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史学的产生第一节史学的萌芽一、史历史史学历史是过去的事,它依靠人的记忆、文字的记载和实物的遗存传承后代。在原始社会,汉字就产生了,但是我国现存的最早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字。历史这个词是近几十年才被应用起来,有两种不同的含义:1.指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2.历史的记载。史学不同于史和历史,它是指一门学问,一门以人类客观的活的历史为对象,利用各种史料研究和阑述人类社会规律的科学。直到刘宋的元嘉十五年438年封建政府设四学:儒玄史文,才标志有了史学。二、口叙史事和三代史诗甲骨文产生于商的先公示壬、示癸时期。在先秦,口叙史事一直在史事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传说的历史内容有两个显著特点;1.人物被神化2.传说的人物都是改天换地式的英雄,是群众利益的代表着,充分反应了先民的历史观点。当文字记载发展到比较成熟,书写工具比较方便的时候,口叙史事便被记载下来,往往是瞽矇瞍一类的乐官。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史诗主要保存在《诗经》中,共有305篇,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民歌,反映现实为主,雅颂是史诗多追忆祖先,歌功颂德之作。反映了先民们的思想认识特点,当时的社会生产、习尚、筑城、立庙、封邦、建国。史诗作为史料来说,它与历史传说一起反映广阔的社会内容,对当时简略缺乏关联的史官记录,起着联络会通,委曲细节的作用。对于后来发展起来的某些史体也有创始之意。歌颂英雄人物的篇章,上继传说遗风,下开历史传纪的端绪。专咏一事的篇章,具有纪事本末的性质,歌颂先王伟业的篇章,又可以看作历史论、赞的元祖。二、史官档案编年纪我国最早的史官,是见于文献记载的黄帝时的仓颉、沮诵,相传是汉字的创造者。今天看到最早的史字在甲骨文中,还有作册、尹等字,史官的职责兼有多方面,地位尊贵显要,甚至可监督左右国君。五史是协助冢宰工作的,还有女史是负责后宫记录的。在文化备少数人掌握的古代,史官的职业是世袭的,微氏家族就是世代的史官,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再加以整理编纂,便是最早的档案汇编,多是按时间排列的,所以也就产生了最早的编年纪。商周的甲骨卜辞和金属器物上的铭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已经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活动四个记事要素,反映了编年纪的原始形式。金文也比较重视时间的记载。一种是先写月、写日,最后写年。一种是年月日,《颂鼎》。由甲骨文的无历史意识到金文的有历史意识,这就是记事上质的一种飞跃。我国最早现存的档案汇编就是《尚书》,以记言为主,不只是记言,有些篇章记事如-金滕-顾命-,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六体。最古老的史学著作,应是周天子和各诸侯国史官对档案文书按时间排列整理的编年国史,其内容主要是诸侯争霸事。春秋时,国史之外,还有世卿的家史,如史墨(史黯)。第二节中国第一部史学著作—春秋—一、春秋诞生的历史条件是春秋末期由孔子依据鲁国国史-鲁春秋-,以12位君主整理编纂而成,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学著作。春秋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1.商周以来不断积累的各种档案,编年纪为春秋的产生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2.历代史官逐渐积累了一些写作经验,为春秋的产生提供了技术上的借鉴。计时形式越来越细密完整的发展,为计时严格的编年体体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时代变化使官府垄断学术的局面被打破,私人治史成为可能。一方面官方文献因而扩散流传,为私门学者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一批私家学者或出于使命感,或出于学派理论需要,竞相搜集文献,由此产生了私人著作。二、孔子生平与春秋的关系孔子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化的伟人。他在史学上作出了三项重要贡献,其一他是全世界最早的历史文献学家2.最早从事历史普及工作3.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学著作春秋。他采用春秋笔法定褒贬。三、春秋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春秋只能算编年史的雏形,尚需日后发展和完善,或是孔子讲史的提纲。春秋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带有政治目的写作的史书,表现在孔子用春秋笔法来贯穿他的思想主张,讲究属辞比事,渗透他的微言大义,代表宋代欧阳修新五代史。春秋是中第一部由私人独立编纂而成的史书,开我国私人修史的先河,主要是一部政治史,也记载了一些自然科学内容。