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分析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度、政策和产业结构的变动引起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分析,宏观上把握其特点与变化趋势,以期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以更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分层结构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大幅度改革,社会由此开始了深刻的制度变迁。这一制度变迁,使社会结构出现一系列变迁,我国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格局被打破,社会分层发生重大变化。本文拟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进行梳理,以求宏观地把握变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社会分层就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分成不同的阶级阶层。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社会分层结构既体现了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也凸显出文化因素的重要影响力。(一)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分层结构改革初期,社会分层结构从政治分层转变为经济分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开始从计划向市场的转轨,为原有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都提供了动力。在这一时期,原先所坚持的政治标准和劳动分工的划分原则开始转变,原有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也开始分化,各社会群体之间的流动性较为频繁,没有很明确的界限。社会分层结构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体系,总体上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特点。所有制的变化造成社会分层的基础重构。改革开放后,各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社会分层发生重大变化。工人开始从“体制内”单位即全民和集体等公有制经济单位向“体制外”单位即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流动。在沿江沿海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了个体经济、私营企业等经济形式,同时造就了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等社会群体。1982年颁布的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这就明确规定了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为个体户阶层提供了政治存在的合法保障。同时,在较短的时间内,他们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这就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这一行列,促进了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等社会群体不断发展壮大。但在当时,这些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誉,却往往不能与其拥有的财富成正比。国家干部和国有企业的工人,在收入上往往低于这些“先富者”,但他们不仅享受着种种福利,而且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可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地位要远低于国家干部和国企工人。农民阶层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分化。人民公社的解体,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解放了生产力,也解放了农民。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其生产积极性。在中央政策的许可下,一部分农民就开始离开土地,从事非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进入农村集体企业,或创办私营企业,或成为个体劳动者。农村改革打破了我国农村旧的社会格局,农民群体被划分为8个类型,分别是农业劳动者、农民工、农业经营大户、乡村干部、农村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私有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农业劳动者的分化,使得农村贫富的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内部人多地少的矛盾也暴露出来。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在逐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倡导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在政治层面,知识分子转变成了“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他们开始受到社会的尊敬,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这段时间里,知识分子的经济状况却没有得到改善,他们是城市中收入比较低的一个群体。(二)改革开放深化时期的社会分层结构进入20世纪90年代,原先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各阶层的社会分化呈现“碎片化”趋势。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经济财富的占有情况取代原有的政治分层标准,成为首要的社会分层标准。这一时期的社会分层结构呈现出结构化、体系化的趋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私营企业主成为一个迅速崛起的社会阶层。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过程中,在非公有经济领域,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的数量继续增加,构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群体。在公有制经济领域,一些有特权的部门、有行业垄断权的单位和新兴行业的企业工作人员收入增长很快,对资源和权力的占有转化为对经济财富的占有。而一些没有“实权”的部门以及传统、衰落行业的企业工作人员收入则较少,甚至一些公有制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因其效益低下而遭淘汰。企业职工中除去很少一部分素质较高、年龄较轻的工人通过岗位竞争或重新择业进入管理阶层或者其他较高收入阶层外,很大一部分都随着经济结构和分配结构的调整而进入下岗者的行列。市场化的迅速发展使得知识、技能欠缺的多数工人都处于失业或者半失业状态,面对失业危机,很多人难以接受这一身份转换,在心理上也形成一种挫败感和危机感。高收入白领群体的形成。我国大量引进外资,一些跨国公司、外资企业进入国内,这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了一个高收入的白领群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人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也有较大的改变,少部分技术娴熟的工人可以脱离原来的生产一线,转向对机器的操作和控制,形成“蓝领”技术工人阶层,也有一部分成为公司企业的管理人员或高层决策者,在社会中属于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都较高的阶层。农民工群体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吸引很多农民进城务工,形成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他们在住房条件、消费水平上都与富裕阶层有明显的差距。