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耶鲁大学《聆听音乐》公开课笔记(9-12课)
耶鲁大学公开课《聆听音乐》笔记(第9—12课)目录第09课奏鸣曲式:莫扎特和贝多芬第10课奏鸣曲式和主题以及主题变奏第11课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主题变奏曲第12课客席指挥:布鲁克青年交响乐团第九课奏鸣曲式:莫扎特和贝多芬关键词曲式(form)反复(repetition)对比(contrast)主题与变奏(themeandvariations)奏鸣曲-快板式(sonata-allegroform)弦乐四重奏(stringquartet)协奏曲(concerto)三部曲式(ternaryform)关系大调(relativemajor)回旋曲式(rondoform)赋格(fugue)固定低音(ostinato)呈示部(exposition)连接部(transitionorbridge)发展部(development)再现部(recapitulation)尾声(coda)导引这节课我们探讨音乐形式的问题。曲式对于所有音乐都是很重要的,它能让我们跟上一首乐曲的步伐,更形象地比喻,可以让我们在音乐之旅中明白我们身处何方。曲式对所有音乐同等重要,无论是流行还是古典音乐。我们周身充斥着各种复杂的素材,像音乐这种素材。我们尝试着去理解它们的含义,甚至可以判定出它特定的结构,因而我们趋向于用建筑结构或诸如此类的事物来进行类比。我们将进入大脑的信息分类整理,音乐带给我们的种种情绪反应是通过简单的模式达到效果的。音乐家们喜欢运用曲式,因为曲式能告诉他们接下来如何做,怎么做更合适。当你掌握了一种曲式并屡试不爽,它被其它音乐人经年累月地使用,你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它,以使你的听众跟随着你的音乐。曲式曲式就是乐曲的结构形式。曲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各种段落,根据这些段落形成的规律性,而找出具有共性的格式便是曲式。流行音乐的曲式教授:对于流行音乐的曲式,弗雷德里克·埃文思同学给了一个很满意的答案,即主歌与副歌的结构,无论是在舒伯特的德文艺术歌曲中,还是在我们陌生的音乐中。弗雷德里克同学将给我们演示一段我并不了解的音乐。弗雷德里克·埃文思:这是超级男孩表演的歌曲《再见》。它采用的曲式是很多流行音乐的典型模式。首先是以半截副歌开始,然后是主歌-副歌-主歌-副歌,接下来是连接段部分,在其中达到情绪的高潮,最后部分是段相当有感染力的副歌带回到歌的主题,然后音乐逐渐淡出。教授:这个想法就是变换歌词,然后回复到相似的歌词和相似的乐章,接着再变化回到新歌词,接下来又回归到相似的副歌。这样算公平分配吗?(弗同学答“是”)★示范曲目:超级男孩'NSync《ByeByeBye》这首歌曲的曲式是很多流行歌曲的原型。首先从24秒听到40秒是一个主歌的例子,在这里展开了叙事;在第56秒时听到副歌,这是被反复的地方,整首曲子都是建立在复述的基础上。最后情绪被推高,背景音乐与和声行进变得有些庄严,最后的副歌将曲子带回到主题(副歌进行到一半→开始独唱→副歌→独唱→副歌→过渡音节(就像情绪的高潮)→最后是有力的副歌回到原点,再慢慢的减小消失)。有趣的是,它用了一个巴洛克固定低音——哀叹低音(挽歌低音),以后会讲授此内容。古典音乐的曲式古典音乐的曲式稍显困难,因为音乐本身更加复杂。1、音乐体裁与曲式的区别体裁: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常规的音乐类型。标准古典乐体裁:交响乐、弦乐四重奏、协奏曲、芭蕾、歌剧等;流行乐体裁:经典新奥尔良爵士乐、布鲁斯、摇滚等。一种特定的音乐类型预示着一种特定的表现力,特定的乐章长度甚至特定的演出服饰,以及观众或者听众的行为模式。曲式:每一种体裁的音乐都由乐章组成,每个乐章由特定的曲式来表现。曲式让我们知道,我们进行到了乐曲的哪个部分,是开头、中间还是结尾。交响乐:有四个乐章:快乐章、慢乐章、然后是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终曲也是快乐章。其中每个乐章可能是不同曲式中的一种。