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兽医微生物学及实验部分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繁殖快、分布广、肉眼看不到,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2、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以及与人类、动物、植物相互关系的科学。3、细菌:是一类个体微小、形态简单、结构略有分化,以二等分裂法繁殖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4、荚膜:一部分细菌在其生活过程中可以在细胞壁外面产生一种黏液样的物质,包围整个菌体,称为荚膜。5、鞭毛:大多数弧菌、螺菌,许多杆菌和个别球菌在菌体的表面长出的由蛋白质组成的长约150~200um线状物,称为鞭毛。6、菌毛(纤毛):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阳性菌在菌体表面还着生有一种比鞭毛数量多,长度较短,直径较细的毛发状细丝,称为菌毛或纤毛。7、芽孢:一部分杆菌和个别球菌,在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可以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称为芽孢。8、细菌呼吸:凡是由细菌引起,使代谢基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以释放能量供细菌生命活动利用的生物化学过程。9、热原质:许多细菌,特别是革兰氏阴性菌,能产生一种多糖物质,将其注入人和动物体内会引起发热反应,这种物质称为热原质。10、螺旋体:是一类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11、支原体(霉形体):是一类特性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12、立克次体:是另一类特性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13、衣原体:是一类介于立克次体与病毒之间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14、真菌:是一大类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真核微生物。15、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而形成新个体的过程。16、有性繁殖: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而形成新个体的过程。17、病毒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齐全,而且具有感染性的成熟病毒颗粒。18、包涵体:病毒感染细胞后,常可在宿主细胞内形成一种在光学显微镜可见的小体,称为包涵体。19、干扰现象:一种病毒感染了动物机体(或细胞)后,能抑制他种病毒感染的现象。20、自身干扰:干扰现象可发生于同一株病毒内缺损病毒对正常病毒的干扰,称为自身干扰。21、干扰素:细胞受到病毒刺激后而产生的一种小分子的糖蛋白。22、烈性噬菌体:增殖后能使菌细胞裂解的噬菌体。23、温和性噬菌体:有的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并不复制,也不使菌细胞裂解,而是将其核酸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体中,随细菌的繁殖遗传下去,但可能在细菌某一世代中,才使菌细胞裂解,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性噬菌体。24、亚病毒:比病毒个体更微小,结构和化学组成更简单的感染因子。25、卫星因子:必须依赖宿主细胞内共同感染的辅助性病毒才能复制的核酸分子。26、类病毒:只含有感染性核酸而缺乏蛋白质外壳的感染因子。27、朊病毒:只含有感染性蛋白质外壳而缺乏核酸的感染因子。28、菌群失调症:由于消化道中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而引起的病理过程。29、无菌动物:指体内外不携带任何微生物或寄生虫的动物。30、无特定病原动物:指不存在某些特定的具有病原性或潜在病原性的微生物及其抗体或寄生虫的动物(或禽胚胎)。31、灭菌:杀死物体中所有微生物的过程。(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芽孢等)32、消毒:杀死物体中病原微生物的过程。33、无菌法(无菌技术或无菌操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防止任何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或物体的方法。234、抑菌作用:阻止或妨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作用。35、杀菌作用:能使微生物致死的作用。36、抗菌作用:包括抑菌作用和杀菌作用。37、光感作用:可见光具有微弱的杀菌作用,若将某些带有荧光的染料加入培养基中或涂在外伤表面可增强可见光的杀菌作用的现象。38、共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互得其利。39、拮抗:一种微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能产生某些对他种微生物呈现毒害作用的物质,抑制或杀死他种微生物的现象。40、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获取所需的营养赖以为生,并对后者具有损害作用的现象。41、协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在同一生活环境中互相协助,共同完成或加强某种作用的现象。42、病原微生物:对人和动物机体具有致病作用的微生物。43、致病性(病原性):一定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在特定寄主体内引起感染过程的性能。44、毒力:指同一种病原微生物不同分离株的病原性在程度上的差异。45、侵袭力:病原微生物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侵入组织或细胞,在其中生长繁殖并能深入扩散的能力。46、类毒素:外毒素经0.3%~0.5%甲醛溶液处理一段时间后可脱去毒性,但仍具有很强的抗原性,称为类毒素。47、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48、抗原:凡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使之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相应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49、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反应原性的抗原。50、免疫球蛋白(Ig):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液(血清)、组织液和其他外分泌液中的一类具有相似结构的球蛋白。51、抗体: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抗原的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转化的浆细胞所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52、免疫应答: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并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免疫连锁反应和表现出一定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二、填空1、微生物按其结构组成的差异可将其分为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中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2、根据外形分,可将细胞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前者可分为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和葡萄球菌。