标题:小儿推拿课件:小儿肌性斜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543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