弦乐四重奏:同交响乐一样四个乐章,快、慢、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快,每个都能采用特定曲式。协奏曲:通常有三个乐章,快、慢、快。奏鸣曲:如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奏鸣曲、小提琴加钢琴伴奏,三个乐章,快、慢、快。2、古典音乐的曲式古典音乐中音乐元素行进的速度很快,很不容易把握,我们也不喜欢迷失。我们习惯于知道我们身在何方以及正发生着什么,这也正是曲式可以帮助我们做到的。当音乐奏响各种信息纷至沓来时,通过了解自身所处位置来把握这首乐曲。是在开头、一半或是接近尾声?在这个特定的点上我该做何反应?我们将会涉及六种曲式,可以把它想象成模板,当聆听音乐时先用学术的眼光做判断:这段音乐使用了哪种曲式,就把那种曲式的模型套下去,然后用这种模版来过滤我们的听觉体验。六种曲式模板:三部曲式、奏鸣曲-快板式、主题和变奏曲、回旋曲、赋格、固定低音。它们是音乐史上不同时期发展起来的,变奏曲式相当古老,奏鸣曲-快板式更近代些。这些曲式中我们今天仍然会用到的是三部曲式和奏鸣曲-快板式。奏鸣曲-快板式是这些曲式中最难、最复杂的。它经常出现在奏鸣曲、协奏曲、弦乐四重奏或交响乐的第一章,第一乐章节奏相当快,也被称为“奏鸣曲快板式”,最重要是它能与奏鸣曲理念相协调。奏鸣曲快板式并不一定源于奏鸣曲,交响曲也是其发源地之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它与奏鸣曲相关联,我们才称之为奏鸣曲快板式。交响曲中第一乐章是快板,因此称为奏鸣曲快板式,而第二乐章是慢板可以是主题与变奏曲式、回旋曲式或是三部曲式。小步舞曲和谐谑曲几乎总是三部曲式,最后的快板乐章可以是奏鸣曲快板式,也可以是变奏曲式,或者回旋曲、或者赋格,有时也可是固定低音。了解这些可以控制每个乐章的进行。○音乐知识:奏鸣曲与奏鸣曲-快板式的区别奏鸣曲是多乐章的体裁,而奏鸣曲-快板式是一个乐章;古典时期的奏鸣曲是指一部为钢琴独奏或其它独奏乐器加钢琴伴奏而作的作品。典型的古典奏鸣曲包括三个乐章(快-慢-快)。一些其它的古典体裁并不叫做奏鸣曲,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快板-慢板-小步舞曲-快板。例如,如果以这种乐章顺序写成弦乐四或五重奏,它就叫做弦乐四/五重奏,如果是为大管弦乐队创作就叫做交响曲。我们有个大概的体裁的概念,每种体裁的乐章最后是由曲式决定乐章的进行。三部曲式三部曲式与我们介绍的奏鸣曲式很相似,它表达音乐的形式为:呈示、变化、再现,或者说陈述、变幻、再陈述诸如此类,用字母来表示:A-B-A模式,总、分、总。关系大调和关系小调。在音乐中,调都是成对出现的。成对的调有共同点,即它们用同一个调性符号表示(五线谱上有相同的升降号数目和位置)。我们可以用任何一个音符做调性,但必定有一个调性是包括了三个降号的。白板上的谱例是三个降号的小调音阶,同样的大调音阶也是三个降号。这个谱例是C小调,如果我们把它升高三个半度,就是降E大调。因此,关系大调要比和它成对的关系小调高出三个半音。白板上的另一个例子,有一个升号的大调是G大调,如果我们降低三个半音,就得到了G大调的关系小调E小调。一般情况我们没能听出音高的相对关系,但当音乐转调时候总还是能听出来的,对于受过训练的人是可以猜到的。假如音乐是从小调转到大调,也就是转到了它的关系大调上,或者从大调转调也会转到它的关系小调上,这种情况很常见。★示范曲目:贝多芬《致爱丽丝》(三部曲式)A很短,是小调,进入B,转调,是大调,又回到A。我弹奏的是这部乐曲的开篇,后面还有很多内容,这是一部很典型的三部曲式音乐。三部曲式通常是一个介绍更宏大的曲式方式,即奏鸣曲式。奏鸣曲式的形式由三个重要部分组成: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可以将它看作由三部曲式A-B-A发展而来的,但是它比三部曲式更复杂,其中包含其它很多因素。这只是个抽象的模式,但并非所有奏鸣曲式的音乐都包括列出的所有部分。作曲家也不会完全这样做,他们更想体现的是独到的想法和原创的因素。这三个部分可以称作必要因素,剩下的是可选择部分(前奏、尾声),以后的课程会涉及到这两部分内容。奏鸣曲的每个部分都有更细致的结构划分。呈示部通常从主题主调Ⅰ开始,然后是过渡转调,转到属调Ⅴ上去。过渡部分是不稳定的,给人一种向某方向移动的感觉(作曲家通常称作“桥段”,这与弗德里克提出的“连接段”相似)。