第二节战国时期史学领域的拓宽一、战国时期文化的特点各国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其即得利益,对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改革,促成了封建地主所有制的确立和封建集权政治形成。封建制的确定,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战国文化的发展是从学术下移,文化普及开始的。战国时期的士是创造战国文化的主体,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派别,史称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10家,影响最大的是儒墨两家。二、完备的编年史书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是一部独立的史学著作,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春秋三传,左传不解释春秋经义。西晋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开始以传附经,合为一书,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形式。左传是按鲁君十二公的次序,记载了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春秋历史的著作,在左传中,常常出现以整篇文字记述一事始末或历史人物的一段重要经历的情况。从编纂技术上看,左传编年较春秋编年成熟且完备。左传善于写规模宏大的战争,如晋楚城濮之战。齐晋安革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都写得有声有色,雄壮激烈,有身临其境之感。还善于写历史人物,能用简练的文字把人物性格生动形象的刻画出来。由于左传诞生在社会动荡的春秋战国之交,具体写了广泛的社会内容,反映了形形色色的思想主张,因而左传的历史观带有复杂性。首先,在天人关系方面,左传一方面记载了根据卜筮、星占、望气、圆梦的预言被应验的事,向读者表白人世间种种事物,都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起作用,这样就起到了宣扬神意史观的作用。另一方面,左传受到怀疑天道,看重人事的社会思潮影响,在叙述历史变化时,又常常重视人的作用。左传对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国家兴衰的关系上进行了多处记载,说明左传具有民本思想,对社会变革的态度也是复杂的。一方面反对进步政策,强调旧的那一套籍法,只是一种倾向,另一方面左传又表现了相当进步的观点,认为大国争霸是走向天下统一的必由之路,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左转对伦理道德作用十分重视,以礼和德这些道德准则来约束。对后世的史观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商周以来史界的革命梁启超。三、多种体裁史书的编定1.=国语=以国分类,以语为主一部有关春秋历史的史著,相传作者为左丘明,被看成春秋外传。全书21篇,8个部分组成,记录了上起周穆王征犬戎下至智伯灭亡,前后约500年,是八国君臣谋议得失的对话。和左传又不少可以互相补充的地方,是研究春秋历史的重要资料。从历史编纂来讲,他开创了国别史的体例。按国记述史事的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2.=竹书纪年=西晋武帝汲郡人不准盗墓,按编年体的形式,记述夏商周三朝的历史,纠正史记的错误,可能是魏国史官的一部有关魏国史的私人著述,从中国史学史的角度来看,他是我国迄今所知的最古老的一部编年体通史。3.=世本=是战国时期重要一部史书。从黄帝开始到春秋。体例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世本已初建纪传体规模,在史学史上是一个新的突破,从书中所记的上下断限来看,是一部具有通史性质的史书。4.=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战国策相传原系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言论的辑录,西汉刘向曾予以整理定名为战国策,是古本,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这一时期哥哥阶段的重大事件和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形式,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史料。战国纵横家书也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说客辩士言论的史书,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27章,特别是其中16章古轶书,进一步研究战国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这两部书都善于述事明理,巧于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其中几篇已有历史人物传纪的初步规模,对后世人物传记的写作产生重大影响。5.