3、细菌的测定单位为微米,球菌一般测直径,杆菌和螺旋菌测长和宽。杆菌分为单杆菌、双杆菌和链杆菌,螺旋菌分为弧菌和螺菌。4、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体、核蛋白体、内含物。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菌毛、芽孢。5、用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其中前者染成蓝紫色,后者染成红色,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前者细胞壁厚,化学成分主要是肽聚糖,且革兰氏阳性菌所特有的物质为磷壁酸,后者细胞壁较薄,由外膜和一层很薄的肽聚糖组成,其中肽聚糖为革兰氏阴性菌所特有。6、胞质膜作为细菌细胞的主要渗透屏障,选择性地调节着细胞浆和外界环境间的分子交换。7、核蛋白体主要集中在细胞浆中,是一种由核糖核酸(rRNA)与蛋白质组成的小颗粒。8、荚膜具有保护细菌的功能,它的存在能使细菌的致病性增强。9、各种细菌的鞭毛数量和排列不同,大致可分为四种,即一端单鞭毛、两端单鞭毛、丛毛菌、周毛菌。10、纤毛可分为普通纤毛或性纤毛两类,前者更纤细更短,数量较多,后者一般不超过4条。311、未形成芽孢之前的菌体称为营养体或繁殖体。12、芽孢是某些细菌抵抗不良环境条件以保存生命的一种休眠结构。13、芽孢所特有的物质是吡啶二羧酸,杀灭芽孢的方法有高压蒸汽灭菌法(121.3℃,15~20min)、干热灭菌法(160~170℃,1.5~2h)。14、细菌的营养需要:水分、碳素、氮素、无机盐、生长因子,根据细菌对碳素利用能力的不同将其分为自养菌和异氧菌。15、根据细菌的酶的存在的部位不同,将其分为胞内酶和胞外酶。16、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方法有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因转位。其中主动运输是细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17、按细菌的呼吸类型可将其分为厌氧菌、需氧菌、兼性厌氧菌。18、细菌的呼吸类型包括厌氧呼吸、需氧呼吸、兼性呼吸。19、厌氧菌可分为严格厌氧菌(破伤风杆菌)和不严格厌氧菌(乳酸菌),需氧菌又可分为微嗜氧菌和嗜氧菌。20、细菌的生长繁殖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其中对数期病原菌的致病力最强。21、细菌生长繁殖有各自的生长温度范围及最适温度,据此将细菌分为嗜冷菌、嗜温菌和嗜热菌。22、《伯吉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将螺旋体分为2个科,共7个属。其中螺旋体科中有螺旋体属、脊膜螺旋体属、密螺旋体属、疏螺旋体属和短螺旋体属。23、从外形上可以将真菌分为三大类:酵母菌、霉菌和担子菌。24、幼稚酵母菌的细胞壁很薄,老龄变厚,是由葡聚糖、甘露聚糖、几丁质等多糖和蛋白质、脂类以及无机盐类等成分组成。25、酵母菌一般以无性繁殖为主,在无性繁殖中以出芽生殖多见,少数为横分裂。26、霉菌的菌丝分为两种,即无隔菌丝和有隔菌丝;按功能分为营养菌丝、气生菌丝、繁殖菌丝。27、大多数霉菌是通过无性孢子来进行繁殖的,如芽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分生孢子和孢子囊孢子;有性孢子有4种,即合子、接合孢子、卵孢子和子囊孢子。28、担子菌是一类最高级的真菌。29、大多数真菌最适宜的生长的温度范围是20~30℃,而哺乳动物消化道的真菌在37℃时生长最好,适宜生长在潮湿的环境里,大多数真菌适宜生长在酸性环境里,它们在PH3~6之间生长良好,而在PH1.5~10.0之间可以生长。30、病毒的形态为球形或近似球形,测量单位为nm,最大的病毒是痘病毒,它的直径为300nm,最小的病毒为圆环病毒,直径为17nm。31、裸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囊膜病毒除核酸和蛋白质外,还含有脂类和糖类等,实验室中常用脂溶剂处理来区别囊膜病毒和裸病毒。32、病毒完整的复制周期包括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33、人工培育病毒的方法有鸡胚培养法、细胞培养法和实验动物培养法。常用的细胞培养法有静止培养法和旋转培养法。34、按产生细胞和性质的不同,可将干扰素分为3类,即由白细胞等所产生的α干扰素、由成纤维细胞等所产生的β干扰素、由T细胞与NK细胞所产生的γ干扰素。35、瘤胃中细菌种类很多,一般按其作用归类,常见的有分解纤维素的细菌、发酵淀粉和糖类的细菌、分解蛋白质的细菌、合成蛋白质的细菌、合成维生素的细菌。36、瘤胃厌氧真菌有5个属,共15个种,都具有降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的能力,有的瘤胃真菌还具有降解淀粉和蛋白质的能力。37、瘤胃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协同、竞争、共生和吞噬。38、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的平衡是宿主动物保持健康和发挥正常生产性能的必要条件,具体表现在营养、免疫、拮抗。39、我国饮用水的卫生标准是: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ml,大肠菌群数不超过3个/L。40、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可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及生物因素。441、利用高温对微生物明显的致死作用有干热灭菌法和湿热灭菌法,前者有火焰灭菌法和热空气灭菌法;后者有煮沸灭菌法、流通蒸汽灭菌法、巴氏消毒法和高压蒸汽灭菌法四种。42、波长为200~300nm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其中265~266nm波长的紫外线的杀菌能力最强。43、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是共生、拮抗、寄生、协同。44、感染来源可以是患传染病的动物和人、带菌(病毒)者和其他。45、由传染来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一般通过直接或间接两种传递方式侵入另一些易感动物。46、各种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散播与定植的部位各有其特征,表现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其中后者常见的情况有菌(病毒)血症、败血症、毒血症和脓毒血症。47、细菌以二等分裂法进行繁殖。48、多数细菌在PH值为6.0~8.0之间可以生长,多数病原菌的最适PH值为7.2~7.6。49、与侵袭力有关的因子有黏附素、抗宿主防御机制的各种因子和有利于病原菌在机体内扩散的酶类。50、细菌的毒力因子包括侵袭力和毒素,其中毒素包括外毒素、内毒素和类毒素。51、免疫的基本特征是识别自身和非自身、特异性和免疫记忆。免疫的基本功能是抵抗感染、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52、机体的抗原分为完全抗原和不完全抗原(半抗原),其中半抗原是只具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抗原性包括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53、免疫球蛋白(Ig)可分为五类IgG、IgM、IgA、IgE和IgD。其中抗原物质第一次进入体内产生最早的Ig是IgM。54、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其中免疫器官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前者包括骨髓、胸腺、法氏囊;后者包括淋巴结、脾脏、哈德腺、黏膜
本文标题:动物微生物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583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