如果交响乐是从小调开始,副部主题就是在关系大调上了。例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从C小调开始,但在第二主题就是它的关系大调降E大调,这两个调都有三个降号。作曲家通常在小调开始第一主题转调时不是向属调转,而是变到关系大调上,即音阶上升三个半音。副部主题开始通常音乐会更抒情更甜美,还经常会出现填充段或插部,然后就是结束主题了。这里是缩写CT,呈示部结束主题通常比较简单,无非是在主音和属音之间变换,最后能以主音结束,给人一种呈示部结束的感觉。这里有双竖线加点(‖::‖)表示反复。展开部就是将主题变化,但不仅是发展和延伸,也可能是缩减成几个音,贝多芬就喜欢去掉一部分只保留表现主题的某些特别部分,或者只表现某部分动机。展开部的特点是频繁转调,这种转调通常以织体的形式体现,是乐曲中复调程度最高的部分,可以发现大量的对位手法。展开部的结尾部分回到主调的主题和主调上。因此作曲家会使用一个和弦,即使用属(Ⅴ)和弦,因为我们想要一大段由属音构成的准备,从属音Ⅴ推向主音Ⅰ。再现部由属音回到主音后,主部主题与前面的都一样。这里也有连接段,但没有转调,乐曲保持在主调上,因为要用主音作结束,可以说是“不通往任何地方的桥”,回到主调并停留在主调上,进入第二个主题再进入结束主题。莫扎特会在这里结束主题,但有些作曲家会再加上一个尾声。尾声通常是要告诉听众,乐曲要到这里结束了。尾声在和声上通常是很稳定的,换句话说就像把锚抛出去一切都慢了下来,该结束了。Coda这个词来自拉丁语cauda,意大利语coda的意思是尾巴。引子大约有50%的古典音乐使用引子。★奏鸣曲示范曲目一: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主部(呈示部)主题是跳进和类似的东西,这段音乐基本上只是一个大三和弦。如果我们在音乐中想记住音高和旋律,需要在相应的位置标记许多小“X”,因为我们没时间一一记录旋律,所以要用这些标识出音高和走向。在大三和弦的跳进之后,有一个小切分音,然后这里算是对位。这段主部主题里有这样一些乐思:A、B、C。在一段兴奋、运动后,低音出现然后是暂停,这里有个终止式,它是A主题乐思的结尾,就像戏剧一样看到场景变化,一些演员离场、空台,然后其它演员即将上场。一个更为抒情的副部主题(B)出现,以下行的级进方式呈现。在主题进入结束时最值得注意的是,非常连续地保持在同一音高上最终走到一点(结束主题是乐思C)。展开部的开头降到了属音上,然后有个不协和的转变是个标志——进入新乐章即展开部。莫扎特在不同的调性中迅速转换,然后会听到一个再过渡的开头,只用了结束部的主题(即连续地保持在同一音高上,但在不同调性转换),即这个短暂的展开部是用的呈示部结束时的乐思C,现在我们进行到再过渡时会听到小提琴下行了,隐含的低音线是属音走向主音,然后回归到主部主题,所有主题材料没有创新,到了连接部分,运动的,他用了较短的篇幅。在主部(呈示部)主题第一次出现时用了低音,而这次是停下来仅仅持续了主调,然后其它素材也再次回归,以同样的顺序出现在主调上。结尾部分是典型的莫扎特式,并不复杂但却是一个非常美妙的有关奏鸣曲形式的范例,它完成了我们模型的要求,适合所有的特点,速度也非常快,这一乐章大概有六分钟。★奏鸣曲示范曲目二: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开头部分大家对这部作品的开头已经熟悉了,这次要从曲式的角度来欣赏一下呈示部和展开部,这与我们以前讨论的不一样。没有引子部分,呈示部直接从主部主题开始:一个四分音符的动机。然后连接段开始,从A点过渡到B点,从主部主题过渡到副部主题,圆号的出现表明了“这是连接段的结束”,然后进入一个新的抒情主题,一方面我们听到一个优美的旋律,另一方面却又好像有四分音符的动机潜伏在旋律下面。副部主题从小提琴开始,然后随着贝多芬的风格前进,提高了力度和音高,有个短暂的插部,然后是结尾主题。在结尾主题中贝多芬反复用了这个四分音符,可以听到它隐藏在旋律下面,然后是如何最终演变成了结尾主题的。结尾主题是沿着琶音下行的大三和弦方式,它与开场的调性是关系大调,整段都是类似主
本文标题:耶鲁大学《聆听音乐》公开课笔记(9-12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570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