其他史著=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一部分礼制的汇编,=周礼=是有关周王室管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山海经=是一部地理属于,=禹贡=是一部地理著述,都属于典志体。=尧典=专记帝王尧的事迹,可说是最早的帝王本纪。四、诸子历史观主要内容墨家学派在战国时期与儒家学派并称显学,创始人墨子,政治主张兼爱非攻,即不分贫富贵贱,彼此简相爱交相利,反对任何战争,在当时难以实现。对社会物质生活问题十分关注,对战乱不已的社会现实极度不满,他认识到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是逐步提高的。战国如家代表人物是孟子,认为历史是变化的,形式是治乱交替循环的,治乱周期是五百年,兴衰由圣人之道消长决定。向往行仁政的尧舜时代,认为他们推动社会发展,明显属于英雄史观,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民本思想,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和史学思想都有深远的影响。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的观点,是变化着的自然界,人事决定历史,由圣君贤相加以推行的。明分使群的观点,强调群在自然作用,先王与圣君贤相最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属于英雄史观。在关于历史运动趋向问题上,是循环论。庄子是战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历史是变化的,越变越糟糕,原因最根本的是文化知识的提高。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荀子的学术,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认为一个时代比一个时代进步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对先王史观的否定,变的观点对秦汉以后的历史进化思想有很大影响。邹衍是一位真正能把自然与社会统一起来,从更高层次上予以立说的思想家,也可以说是一位历史哲学家,在时间上,把人类社会推至开天辟地而且一直追溯到天地未生以前,给人真正的历史纵深感。其次,提出新的地理学说,扩大了人们在空间上的视野,学说重要部分是五德终始说。是新兴地主阶级建立统一封建政权的理论武器。第二章封建史学的奠定第一节秦汉社会与史学一、秦朝社会与史学秦朝建立统一的专制集权帝国后,在思想文化上也实行专制统治,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将文化学术事业与显示政治密切联系的新阶段。也有正常的文化治理工作,在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属下,设有御史中丞,掌管图籍秘书,秦设有专门机构和人员保存图书资料,且十分完备,再者,秦统一前吕不韦曾组织人员编写出20万言的吕氏春秋。秦朝史官设置,基本遵循古制,史官见于记载的有御史、内史、太史令,内史为周代史官名,主要职责为编作简册,策命诸侯卿大夫,记录和发布国王命令。诸侯国内史有商讨国事的机会。秦太史令胡母敬=博学=,由史官记录撰著成书的,是国史=秦纪=,前后记事563年,秦朝还有文献汇编=奏史=20篇。二、汉初的社会与文化特色汉朝政权注意缓和十分紧张的阶级关系,执行较为宽松的治国政策,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调整土地占有情况政权巩固,经济繁荣,使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有坚实基础。在百家争鸣的余波中,各家学说互相融合吸收,逐渐形成了兼取各家之长又适应封建集权统治的基本特征。经历了汉初的文化融合与武帝时的独尊儒术两个阶段,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儒家的德治仁政对苛政下解放出来的民众有很强的吸引力,对贤人政治的渴求,将国家兴亡和时势变化的原因,归结为政治的得失和民心的向背。为推行儒家的民本思想,以德治国的仁政政策提供理论铺垫。叔孙通定礼仪明确君臣之分,从汉初到武帝,均设有研习儒家经典的博士。秦朝为博士的伏生=尚书=29篇,晁错学习,已成风潮。这只是当时学术文化思潮中的主流,以兼采各家之长的胸怀著书立说,以杂视之,是一种新时期出现的文化汇合的新势头。是文化史上的新景象。陆贾=新语=首开兼采各家之长的风气。贾谊对儒法两家思想有吸收,提出治国应该礼义与刑法并重。对这一学术的发展趋势作初步总结的是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提出融汇各家之长,才能适应当时治国需要,对道家赞扬,这正是对当时学术已趋融合的肯定,进一步发展成为新儒学,儒家新思想董仲舒,这一切都有利于推进封建制度的全面法典化,取得独尊地位,为完成封建君主专制国家意识形态的理论建构铺平道路。三、汉初史学汉初试论,陆贾给刘邦讲述诗、书,是继秦始皇将文化事业与政治治理作密切联系以来,进一步将史学著述与政治治理作密切联系第一位皇帝。为《新语》,还有=楚汉春秋=贾谊重要史论有=过秦论=治安策=理论著述《新书》总体上是以纵横分析的眼光,总结秦亡汉兴的原因。汉初史论也有是针对西汉建国以来的社会现实而发表见解的,在加强集权政治方面,
本文标题:中国史学史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577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