农民工大多数在城市中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基本生活也很少得到保障,处于城市中的最底层。(三)新世纪以来的社会分层结构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分层定型化的进程还在继续,社会分层结构已逐渐明朗,人们的社会认同感也有所增强。在当前这一时期,社会阶层中出现的一个新特点便是我国中产阶层的形成,它会成为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中流砥柱。中产阶层兴起对维护社会秩序、化解社会风险发挥着积极功能。确定一个人是否是中产阶级,基本上有四个方面的标准:职业、收入、消费和生活方式、主观认同。这四个标准不是独立的,而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考察模式。我国现在的中产阶层构成应该包括:传统的干部和知识分子,即在政府、机关等国家部门,学校、医院、研究机构等事业单位,厂矿、企业、公司等经营单位工作的从事管理工作或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还有所谓“新中产阶层”,即年龄比较轻,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有新的专业知识,大多就职于三资企业、新兴行业,如金融、证券、信息、高新技术等领域的群体;还有富裕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群体。可见,我国目前中产阶层的各个构成部分在经济利益、文化程度、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在目前的社会结构中,要形成统一的中产阶层还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而且,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目前处于中产阶层的人群比例还很小,有待于进一步的培养。只有社会中处于中间阶层的群体壮大起来,社会利益的分配才会相对均衡,社会结构才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也应该是我国所构建的和谐社会的主旨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根本动力就是经济的市场化。经济的市场化促进社会进行新的分工,从而促进形成新的行业、新的职业,形成新的社会阶层。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人们对财富渴望程度的变化也明显地体现出来,财富占有的多少逐渐成为进行社会阶层划分的首要标准。而知识和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也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所体现。无论是“蓝领”还是“白领”,他们都是掌握了知识或者科学技术的人,因此他们大多处于社会的中上层。而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大多是缺乏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特点(一)社会阶层分化与流动加剧首先,社会分层依据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分层分别主要是依据所有制因素和社会的身份属性,是一个典型的以行政级别为本位或轴心的官本位社会分层体系;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体制内的改革,如工资制度改革、编制制度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机构的改革对官本位体制产生了影响,体制外经济的发展也对原有的社会分层体系造成冲击,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社会分层的依据也日趋多元化。其次,社会分层结构和阶层分化发生变化。市场体制取代计划体制的推进、多种所有制取代单一的公有制以及利益关系格局的变动,造成社会阶层结构的嬗变,从而造成了社会成员的分化与流动,社会阶层分化表现为由简单到复杂,由单向到多向流动,由封闭到开放。(二)中产阶层加快崛起且社会中下层规模比例缩小改革开放以来,受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结构由过去的二元结构变为日趋多元化的结构,中间阶层正在稳步扩大。其中,市场机制和经济要素在社会分层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增大,新兴社会阶层如私有阶层、管理阶层呈扩张态势。目前我国中产阶层的比例大约为23%左右,到21世纪中期,将有可能达到45%。工人阶层由于加上新产业工人农民工的人数也不断增加,只有农民阶层的规模在不断缩小。工业化所导致的社会变迁,是农民阶层人数百分比缩减的主要原因。目前,传统的政治资源和新兴的经济资源相互渗透、交叉重叠,形成了一股特有的合力,推动着我国社会向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社会分层结构演变。(三)新型的社会阶层结构正在整合但合理的社会分层尚未完全形成解决社会分层所带来的结构性矛盾,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优化社会结构,健全社会制度,避免社会的两极分化和社会矛盾的激化,形成良性的社会稳定机制和社会运行机制。要建立合理的社会结构,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但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它还必须依靠一系列社会的制度环境。结论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分层格局中存在着市场经济和传统的政治资源两种因素,而前者的作用在增强,后者的因素在不断减弱。市场资源配置促进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构。社会分层结构是社会结构的核心,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社会分层结构的和谐。合理的社会分层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但形成适度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社会阶层的和谐稳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阶层结构将从金字塔型转向橄榄球型。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分层结构被认为是稳定的,即处于社会高层的精英阶层和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阶层占少数,而处于社会中间阶层的人占绝大多数。稳定和谐的社会阶层结构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社会阶层结构的深刻变化,把各阶层的利益协调好,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提高社会各阶层的素质,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和谐相处,维护社会稳定,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参考文献:1.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李友梅,孙立平,沈原.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理论与实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李培林.当代中国民生[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李路路.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制度化结构[J].教学与研究,1996(3)6.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J].江苏社会科学,2003(4)7.李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J].北京社会科学,2008(5)8.宋林飞.如何认识中国新社会结构[J].江海学刊,2005(1)
本文标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58416 .html